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01|回复: 20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bookoo.com.cn/topicdata/zsd00050901/default.asp">http://www.bookoo.com.cn/topicdata/zsd0 ... efault.asp</a><!-- m -->lt;pgt;还有她的文集  http://godoor.myetang.com/text/author/teresa.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让高墙倒下吧
(台湾)李家同lt;pgt;一、走出高墙lt;pgt;五十年前,一群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修女们,住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她们住在一所宏伟的修道院内;虽然生活得很有规律,可是一般说来,她们的生活是相当安定而且舒适的,修道院建筑以外还有整理得非常漂亮的花园,花园里的草地更是绿草如茵。lt;pgt;整个修道院四面都有高墙,修女们是不能随意走出高墙的;有时为了看病,才会出去。可是她们都会乘汽车去。而且也会立刻回来。lt;pgt;高墙内,生活舒适而安定;围墙外,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粮食运输因为军队的运输而受了极大的影响;物价大涨,大批农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储蓄,现在这些储蓄更因为通货膨胀而化为乌有。因此加尔各答城里涌入成千上万的穷人;据说大约有二万人因此而饿死。没有饿死的人也只有住在街上;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住在街上的人,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举个例子来说,我曾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亲眼看到一个小孩子,用一只杯子在阴沟里盛水洗脸、漱口,最后索性盛了一大杯,痛痛快快地将水喝了下去。就在我住的旅馆门口,两个小男孩每天晚上会躺下睡觉,他们合盖一块布,哥哥大概只有四岁大,弟弟当然更小;两人永远占据同一个地方,也永远几乎相拥在一起;他们十一点准时睡觉,早上六时以后就不见踪影了。lt;pgt;这些孩子,很多终其一生没有能够走进任何一个房子。也可能终身没有尝过自来水的滋味。lt;pgt;住在修道院的修女们知道外面的悲惨世界吗?这永远是个谜。可是对这些来自欧洲的修女们,印度是个落后的国家,这种悲惨情景不算什么特别。她们的任务只是办好一所贵族化的女子学校,教好一批有钱家庭的子女们。lt;pgt;特蕾莎修女就住在这座高墙之内。她出身于一个有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岁进了这所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虽然她已来到了印度,她的生活仍然是很欧洲式的。lt;pgt;可是有一次到大吉岭隐休的途中。特蕾莎修女感到天主给她一道命令,她应该为世上最穷的人服务。lt;pgt;1948年,特蕾莎修女离开了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她脱下了那套厚重的黑色欧洲式修女道袍,换上了一件像印度农妇穿的白色衣服。这套衣服有蓝色的边。特蕾莎修女从此要走出高墙,走入一个贫穷、脏乱的悲惨世界。lt;pgt;高墙到今天都仍存在。可是对特蕾莎修女而言,高墙消失了,她从此不再过舒适而安定的生活:她要每天看到有人赤身裸体躺在街上,也不能忽视很多人躺在路上奄奄一息,即将去世。她更不能假装看不到有人的膀子被老鼠咬掉了一大片,下身也几乎完全被虫吃掉。lt;pgt;特蕾莎修女是一个人走出去的,她要直接替最穷的人服务。即使对天主教会而言,这仍是怪事;很多神父认为她大错特错。可是她的信仰一直支持着她,使她在遭遇多少挫折之后仍不气馁。lt;pgt;到今天,四十六年以后.特蕾莎修女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今年11月16日,她将赴台湾的静宜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为了增加对她的了解,我决定亲自到加尔各答看她。lt;pgt;二、我们了解的特蕾莎修女 lt;pgt;特蕾莎修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lt;pgt;她的第一个特征是:绝对的贫穷。她不仅为最穷的人服务而已,她还要求自己也成为穷人。她只有三套衣服,她不穿袜子,只穿凉鞋。她的住处除了电灯以外,唯一的电器是电话,这还是最近才装的,电脑等一概没有。lt;pgt;她也没有秘书替她安排时间,没有秘书替她回信,信都由她亲笔回。在我去访问她以前,中山大学的杨昌彪教授说她一定会有一群公关人员,替她做宣传,否则她如何会如此有名?而且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跟随她?我觉得这好像有些道理,我想如果她有这么一位公关人员,我可以向她要一套介绍特蕾莎修女的录影带。可是我错了,她没有任何公关人员,更没有任何宣传品。lt;pgt;在天主教各个修会人数往下降的时候,她的修会却一直蓬勃发展;现在已有七千多位修女和修士们参加了这个仁爱修会。修士修女们宣誓终其一生要全心全意地为quot;最穷quot;(Poorest of the Poor)的人服务。lt;pgt;至于她的思想呢?lt;pgt;特蕾莎修女常常强调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的一句话quot;我渴quot;。对特蕾莎修女而言,耶稣当时代表了古往今来全人类中所有受苦难的人。所谓quot;渴quot;,不仅是生理上需要水喝,而且也代表人在受苦受难时,最需要的来自人类的爱,来自人类的关怀。 lt;pgt;特蕾莎修女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每个处所都有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而且在十字架上旁边,都有quot;我渴quot;这两个字。她要提醒大家,任何一个人在痛苦中,我们就应在他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任何替这位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替基督所做。lt;pgt;特蕾莎的默想祷文这样说的:lt;pgt;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lt;pgt;在饥饿的人中lt;pgt;在赤身露体的人中lt;pgt;在无家可归的人中lt;pgt;在寂寞的人中lt;pgt;在没有人要的人中lt;pgt;在没有人爱的人中lt;pgt;在麻疯病人当中lt;pgt;在酗酒的人中lt;pgt;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lt;pgt;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一块面包而已,更希望有人爱他。