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3|回复: 1

《论语・八佾九》夏礼吾能言之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1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3#8226;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宋代之后“文献”则变成专指 典籍。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九》夏礼吾能言之

【小思】
孔子是个很有悟性的历史学家。他曾经说自己“信而好古”,可见他对历史学是很有兴趣的了。虽然在他的时代,夏、商两代的文献(文指文字资料,献指人,贤人。)已经非常稀少了,即使是夏、商两朝的直系后裔(杞、宋)也不甚了了。但从“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表明,孔子曾经对夏、商的制度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研究,并且有相当深度的理解――所以他才敢判断“殷因于夏礼”。在对历史的理解和领悟上,孔子能超越材料,心知其义,神交古人。所谓“文献不足征也”,此诚为后世所有史家之浩叹,而在孔子,恐怕更多的是知音难求之意乎?

再来看看杞和宋,他们分别是夏、商的后裔。杞人最有名的故事是“忧天”,后人笑其痴,正乃质朴之色,这恰和夏朝的特点为“忠”、为“质”,正是家传风范也。而宋人则明显机灵的多,长袖善舞,特别擅长做生意当商人(比如子贡),这也和殷人先祖一早就“服牛轺马”,四处贩运的特点一致,倒也算一脉相承――我怀疑宋人后来慢慢都跑到浙江去了,嗯,杭州唯一做首都的王朝就是南宋了(开玩笑的)。

说到杞、宋,顺便谈谈“二王三恪”。《论语》里面曾说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是周朝初年的政治大事,“兴灭国”,把已经灭亡之国重新分封,比如商王朝是被周人拉下马了,可是周武王继续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统领商人。后来还发生了叛乱,周公仍然继续分封商人后裔在“宋”地(现在还有商丘这个地名)。另外,也把夏人的后裔分封在了杞这个地方。这就是“二王”,他们可以在这里继续他们的小王国,可谓是“政治特区”。另外,还有一些是先王之后,如舜的后代被封在了“陈”,后来陈国贵族就有以陈为姓氏的,再再后来,就有了我。这些就是所谓的“三恪”(现在陈氏祠堂有的还自命“三恪堂”)。――二王三恪制度历代相承,成为各朝帝王用来展示本朝合法性不可缺少的一项政治游戏。
这种做法,是让每个部族能够一直留存下去,继续祭祀祖先。只要祖先祭祀仍在,就不算真正的灭亡。当然这种政治行为有其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但无论如何,都能充分表明我们祖先在政治文明程度很高,宽容大量,文质彬彬。古人艳称三代,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2:50 , Processed in 0.0538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