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68|回复: 3

《论语・八佾十二》祭如在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3#8226;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十二》祭如在

【小思】
祭如在――孔子告诉我们,当你祭祀鬼神的时候,就要当作鬼神在现场一样。这句话含义很丰富,非常值得玩味。我认为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都相当重要。

第一层意思,鬼神可以不存在。
祭祀的对象是鬼神,但是从这句话来看,孔子并没有肯定鬼神是真的存在的(当然他也没有否定)。这符合他的一贯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对于鬼神,他的态度是付之阙如,不置可否。
哪怕是在祭祀的时候,孔子认为鬼神是否真的在场这点,其实并不重要。鬼神只要“如在”就可以了。而这个“如在”,是“我”的主观认识的结果。所以,祭祀这个事件上面,“我”的在场才是关键的,只要“我”的存在,“我”的情感的存在,祭祀就是完满的。关键在此不在彼,主动权在“我”不在鬼神。所以后面直接接着说“我不与祭,如不祭。”因为关键在我,所以没了我,祭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意思是非常顺理成章的。
这其实和孔子的整个思想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孔子继承了自周公以来的礼乐传统,人文传统,或者说是世俗的传统。这个传统和宗教色彩的“巫鬼”传统是有本质差异的。正因为孔子对这种人文的发扬光大,使得中华文明朝着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方向发展,而较少宗教色彩,神权色彩。放眼世界,中国文化的世俗色彩是最显著的。

第二层意思,孔子认为还是要保持一份“虔诚”,保持一份宗教情感在。因为从“如在”的要求看来,孔子还是要祭祀的,而且是很虔诚的祭祀。这看起来似乎和第一层意思有相背之处,但其实并不矛盾。
我认为,这是孔子为祭祀这个“礼”加入了一个了一个“虔诚”的情感内核。这个“虔诚”,当然也可称之为是一种宗教的情感,但这种宗教的虔诚,和西方基督教的那种宗教虔诚是有区别的。基督教的虔诚是外向的,是有着上帝这么一个对象在。而孔子的虔诚,与其说是对鬼神的,毋宁说是“内向化”的,“自我”的,它甚至不需要对象“神”的在场,也能满足这份宗教情感。
而这份虔诚,又是为了维护“礼”。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伏尔泰,伏尔泰是启蒙时代的巨子,他对基督教(主要是教会)的批判是很尖锐的,不遗余力的。但是偏偏是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上帝,那也需要造一个上帝出来。”虽然他的出发点和孔子完全不同,但这个意思倒是很接近。伏尔泰恐怕也是不认同上帝的存在的,但他觉得上帝哪怕是人为的,也有他的意义在,上帝这个“如在”,对社会秩序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如果联系一下最近的热门故事《达芬奇密码》,就可以思之过半矣。那个故事就涉及到一个上帝的“存在”的意义的探究。
伏尔泰的时代还是个启蒙时代,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而到了尼采,直接喊出“上帝死了!”,那实实在在的意味着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别有意味的是,到了儒家后学――荀子的时候,也曾说过“人定胜天”的话,而荀子实在是离法家一墙之隔,他的两个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分别是法家最大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如果不算秦始皇)。在纯理性化、功利化的法家看来,“虔诚”这种宗教性的东西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事实证明,法家错的很厉害。

总结一下。在孔子而言,祭祀与其说是宗教的,不如说是道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1-2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八佾十二》祭如在

不为评的很是

这也是佛教所谓“因我礼汝”的意思吧,因为佛像宝相庄严而起虔敬清净心,礼佛即是礼自己。

都是修心的途径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八佾十二》祭如在

这么渊博!向不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2:57 , Processed in 0.0966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