穷人赤身露体,不仅希望有人给他一块布,更希望有人能给他人应有的尊严。lt;pgt;穷人无家可回,不仅希望有一间小屋可以栖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没有人遗弃他,忘了他,对他漠不关心。lt;pgt;特蕾莎修女不只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而已,为了要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变成穷人,修士们连手表都不准戴。只有如此,被修士修女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有一些尊严。lt;pgt;只有亲眼看到,才可以体会到这种替穷人服务的精神;他们不只是在quot;服务quot;穷人。他们几乎是在quot;侍奉quot;穷人。lt;pgt;特蕾莎修女说,她知道她不能解决人类的贫困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留给政治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慢慢地解决。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过着毫无尊严的非人生活,她必须先照顾他们。lt;pgt;因为修士修女们过着穷人的生活,特蕾莎修女不需大量的金钱。她从不募款,以她的声望,只要她肯办一次慈善晚会,全世界的大公司都会捐钱,可是她永远不肯。她不愿做这类的事情,以确保她的修士修女们的纯洁。她们没有公关单位,显然也是这个原因。lt;pgt;事实上特蕾莎修女最喜欢的不仅仅是有人捐钱给她,她更希望有人肯做义工。lt;pgt;在特蕾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话我一直不能了解:lt;pgt;一颗纯洁的心lt;pgt;会自由地给与lt;pgt;自由地爱lt;pgt;直至它受到创伤lt;pgt;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何谓quot;心灵受伤quot;。这次去见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场所,参加修士修女们的工作,才真正了解所谓quot;心灵受伤quot;和爱的关系。lt;pgt;三、和特蕾莎修女的五分钟会面lt;pgt;要见特蕾莎修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早上去望六点钟的弥散。我和她约好9月4日早上九点钟见面。五点五十分,我就到了。修女们都已到齐,大家席地而坐,这好像是她的命令;教堂里没有跪凳,一方面是省钱,一方面大概是彻底的印度化。除了修女以外,几十个外国人也在场。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全是修女的义工,来自全世界。lt;pgt;我到处找,总算找到这个闻名世界的修女,她在最后一排的小角落里。这位精神领袖一点架子都没有,静静地站在修女们的最后一排。lt;pgt;弥撒完了,一大堆的人要见她,我这才发现,特蕾莎修女没有会客室。她就赤着脚站在教堂外的走廊上,和每一位要和她见面的人谈话,这些人没有一位要求和她合影。虽然每人只谈了几分钟,轮到我,已经半小时去掉;在我后面,还有二十几位在等。lt;pgt;她居然不记得她要去静宜接受荣誉博士学位。虽然她亲口在电话中和我敲定11月16日,虽然我寄了三封信给她,告诉她日期已经敲定,可是她仍然忘了是那一天;所以我面交了最后一封信,信上再次说明是11月16日。然后我们又讨价还价地确定她究竟能在台湾待几天,她最后同意四天。lt;pgt;我问她有没有拍任何录影带描写她们的工作,她说没有。我问她有没有什么书介绍她们的生作,她也说没有。可是她说附近有一座大教堂,也许我可以在那里找到这种书。我没有问她有没有公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lt;pgt;我想做的事请都没有做到,因为我给了她一张支票,她要签收据,折腾了几分钟。后面还有二十几个人,我只好结束了会面。我后面的一位只说了一句话quot;我从伦敦来的quot;quot;,一面给她一些现款,一面跪下来亲吻修女的脚;她非常不好意思,可是也没有拒绝。我这才发现,她的脚已因为风湿而变形了。lt;pgt;四、quot;垂死之家quot;的经验lt;pgt;我在加尔各答可以有三天的自由活动,因此决定去修女创办的quot;垂死之家quot;做义工。lt;pgt;垂死之家,是特蕾莎修女创立的。有一次她看到一位流浪汉坐在一棵树下。已快去世了,她在火车上.无法下来看他;等她再坐火车回来,发现他已去世了。当时她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人在他临死以前和他谈谈,一定可以使他比较平安地死去。lt;pgt;还有一次,特蕾莎修女在街上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她的身体到处都被老鼠和虫咬坏。她将她带到好几家医院,虽然有一家医院终于接受了她,但她在几小时内就去世了。lt;pgt;特蕾莎因此创立了垂死之家,在这里的人,是病危而且无家可归的流浪者。lt;pgt;加尔各答满街都是无家可归的人。晚上出去必须小心走路,不然一定会碰到睡在地上的人。有一位义工告诉我,有一位爱尔兰女士,每天在街上走来走去;如果看到有病重的人,就会送到垂死之家去,她也会常常发现麻疯病人。特蕾莎修女和一家救护车行,有一种共识,他们会替她服务,会将这种病人送到修女的麻疯病院去。lt;pgt;在垂死之家,病人有人照顾;即使最后去世,在去世以前,至少感到了人间温暖;因为修士修女们都非常地和善,他们尽量地握住病人的手。如果病人情形严重,一定有人握住他的手,以便让他感到人类对他的关怀和爱。lt;pgt;虽然特蕾莎修女是天主教修女,她绝对尊重别人的宗教,每一位病人去世以后,都会照他的宗教信仰火葬。lt;pgt;9月4日,垂死之家的义工奇多,可是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我的第一件工作是洗衣服。洗了一个小时,我溜到楼上去晒衣服,这才发现他们连夹衣服的夹子都没有。正好碰到大风,只好每件衣服都打个结。lt;pgt;晒衣服回来,忽然有人叫我:quot;修士,有人去世,你要来帮忙抬遗体。quot;我不是修士,可是也不敢否认,因此我就去抬了,抬入一间暂停的停户间。我没有看到她是什么样子,只感到她的遗体轻得出奇。lt;pgt;快十一点了,一位神父来做弥撒。经文用英文,可是所有的圣歌都是用印度文,极像佛教僧侣的吟唱,只是更有活力,调子也快得多;除了风琴之外,还有一位男修士在打鼓。这些男修士唱歌的时候,活像美国黑人唱灵歌一样地陶醉。很多修女在弥撒时继续工作,只有领圣时候才前去领圣体。弥撒完了,我们要去送饭,我发现病人们吃得还不错,是咖哩肉饭。在这以前,我注意到一个年轻的病人,顶多十五岁,他曾经叫我替他弄一杯牛奶喝,我也一匙一匙地喂他,现在他又要我喂他吃。一位修女说我惯坏了他。因为他一向都是自己吃的。