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93|回复: 2

“灯塔”在行动――南方周末的报导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1-11-17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灯塔”在行动
□本报记者 曹 勇
  落落大方的山村孩子
  在偏僻的小山村遇到一群上学的孩子会是怎样的情景?
  他们会用质朴、天真、害羞又非常好奇的眼神望着你,你走向前和他们打招呼,无论怎么友善,他们都会紧张而胆怯地跑开吗?
  一只伸过来的小手改变了记者的想法。
  “哥哥好,欢迎你来到我们学校。"一个短发、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甜甜地微笑着,伸手的动作柔和而自然。其他几个女孩也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一个叫黎佳花的女孩对记者说,“你可以叫我的英文名字Ammy。”
  黄健威冲记者笑了笑说:“她们原来可不是这样,很怕生的。"
  黄健威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11月1日,记者随他一路风尘来到粤西北怀集县桥头初级中学。
  黄健威穿着一件白色圆领、印有一个图标的文化衫,脖子上还挂了一个号牌:灯塔计划义工黄健威。这是国内首家纯民间的义务教学组织。他此行有一个特殊任务:帮助两名桥头中学的学生修订个人发展计划。
  桥头中学坐落在一大片长满了野草的谷地中,周围是连绵的群山。这里地处粤西北与广西交界处,距广州差不多有一天的车程,要转好几道车。大多数学生到过的最远地方,是离学校3公里的桥头镇。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没念完初中便辍学,家长们对他们的最大希望是将来成为一个种田好手。至于为什么要读书,长大后干什么,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想过。当地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说,迷惘和自卑是这里孩子的基本心理特征。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改变,”说这话的时候,桥头中学的校长显得有点兴奋,也有一点惭愧,他指指黄健威,“变化正是他们这些半大孩子带来的。”
全国首家纯民间义务教学组织
  2001年3月9日晚,广州越秀天安大厦12楼的一间办公室里,2
0多名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的学生以及
数名广州、珠海的在职人士举行了一次气氛热烈的聚会。
  他们是看了互联网上的一份动议聚集于此的。
  一个月后,这群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在这里正式成立了一个名为“灯塔计划”的义务工作组织,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招募、培训一批高素质、有爱心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到贫困边远的山区、农村义务教学,帮助这些地区的孩子扩大视野、改变思维方式和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
  “灯塔计划”策划人陈建华、尹斯婕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他们计划把此举扩展到全国乃至世界。组织目前有50名成员,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在职人士参加。
  “灯塔计划”组织宣称,该计划的目的不是扶贫,不是政府行为,不谋求商业利益和内部成员的功名。义工的招募将进行严格的考核、甄选。每个义工的工作时间完全由自己决定。
  这是国内第一家纯民间的教育义工组织。策划者用“走进去”、“请出来”从总体上概括他们的活动模式。“走进去”就是让义工到山村执教一段时间,把现代意识和观念带到山村去;“请出来”就是把乡村老师请到教学水平先进的城市交流,让那些从没出过远门的孩子到城市学习和生活,以此来改善山村教育的“软件”。
  策划人之一陈建华说,当一名义工是他很早就有的想法。在广州念大学时他曾经云游四川、新疆、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接触到很多边远地区的孩子。在天山下的一个蒙古包里,一个天真的哈萨克孩子不知道飞机是什么样子,他飞舞着双手,学老鹰振翅的样子,歪着头问:是不是像这样拍着翅膀飞呀?
  这些情景深深触动了陈建华。他说,和很多志愿(义工)组织一样,“灯塔计划”倡导一个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社会,只不过“灯塔计划”是将这种精神体现在乡村贫困孩子身上。
  “灯塔计划”核心成员之一、来自广东省科协的刘兵对这种精神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中国古代遵循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严格说起来这五伦都是“私德”而非“公德”,人的温情和爱心局限于亲戚、朋友之间,踏出家门、走出朋友圈子就好像进入一个冷漠、危机四伏的境地。
  “我们应该提倡一个‘第六伦’:与陌生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友善、融洽、和谐的社会。”刘兵说,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博爱”正体现了这种“第六伦”精神。

把外面的世界带给孩子们  
  2001年7月17日,细雨霏霏中,一辆大公共汽车将31名“灯塔计划”成员送到怀集县桥头中学和永固中学,开始为期近一个月的暑期义务教学试点行动。这是“灯塔计划”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
  “灯塔计划”的战略构想,是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然后逐步向外推广。怀集县是被选中的第一个地点,这里9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是大专以下学历,60%以上的中小学生从来没有离开过乡镇。  
  义工们在事先的调查中了解到,当地英语课师资严重不足,英语资讯也极为缺乏,学生对英语普遍怀有一种恐惧心理,相比城市学生,英语水平要低得多,尤其是听说能力。由于老师无法教会学生音标的准确发音,学生们通常用汉字注明英语单词发音,如“big(毕哥)",“student(使丢凳特)"。
  针对这种情况,义工们首先用一周的课时纠正学生的音标发音。在教学中,用英语口语介绍自己,给学生起英文名;引用“疯狂英语"的方法,教会学生正确发音,大喊单词与句子;挑选富有教育意义的英文歌,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通过早读,英语课,以及课后的鼓励,孩子们渐渐不再
“闻英语色变",继而产生浓厚兴趣,自觉学习、背诵英语。
  在活动结束时,不少孩子能脱口而出几句流利的句子,甚至有人能表演精彩的英文话剧!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也高涨。
  除了英语这样的学生考试必修课程,义工们将主要精力放在科普、艺术、心理等课外知识上。(实际上,这些课程在城市学校也是必修内容)义工们认识到,山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闭塞,帮助这些孩子,就要从减少这个差别开始。试点活动以“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为主题,义工们给孩子们讲肯德基麦当劳,讲比尔・盖茨搜狐,讲城市人和农村人生活的不同,讲农村的经济为什么不发达,他们还告诉孩子们每天世界上
都在发生什么事。  
  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现场招聘会将此次活动带入高潮。今年7月28日下午,永固中学操场上搭起了一张张桌子,义工们扮演各路人马进行“招聘”,招聘的“人才”五花八门:麦当劳的服务员、通用汽车公司汽车销售代表、香港亚视节目主持人、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指导……
  这种方式和内容是学校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未有过的。
  “因为兴奋,孩子们的脸胀得通红,每张桌子前面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名义工回忆当时的情景。初二一班的植秀胜成为当天最令人羡慕的人,他一共获得了五家“公司”的青睐,而一向心高气傲的黄宗秋却最倒霉,没有哪一家“公司”看上了他。黄宗秋说,他永远忘不了那天的招聘会,“我看到现实世界处处充满竞争,只有学好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立足于社会。”
  在义工给孩子们开设的英语、科普、艺术20多门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心理课,义工们总结出,除了这门课授课形式非常生动外,主要原因是孩子们有很多困扰和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平时没有谁来关注和开导他们。孩子们用很多动情的言语来描述对义工们的依恋、感激之情。
  灯塔计划并不是一次性的好人好事,义工们将长期定期或不定期地下乡与学校师生交流。  

