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88|回复: 3

《论语・八佾八》绘事后素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13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3#8226;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8226;卫风#8226;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八》绘事后素

【小思】
这段话是有三层意思,首先诗歌本身描写的是一个美女的姿容,其次是子夏问诗的时候,孔子用绘画做比喻来阐述诗的内涵,最后是子夏引申到礼的理解上面。在孔子和子夏看来,姿容-绘画-礼,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类同点。
第一、“素以为绚”:“素”为美女本身的天然美丽基础,就是所谓的“倩、盼之美质”;绚,“华彩之饰”。素和绚的关系是:绚,后于素。
第二、“绘事后素”:说的是绘和素的关系――绘,后于素。
有人引用《礼记#8226;礼器》“白受采”做注,将素解释为素地――即白地,白色的质地。白色可以接受采色。绘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所以说绘事后素――绘事,后于素。
第三、“礼后”:――礼后于什么?礼,后于忠信之质。

这三层比喻中,素,都指的是素地,指人的忠信本质。而礼则是绚,是绘,是加在忠信之质的人之上的“文饰”,

很费劲的理解完这段话之后,有点感想。在礼和质的关系上,孔子认为礼是第二位的。先有好的本质,然后加之以礼,这样才能最后达到文质彬彬,就比如一个美女,要有天然的美貌素质,然后加以装扮,才能达到楚楚动人。
这个理解,表明儒家都认为人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礼,是首要的。结合论语里面孔子对礼和仁的关系阐述,体现出孔子思想的倾向上,还是比较注重人的内在因素,某种角度上,是对人、对世俗的一种强调倾向。我一直模糊的觉得,后代的孟子和荀子两派对孔子的思想发展来说,孟子一派的思路,更加接近孔子的倾向一些。

第二个感想,这里关于诗经本身的解释,从今天人来看,恐怕很不能同意孔子的见解。显然太过于“微言大义”了。子夏很“聪明”的拿礼来做读后感,很受孔子喜欢,显然孔子他自己就是这么读诗的。我私下想,孔子恐怕很少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诗三百吧?如果真是孔子曾经删诗,那删掉的诗,想必都是契合现在人的口味的,可惜可惜啊。这么想下去,孔子岂非是罪人?
我不知道文艺理论家怎么来评价孔子的,但我猜孔子应该不算一个太合格的文学评论家,他还是做个教育家更合适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八》绘事后素

杨之水《诗经别裁》:
就论语这段话的解释,历来注家分歧颇多,比如对“绘事后素”,除了前面所引的解释外,还有一派引用《考工记》“绘画之事后素功”――古人绘画,先布五采,再以粉白线条加以钩勒。所以,这句话该理解为“绘事,然后素。”这里的素,不是素地、素质的意思,而是素功,粉彩的意思。相应的,结合“礼后”,那么,礼就等同于“素”。
虽然两派对绘事后素的理解是相反的。但有趣的是,在解释“礼后”上面,两派的意思却又是一致的。

诗的作意,序称:“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此说虽然不是全无根据,究竟离诗意太远。王先谦曰:“《左#8226;隐三年传》:‘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此序义所本。但‘卫人’云云,谓当日曾为庄姜赋诗,非谓咏其无子。”“诗但言庄姜族戚之贵,容仪之美,车服之备,媵从之盛,其为初嫁时甚明。”此论与诗意大抵相合,可以信从。

《硕人》是《诗》中写女子写得最美的一篇,却又是最无情思的一篇_有情思者,诗在心里,无情思者,诗在身外也。《{风#8226;君子偕老》虽然同样是局外人之眼,但彼诗之作,原存深惜之意,著意仍在于“人”,故依然有情。《硕人》多用赋笔,而所赋为“事”,不为“人”。“硕人”,实非诗题也,正题当作“喜见庄姜自齐来归卫”。此外别无深心。若说这“事”中之“人”却写得分外的好,则伊也是在“事”中具见光彩,而非同《关雎》《月出》《泽陂》,以可感而不可见之美熠惧于情思中。

兴、比、赋,赋为难。而《硕人》之赋,在在切于事情,处处见得赋之巧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最是传神生色之笔。《周南#8226;桃夭》“桃之天天”,夭,三家诗作(女b)。《说文#8226;女部》:“(女b),巧也。一曰女子笑貌。诗曰:‘桃之(女b)(女b)’。”桂馥《义证》:“‘巧’也者,俗作妖,《上林赋》‘妖冶娴都’,李善引《字书》‘妖,巧也’。”“一曰‘女子笑貌’者,本书无笑字,此即笑之本字。”王先谦曰:“《玉篇》‘娱,媚也’,与《说文》训(女b)为‘女子笑貌’合。”如此,则巧意为嫫,为妖,为媚,是女笑如花也。《周南#8226;桃夭》著一“夭”字,好像花也含笑,《硕人》则著一“巧”字,把花的冶艳与媚嵌在笑里。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原是由“本事”中生发出来,而一片礼赞中忽然插入一句谐语,乃格外觉得风致嫣然。朱熹《诗集传》:“此言庄姜自齐来嫁,舍止近郊,乘是车马之盛,以人君之朝,国人乐得以为庄公之配,故谓诸大夫朝于君者宜早退,无使君劳于政事,不得与夫人相亲,而叹今之不然也。”末句仍是胶于序说,不必从,却难得诗意阐述得明白。焦琳曰:“心有绸缪燕婉之慕,而一时不得,故谓之劳,《集传》所谓‘不得与夫人相亲’,乃‘劳’字正解。”《管锥编》特拈出唐诗为说,曰此与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李商隐《富平少侯》“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貌异心同。新婚而退朝早,与新婚而视朝晚,如狙公朝暮赋芋,至竟无异也”。不过白、李真的是“刺”,卫人则纯是本着世间人情作推量语和体贴语,是“谑而不虐”也,二者乃貌似而心不同。

末章“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B瑁@鲔发发”,看来全是写景,是^开一笔的衬托、烘染,但就其中的寓意而言,仍然不离“本事”。范处义所谓“此章以河之流喻齐国之盛大,以施罟喻庄公求昏于齐,以@鲔喻庄姜来归于卫”,是也。《齐风#8226;敝笱》言齐子出嫁,有“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也用了设网求鱼之喻。《召南#8226;何彼(衤农)矣》咏王姬归于齐,曰“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拟喻亦然。《陈风#8226;衡门》提到婚姻之求,亦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至于《邶风#8226;新台》,则是刺卫宣公纳子之妻,诗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仍是设网求鱼的意思,不过反用其意,即谓女之归,实为“误人”。而《诗》中这类比喻用在嫁娶,其著意之处,乃在所嫁一方的一个“求”字,却似乎不是在那“鱼”里藏了怎样的缠绵的情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八》绘事后素

[原作]
硕人其颀,衣锦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帏镳镳,翟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罘岁岁,g鲔发发,葭I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竭。

[赏析]
《硕人》写春秋时代卫望而却步公夫人望而却步姜从齐国嫁到卫国时的盛况。这七句诗集中描述望而却步姜美丽的容貌。七句中有五句用比喻,有六句用排比。通过一连串的比喻和排比,使形象更为逼真传神,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美人图。吴]生《诗义会通》集旧评云:“手如五句状其貌,末二句并及性情,生动处《洛神》之蓝本也。”后来诗词中描写美女常用这些比喻,即源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2:44 , Processed in 0.0458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