修女说显然他很喜欢我,吃完了饭,他还要拉着我的手不放。lt;pgt;快到十二点的时候,一个家伙来找我,quot;修士,那位病人要上厕所。quot;我这才知道,这位年轻病人已弱得不能走路,我扶着他慢慢走去,发现他好矮。他上厕所的时候完全要我扶着,这里是没有马桶的。lt;pgt;义工哪来的?做什么事?绝大多数义工来自欧洲,也有来自日本和新加坡的;我没有碰到来自美国的义工,也只见到一位印度义工,而且是从欧洲回来的。其他一半义工大概是在校的学生,暑假全泡在这里了;另一半大多是已就业的人士。令我感到吃惊的是很多医生来了,我就碰到六位,都来自欧洲。还有一位是意大利的银行家,虽然他不讲,也看得出来,他每年必来,一来起码两个星期。年轻的义工常常在此工作三个月之久。lt;pgt;义工无贵贱,过去美国加州州长在此服务过一个月,修女们假装不认识他,他的工作也和大家一样。lt;pgt;第二天,我发现我的工作更多了,第一件是洗碗,用的清洁剂是石灰,看起来好脏;病人的碗都是不锈钢的,不怕这种粗糙的石灰,不过水很快就变成黑水。第二件工作是替洗好澡的病人穿衣服,我这才发现病人有多瘦,瘦得像从纳粹集中营里放出来的,似乎一点肉都没有了。lt;pgt;在任何时刻,病人都会要水喝。我们义工不停地给他们水喝;有时也要给他们冲牛奶。有一位病人最为麻烦。他一开始认为我不该给他冷牛奶,我只好去找热水。厨房的厨娘不是修女,凶得要命,用印度话把我臭骂一顿。我不懂我做错了甚么,只好求救于一位修士。后来才知道,我不该将病人用的杯子靠近烧饭的地方。好不容易加了热水,他又嫌太烫,我加了冷水,他又说怎么没有糖;好在我知道糖在哪里,加了糖以后,他总算满意了,也谢了我,且叫我好孩子。我在想,这位老先生一定很有钱,过去每天在家使唤佣人,现在被家人遗弃,积习仍未改。可是因为我们要侍奉穷人,也就只好听由他使唤了。lt;pgt;第三件工作是洗衣服,无聊之至。洗衣中,又有人叫我修士,要我送药给病人,我高兴极了,因为这件事轻松而愉快。有一位年轻的修士负责配药,配完以后,我们给每一位病人送去。所以我的第四件工作是送药。lt;pgt;送药送得正起劲,一个家伙来找我,他说:quot;修士,我是开救护车的,你要帮我抬四个遗体到车上去。quot;我背部曾受过伤,重东西早就不抬了;可是修士是什么都要做的,我只好去抬。好在遗体都已用白布包好,我看不见他们什么样子。lt;pgt;上车以前,我抓了一位年轻力壮的修士与我同行,因为我毕竟不是修士。也不懂当地法律,万一有人找起我麻烦来,我应付不了,那位修士觉得有道理,就我和一起去了。lt;pgt;这位修士十九岁,身强体壮,一看就可以知道出身富有家庭,否则不会体格如此之好。他在一所大学念了一年电机,就决定修道,参加这个修会。这位修士其实是个漂亮的年轻人,只是脸上有一个胎记,使他看上去好像脸上有一个刀疤。他就是昨天在弥撒中打鼓的那一位,十分外向,老是在讲笑话。途中我想买一瓶可口可乐喝,他说他不可以接受我的可口可乐;他说他不戴表,曾经有人要送他一只表,他也没有接受。他说他唯一的财产是三套衣服,一双鞋。万一鞋子坏了,可能要等一阵子才会有新的给他;他满不在乎地说,他可以赤脚走路。说到赤脚,他拍一下他的大腿,痛痛快快地说:quot;我要一辈子做一个穷人,做到我死为止。quot;他说的时候,满脸笑容,快乐得很。lt;pgt;我在想这小子,如果不做修士,一定有一大批女生追他,他一定可以过好的日子,可是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三套衣服,可是他那种嘻嘻哈哈的样子,好像他已拥有了一切。lt;pgt;火葬场到了,这所火葬场有一大片房子,房子里外全是乞丐。我们三人将遗体搬到一个炭堆上,就放在那里,什么时候火葬,我们不知道。我感到这好像在丢垃圾,使我非常难过。有一个遗体的布后来散了,我认出这是一个年轻人的遗体。他昨天什么都不吃,一位修士情急之下,找了极像奥黛利赫本的英国义工来喂他,却也动不了他求死的决心,昨天下午就去世了。还好死前有人握了他的手。据说他在垂死之家四进四出.好了就出去流浪,得了病又回来。最后一次,他已丧失斗志,不吃饭不喝水,也几乎不肯吃药,只求人家握住他的手。lt;pgt;遗体放好,我们一转身。二只大乌鸦立刻飞下啄食。它们先用脚熟练地拉开布,然后就一口一口地吃起来。死者的手,原来放在身上的,因为布被拉开,我眼看他的右手慢慢地垂了下来,碰到了地。布一旦被拉开,我也看到了他的脸,两只眼睛没有闭,对着天上望着,满脸凄苦的表情。我们都吓坏了,跑回去赶乌鸦。我找到了一块大木板,将遗体盖上,可是头和脚仍露在外面。lt;pgt;虽然只是几秒钟的时间,那孩子无语问苍天的凄苦表情,以及大乌鸦来啄食的情景,已使我受不了了。lt;pgt;回来以后,还有一件事在等着我,又有人叫我:quot;修士,我要你帮忙。quot;原来我们要抬去倒。垃圾中包含了死者的衣服,垃圾场要走五分钟,还没有到,一堆小孩就来抢:垃圾堆上起码有三十只大乌鸦在争食,更有一大批男女老少在从垃圾堆里找东西。lt;pgt;贫穷,贫穷,贫穷,这次我真的看到了贫穷所带来的悲惨。由于大家的推推拉拉,我的衣服遭了殃;我当时还穿了围裙,围裙一下就变脏了。lt;pgt;我的心头沉重无比。这种景象,以前,我只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现在,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lt;pgt;回到垂死之家,一位修女下令叫我去教堂祈祷,她说修士们都已去了,我也该去。修士们果真在。那位陪我去的修士盘腿而坐,两手分开,低头默想,看上去像在坐禅,嘻皮笑脸的表情完全没有了。lt;pgt;而我呢?我坐在他们后面,还没有坐稳.我的眼泪就泉涌而出。我终于了解了特蕾莎修女的话:lt;pgt;一颗纯洁的心lt;pgt;会自由地给与,lt;pgt;自由地爱,lt;pgt;直到它受到创伤。lt;pgt;我过去也号称为穷人服务过,可是我总找些愉快的事做。我在监狱里服务时.老是找一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做朋友,绝不敢安慰死刑犯;不仅怕看到手铐和脚镣,更怕陪他们走向死亡。我不敢面对人类最悲惨的事。lt;pgt;现在我仍在做义工。可是是替一群在孤儿院的孩子们服务;这群孩子,被修女们惯坏了,个个活泼可爱而且快乐。替他们服务不仅不会心痛,反而会有欢乐。lt;pgt;我虽然也替穷人服务过,可总不敢替quot;最穷quot;的人服务;我一直有意无意地躲进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因此我虽然给过,也爱过,可是我始终没有quot;心灵受到创伤quot;的经验。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地爱、真正地给过。lt;pgt;可是五十六年来舒适的日子,忽然被这二小时的悲惨情景所取代。我想起那四位死者,其中一位低垂的手,对着苍天望的双眼。此时窗外正好下着大雨,他不仅在露天中被雨淋,还要被乌鸦啄。我这次确确实实地感到难过到极点了。lt;pgt;耶稣的苦像在我面前,我又看到了quot;我渴quot;。做了四十年的基督徒,今天才明了了当年耶稣说quot;我渴quot;的意义。可是我敢自称是基督徒吗?当基督说quot;我渴quot;的时候,我大概在研究室里做研究,或在咖啡馆里喝咖啡。lt;pgt;我向来不大会祈祷,可是这一次我感到我在和耶稣倾谈,我痛痛快快地和耶稣聊天,也痛痛快快流泪;泪流了一阵子,反而感到一种心灵上的平安。我感谢天主给我这个抬死人遗体和到垃圾场的机会。我感到没有白活这辈子。抬起头来,却发现那位修女坐在我的旁边;他显然是看到我流泪,来安慰我的。lt;pgt;他说:quot;先生,你的汗味好臭,我们都吃不消你的臭味,你看,修士们都被你臭走了。现在只有我肯陪你,你比我们印度人臭多了。quot;lt;pgt;我知道他是来安慰我的。虽然我汗流浃背,衣服全湿了,也的确臭得厉害,可是他笑我比印度人臭,总不能默认,因此我做了一个手势假装要打他一拳。lt;pgt;当时我们仍在圣堂内,这种胡闹实在有点不像话。我们同时走到圣堂外面去,那位修士,四处张望一下,发现无人在场,做了一个中国功夫的姿势,意思是如果我要揍他,他武功更好。lt;pgt;他说其他义工都只穿短裤和T恤,只有我穿了一件衬衫和长裤。修士们都穿衬衫和长裤,我当时又没有戴手表,才会被误认为修士。他调皮地说:quot;下次再来,一定仍陪你去火葬场,你最像抬遗体的人。quot;我听了以后,心里舒服多了。lt;pgt;离开垂死之家以前,我又帮忙洗了碗。lt;pgt;在大门口,这位修士背了一只麻布口袋准备离去,口袋上写着M・C・(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他看到了我,对我说quot;明夭我不来这里quot;,然后他调皮地说quot;修士,再见quot;。lt;pgt;我注视他的麻布口袋,以及他衣服上的十字架;好羡慕他。他看出我的心情,两手合一地说:quot;只要你继续流汗,流到身体发臭,你就和我们在一起。quot;lt;pgt;我也两手合一地说:quot;天主保佑你,我们下次见面,恐怕是在天堂了。quot;我看到他拿起袖子来偷偷地擦眼泪。lt;pgt;第二天,我坐计程车去机场,又看到了一位修士和一位日本义工在照顾一位躺在街上的垂死老人。今天清晨,老人的家人将他抬来,遗弃在街头。修士在叫计程车,日本义工跪下来握住老人的手。他是医生院的学生,看到我,他说,quot;绝无希望。quot;虽然也许真的没有希望,可是这位老人至少知道,世上仍有关怀他的。lt;pgt;我当时恨不得不再走回计程车,留下来永远地服务。lt;pgt;虽然只有两天,垂死之家的经验使我永生难忘。lt;pgt;我忘不了加尔各答街上无家可归的人。lt;pgt;我忘不了一个小男孩用杯在阴沟里盛水喝。lt;pgt;我忘不了两个小孩每晚都睡在我住的旅馆门口,只有他们两人,最大的顶多四岁。lt;pgt;我忘不了垂死之家里骨瘦如柴的病人。lt;pgt;我忘不了那位年轻的病人,一有机会就希望我能握住他的手。lt;pgt;我忘不了人的遗体被放在一堆露天的煤渣上,野狗和乌鸦随时会来吃他们,暴风雨也会随时来淋湿他们。他们的眼睛望着天。lt;pgt;我忘不了垃圾场附近衣不蔽体的穷人,他们和野狗和乌鸦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人类应有的任何一丝尊严。lt;pgt;可是我也忘不了特蕾莎修女两手合一的祝福,和她慈祥的微笑。lt;pgt;我更忘不了修士修女们无限的爱心和耐心。lt;pgt;我忘不了修士修女们过着贫穷生活时心安理得的神情。lt;pgt;我忘不了那么多的义工,什么工作都肯做。lt;pgt;我忘不了那位日本义工单腿跪下握住乞丐手的姿态。lt;pgt;虽然我看见了人类的悲惨的一面,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多善良的人。特蕾莎修女最大的贡献,是她将关怀和爱带到人类最黑暗的角落。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她们感动了多少人,多少人因此变得更加善良。我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lt;pgt;五、让高墙倒下吧lt;pgt;特蕾莎修女当年并不一定要走出高墙的。lt;pgt;她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会。雇用一些职员,利用电脑和媒体,替穷人募款,然后找人将钱quot;施舍quot;给穷人。她也可以只是白天去看看穷人,晚上仍回来过欧洲式舒适的生活。lt;pgt;甚至她只要每周有一天去服务穷人一下,其他的日子都替富人服务。lt;pgt;可是她自己变成了穷人,因为她要亲手握住贫穷人的手,伴他们步向死亡,再也不逃避世上有穷人的残酷事实。她不仅照顾印度的穷人,也照顾爱滋病患者。最近,高棉很多人被地雷炸成了残废,没有轮椅可坐,特蕾莎修女已亲自去面对这个事实。lt;pgt;她单枪匹马走入贫民窟,勇敢地将世人的悲惨背在自己身上。lt;pgt;她完全走出了高墙。lt;pgt;我们每个人都在我们心里筑了一道高墙,我们要在高墙内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而将地狱推到高墙之外。这样,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假装人间没有悲惨,尽管有人饿死,我们仍可以大吃大喝。lt;pgt;让高墙倒下吧,只要高墙倒下,我们就可以有一颗宽广的心。 lt;pgt;有了宽广的心,我们会看见世上不幸的人,也会听到他们的哀求:quot;我渴。quot;lt;pgt;看见了人类的不幸,我们会有炽烈的爱。lt;pgt;有了炽热的爱,我们会开始替不幸的人服务。lt;pgt;替不幸的人服务,一定会带来我们心灵上的创伤,lt;pgt;可是心灵上的创伤一定会最后带来心灵上的平安。lt;pgt;如果你是基督徒,容我再加一句话:lt;pgt;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进入永生。 lt;pgt;李家同 现居台湾。科学家,作家;任职静宜大学校长,该文写于1994年。lt;pgt;(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活着就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我要下载下来,好好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歌词:加尔各答的天使lt;pgt;大地上那远处有个修女 她穿梭臭又脏的废墟
地上病痛者也抱进手里 不舍弃 那天她不过廿岁
大地上那远处有个修女 与及四季踏遍坑洞旧渠
把被这世界尽忘饿与被弃者 都看顾
纵使艰辛不会后退lt;pgt;*日复日也是这般 她不变 教最暗灰处也有光线
每见快要逝世者 她心碎 但也照顾到最后那天lt;pgt;#含泪说着(仍自勉厉) 爱要爱到痛心
方可真正把身心都奉献 不惜交出一切
方堪称「爱」 真爱绝对是无条件
如若要奉献 要献到痛心 当真心爱
伤心不可避免 不惜交出一切 方堪称「爱」
真爱绝对是 全无底线lt;pgt;永没变 大地上那远处有个修女
与那四季踏遍天涯海角 不论碰上了是谁
若有疾有需 都看顾 这天她不只八十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岳阳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好文,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这个世界似乎已经被扭曲了,看多了太多的罪恶,太多的腐败,太对的知识分子被扭曲的良知。Teresa,物质的世界于你有何意义呢,你对物质的世界有何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特蕾莎传

作者: 何光沪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养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她不去挣钱,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在这一切之中,这一切之外,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为了让服侍的对象觉得有尊严,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亦译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了她领导的仁爱修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

  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她的态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1964年,罗马教皇赠给她一辆白色林肯牌轿车,她将车作为抽彩义卖奖品,用所得款项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1992年,美国哥伦布骑士团将\"喜乐与希望\"奖牌授予她,获奖后她立即打听在哪里可以出售奖牌,以便将出售所得和奖金一起交给修女会,和于救助穷人的事业。

  特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乡位于现在脱离南联盟独立的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带至今还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17岁时,她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结业后在加尔各答修会办的圣马利亚女校教授地理和历史。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特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在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看来,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不但是不应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视的;不但是不能漠视的,而且是必须帮助的;不但是必须帮助的,而且是值得去爱的!于是,出于对受苦受难者的爱,出于帮助他们的愿望,她退出了劳莱德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侍受苦人的修会,即\"仁爱传教会\"。她身无分文,只有两名志同道合的修女作帮手,先是到一个美国医护修女会学习医疗护理,然后向加尔各答市政府申请到一间旧神庙中的两个房间,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细心的护理,让孤苦的濒死者在修女们的爱抚中得到临终的关怀,最后还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这是仁爱传教会创办的第一个机构,被称为\"纯洁之心\"。随后,她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不久之后,她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特蕾莎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风病汉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特蕾莎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在所有这些事情中,特蕾莎不仅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的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靠着这种爱心,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

  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在这些事情中,特蕾莎和她的追随者的爱心已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越是人们的自私自爱之心阻挡人们前往的地方,他们越是要去: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设流行的穷国,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为了这些,有时她甚至得冒险犯难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碍,例如,为了帮助海湾战后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两位修女前往巴格达;为了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帮助受害者,她曾到当时禁止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的苏联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愿望,并终于在两年后得到批准……特蕾莎也曾经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个名叫\"赞助特蕾莎修女基金会\"的组织对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对任何人以她的名义募捐筹款;她希望人们不要关注她而只关注她要去帮助的那些人。确实,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及其资产,都来自她个人的奉献和人们自愿捐献。她要求手下的人只为受苦的人们服务,绝不要操心金钱的问题,因为,要让人感到被爱,需要的只是充满爱心的行动,其余的事听凭上主的安排。她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们的爱的行动,不管怎样微小,在耶稣看来都是重要的。\"1969年,被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成立了\"特蕾莎嬷嬷合作者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workers of Mother Teresa),现有会员数十万人。这个组织不要求会员缴会费,也不筹集资金,只是通过\"祈祷、克己和为穷苦人服务\"来支持仁爱传教会的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

  特蕾莎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劳,身患重病时依然毫不停歇,只是为了世界上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们。所以,在另一位以慈爱之心感动千百万人的妇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特蕾莎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上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为这本书写序,实际上我是不配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名字不配与特蕾莎的名字放在一起。

  我之所以还是写了,不仅是因为无法推却编辑朋友的嘱托,而且更因为这嘱托包含着非常重要的理由,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关于特蕾莎的事迹说得太少(因为她从不多说自己),而且更因为我愿意多了解一下她的事迹,并且向读者朋友介绍。

  我自信有时能写漂亮的文章,特蕾莎从不自信(她说:\"我微不足道,主才是一切\"),却终生做着天底下最美丽的事情。我相信,这篇文章一点儿也不漂亮,恰恰是因为她做的事情太美丽。

  漂亮的文章不能给街头的弃儿带来什么东西,但是特蕾莎的仁爱修女会给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带来的,不仅有饮食和被盖,而且有内心的温暖,有做人的尊严,有来自天上的爱!

  她在这本书中提醒我们: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死于苦难之中,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伸出援手,将我们可以给出的食物、衣服和爱心带给他们!她更提醒我们:饥饿者需要的不单是食物,受冻者需要的不单是衣服,无家者需要的不单是住房,他们同你我一样,所需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亲切的关系,还有人对人的情谊和关心,还有很少人愿意给予陌生人的爱心!

  读到这些,我们能不羞愧吗?我们每天从报纸上、杂志上、广播里、电视里看到和听到这么多的人在受难,我们每天在城市里、乡村里、邻里中、家庭中感受到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但是,我们往往无动于衷!

  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在一个玩世不恭盛行、贪婪压制人性的时代,特蕾莎,这个来自偏僻乡村的瘦小妇女,能够挺身出来,走进苦海,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靠的只是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这份爱,来自何处?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答案,就在这本书里,就在她那些简洁的话中


1999年12月23日 于北京西北望斋




来 源: 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活着就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箴言录

特蕾莎

  爱源自家庭:今天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极度忙碌,渴求更大的发展和追求更多的财富等等,以致做子女的腾不出时间去关怀父母,做父母的也没有时间彼此关心。这招致家庭生活瓦解,直接扰乱着这个和谐的世界。能够彼此真正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生活快乐。


  苦难: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披戴基督的爱:事实上,我们接触穷人时,也就是在触摸基督的身体。当我们给穷人食物、衣物、居所时,我们所作的一切,也就是作在那饥饿、赤身露体、无处容身的基督身上。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的惟一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就让我们成为神慈爱的活见证:面容中有慈爱、目光中有慈爱、笑容中有慈爱、亲切问安中有慈爱。在贫民窟中,我们对穷苦大众而言,就是神恩慈的光。我们对小孩子、贫困者,和所有受苦和孤单的人,都要常常展露笑容。让他们不但得到你的关怀,也感受得到你的爱心。


  富足:有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个中必有原因,他们肯定曾为生活奔波过。而我只会在看见他人浪费时,才会感到愤怒,因为他们在抛弃我们可用的东西。


  怜悯的地理学:数星期前,我听闻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吃东西,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接着,我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却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有东西吃。\"这就是伟大。在墨尔本,我们有一个专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设立的收容所。其中有一个人被人严重殴伤。我认为这是一件刑事案,所以召唤警方处理。奉命到场的警员问这位先生:\"是谁打伤你的?\"那人不愿意说出真相,只在不断地捏造谎言。那警员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离去。我们问他:\"你为何不告发凶手?\"他望了我一眼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他为免弟兄受苦,不愿告发他。我们当中的穷人真是何等美妙和伟大。而在穷人当中,我们可以不断体验到爱的奇迹。在纽约,修女正在做一些低微的工作--帮助孩童,探访那些孤寂的、患病的及被人遗弃的人。我们从而明白,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病症,这才是我们四周出现的真正贫困。我们的修女曾在探访一户人家时,发现住在里面的妇人,已死去多日,躯体开始腐烂发臭时才被人发觉。但她的左邻右舍连她的姓名也不知道。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她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工,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因为耶稣会为了一个人而死,也会为了一个罪人而死。英国虽然是一个福利国,但当我在晚上拜访他们的家时,依然看到有人在爱的匮乏中死去。在那里,他们有另一种贫困--心灵上的贫乏,即那种孤寂及被人弃绝的情况。在今天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英国须要兴起更多的人,明白谁是穷人。在英国的人应以爱心善待穷人,用行动服侍他们,但除非他们先知道谁是真正的穷人,否则,他们没法照着去行,他们认识真相后,才会去爱,因而作出服侍。


  爱祈祷:成为真理--被人传颂;成为生命--以生命见证;成为光--被点燃发光;成为爱--为人所爱;成为道路--让人在上走过;成为喜乐--赐人喜乐;成为和平--四处洋溢;成为祭牲--为他人献上。


  家庭: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我跟前,她心里有极大的忧伤。她告诉我她女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儿把心中的怨愤都发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见母亲。


  因此我告诉她:\"现在你试想一想你女儿童年时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许是一些花朵或特别喜好的食品。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而切莫指望回报。\"


  她依我的话去做,把她女儿喜爱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给她一块漂亮的花布;她并没有期望女儿的回报。


  几天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来我这里,我爱你,我需要你。\"


  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这母亲所做的事,唤起她女儿童年时的欢乐,使她联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领会母亲对她的爱是何等令人欢乐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发表于 2002-2-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就是爱》――特蕾莎修女专题,太感人了,大家去看

贫民窟的光与盐-德蕾莎修女

周学信


  我记得在美国圣路易市一个会议厅外巧见德蕾莎修女。我发现她竟然十分瘦小,并且又有些驼背。那天德雷莎身著一件质地粗糙、镶著蓝边白色的沙里(Sari,印度妇女披裹身上的卷布),慈祥的脸上尽是农夫纯朴般、长年曝晒在风霜下面而生出的皱纹。她身旁有几个仁爱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的修女陪著。她看来一点也不起眼。都市里繁忙的人们没有人会多看她一眼。德蕾莎修女虽然只是个外表瘦小、柔弱的女子,她却是上帝手中一个伟大、坚强的器皿。


  服务穷人中的穷人


  在德蕾莎修女朴素的沙里下,隐藏著一个高贵的灵魂。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妇女。从神那里,德蕾莎领受一个异象,靠著神恩典与能力,她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神的大爱。


  德蕾莎修女于西元一九一○年出生在塞尔维亚,本名是Agnes Gonha Bojaxhiu。她的父母是阿尔巴尼亚的富有人家,家中连德蕾莎共有三个孩子。小时候,她就领受神的圣召,立志加入宣教工作,长大后到偏远的异国传扬神国的福音。她觉得神对她的呼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全职的事奉,一是到印度去。


  一九二八年,她加入总部设在爱尔兰的 Loreto 姐妹会,并被指配到印度大吉岭工作,担任当地学校的老师,教授地理及历史。


  大吉岭位于喜玛拉雅山与加尔各答的山脚下。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会的训练,正式宣誓成为修女,并被指派到隶属加尔各答 Loreto 姐妹会 的圣玛丽亚女中担任校长。该校是个贵族学校,学生皆来自孟加拉的上流阶层。


  然而,神对德蕾莎的带领并不是要她停留在圣玛丽亚女中。一日德蕾莎搭火车到大吉岭隐修,在火车上,她听见神「圣召里的圣召」。这个经历使她完全地坚信,神在她内心的深处对她亲自说话。这圣召里的圣召就是要她在穷人中的穷人里面服事神,而她必须顺从并遵行这个呼召。贵族学校外是贫民窟。


  这个呼召随著时间过去,愈发清楚。 Loreto 姐妹会在印度开办了几所顶尖的贵族学校,当地的士绅把孩子送入这些学校,期望学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加尔各答圣玛丽亚女中的墙外却布满了脏乱、污秽的贫民窟。


  穷人多住在由锡板搭建而成、矮小简陋的屋子里。德蕾莎看见这贫民窟与贵族学校的对比。她心中深受责备。她知道,贫民窟才是神要她去的地方。神要她进入最穷苦、最低贱的人群当中。她决心要顺服神,即使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一生中重大的决定


  德蕾莎修女在 Loreto 姐妹会的修道院十年,修道院的生活既舒适又稳妥。德蕾莎后来承认,离开修道院走入贫民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对她而言,脱离修道院的痛苦与煎熬,更胜过她当年离开家人与朋友,进入修道院的决定。


  德蕾莎要离开修道院时,修会的上司曾与她约谈并试图劝阻。其实,德蕾莎清楚知道 ,一旦脱去修会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会的支持,也没有什么人来帮助她,但她依然坚持出走这个决定。最后,修会终于点头同意。


  靠心中的感动工作


  离开修会后,德蕾莎进入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接待贫民窟里饥寒交迫的孩童。为了他们,自己亲身到街上乞讨食物并送药,帮助他们清洗身体。在这个屋里,没有桌子、椅子,也没有黑板。她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一些孟加拉字母。


  这时她完全依赖心中的感动工作,只要她觉得哪里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里去帮助人。有一次,她看见街上躺著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处求告,敲遍医院、诊所的大门,竟无一人理会。最后好不容易求到一点药品,回来时却发现那人已死去了。


  另有一回她遇见一个人身上都是脓包、伤口,脓包上竟是蠕动的蛆和虱子。她沈痛地感叹:「狗与猫都过得比这人更好,人为何如此卑贱地走向死亡呢?」之后,她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无家可归者。能够帮他们清洗身体、洗净流脓的伤口再加以包扎,好让孤苦无依者有个安静面对死亡之所。她觉得这么做,至少能使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能够感受到被需要、被爱与被照顾。就这样,德蕾莎创办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 ,意思是纯洁的心之地。她借用加尔各答香火鼎盛的 Kalighat 庙旁招待香客的一间禅房,开始来收容垂死的游民。


  秉持同样信念,德蕾莎创办了弃婴之家。有一日在倾盆大雨中,在及膝的水里,一个贫穷的妇人手上抱著高烧不退的孩子。因为她付不出房租,屋主拆毁了屋顶,妇人、孩子无助地立在雨中。无处避雨。德蕾莎伤痛地说:「想想看,只是因为缴不出八卢比的房租,一个孩子竟要死在大雨之中。」不久,德蕾莎建立了Shishu Bharwn ,专门收容被丢弃在路上、警察局门口、垃圾桶里和儿童之家门口的婴孩。


  除此之外,德蕾莎又创办了麻疯病之家。当时,德蕾莎听说一个修女会所支持的麻疯院因为都市计画而被迫拆除。她立即前往孟加拉市市府为他们向市长求情。后来市长将一块位于市郊的土地拨给德蕾莎做为麻疯病人之家,这就是Shamti Nagar的由来。在其中的麻疯病人得以受到妥善照顾。


  创设仁爱修女会


  从那时候开始,罗马教廷遂于一九五 0年,准许德蕾莎创设仁爱修女会。从修会创立迄今,不断有人申请加入这个修会。


  一九六八年仁爱修女会回应教宗保禄六世的邀请,在罗马设立(分支)办事处,随即在世界五大洲各处兴建贫苦之家等等。仁爱修女会的扩展迅速,远胜过教会历史上所有的修会。


  现今,许多修会正濒临衰弱不振的颓势,唯有德蕾莎创办的修会却不断兴旺、扩展。一九九五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已有一百卅七个国家有仁爱修女会的组织,五百卅七间安养所。


  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一九七九年,德蕾莎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同年也获得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Bharat Ratna。全世界许多的大学争相颁授荣誉学位予德蕾莎,各地也纷纷邀请她去演讲。一夕之间,德蕾莎修女竟成为拥有众多头衔的名人。


  但是,她从未被这些虚荣迷惑,她穿著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由人而来的赞美与光荣。她代表穷人发表简单的感言,词句里充满了爱与感谢。


  不被需要才是贫穷


  德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事穷人中穷人。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 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在为英国电视台录制「为了神做件美事」(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节目时,她告诉英国记者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唯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事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德蕾莎更发现,富裕的国家竟和贫穷的国家同样都充满了「不被人需要」的心灵疾病。综观德蕾莎其一生,都为了神的圣召而活,并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事世人。她并没有达官显要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神。她一生活出了福音中的圣爱,尤其活出了耶稣基督对穷苦者、受难者的怜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13 13:57 , Processed in 0.1033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