“灯塔计划”自己“成长的烦恼”
  对“灯塔计划”的活动,永固中学的任桂林老师持肯定态度。他认为通过暑期试点,孩子们至少有三个好的变化: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表达能力,改变了性格。现在孩子们大部分性格开朗、活泼,敢于去想、去做,有些孩子改掉了身上的不少坏毛病。关于这一点,任老师认为义工们的得意之作就是黄宗秋同学的转变。黄宗秋以前“是个狂傲自负得一塌糊涂的家伙”,在义工的帮助下,他变得谦虚起来。
  任老师说,“灯塔计划”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教学意义,“别人往往只看到山村物质的贫穷,却没有看到信息、精神上的贫穷。”
  但当地教师对“灯塔计划”也有不同的看法。桥头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是应该以专职教师为主,义工只能算是一种补充;何况义工所使用的“快乐”教学方法不一定能管用,说不定还会起到反作用――――孩子们都玩游戏去了,肯定会影响成绩的,还是应该以课本为重,提高升学率。有一些教师担心,义工会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们觉得好玩,我们可是靠教书吃饭的!”
  陈建华说,“灯塔计划”目前还面临着不小压力,很多人不明白他们究竟要干什么,认为他们不是傻子就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谋求经济利益。“灯塔计划”曾经到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成为正式的民间义工组织,暂时没有得到批准。
  除此之外,计划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困惑。
  经费是一个绕不过的难题。除了每个义工自己出的经费外,作为组织还有一个运转经费,陈建华说,他的公司目前还可以为“灯塔计划”负担一些运转经费,但随着义工的增多和活动范围的扩大,经费也将大大增加,他的公司肯定承受不了。是否接受捐赠?尽管陈建华了解到国外义工组织接受企业捐赠甚至政府资助,但他担心这些会招来无端的非议。
  吸纳更多的有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体验的成员,是眼下“灯塔计划”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00.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1-11-17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灯塔”在行动――南方周末的报导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灯塔宣言 lt;pgt;南方周末    2001-11-15 17:27:53
  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唤起了无数人的爱心,带给了
无数孩子美好的希望,同时,“希望工程”也让公众了解到,教育,将会改
变许许多多穷孩子的命运,让愚昧的地方不再愚昧,贫穷的地方不再贫穷…

  然而,走进边远偏僻的乡村学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着:在由“
希望工程”捐款建起的崭新漂亮的学校里,很多自己都没有出过大山的乡村
教师向孩子们教授着基础知识,他们一个人承担着学生的语文、数学、体育
、音乐等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们,他们为了什么而学习?生活的
目标是什么?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如何确定?他们对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
世界的了解和融入有多少?在现实中,他们能像城里的孩子了解电脑、互联
网知识吗?能够听到莫扎特、贝多芬的世界名曲吗?……所有这些,都无人
问津。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仅仅不再是文盲而已,又如何能产生一个
具有远大理想的出色人才呢?
  问题的症结也很明显:面对着一个本身就对这些知识无所了解的教师,
又怎能去苛求孩子们了解呢?
  灯塔计划,应运而生!
  灯塔计划,是一个由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义工,帮助边远地区孩子扩大
视野、改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了解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公益活动。
他们的知识和观念能补充乡村教师的不足,他们的授课、言谈举止、生活习
惯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位优秀的灯塔义工给孩子的一生带来的
深远影响,其意义将决不亚于给一个地方建一座漂亮的教学楼。lt;pgt;国际志愿人员(义工)及其组织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
要的方式,也是志愿者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
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志愿人员(UNV)
"组织。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一个独特的机构,负责管理与
国际志愿者事业相关的各类事物。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鼓励志愿者为本国和
国际间的发展和平尽其所能,努力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进步并使之得到持续
发展。该组织从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1-11-17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灯塔”在行动――南方周末的报导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陆在 2001/11/17 01:59am 编辑]

    我很赞同一句话,“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义工。”而灯塔计划也正是义工的一种新模式的尝试,他们进行的是从精神上来改造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精神上使他们脱贫,信息的落后和精神上的贫穷也正是山村的一大弊病,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理念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所以我们鼓励捐款人和孩子交流,也正是希望我们不仅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有精神上的,希望通过交流,能够尽量地开拓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们多了解,多认识一些外面的世界,看看别人是如何生活,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相信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8 18:14 , Processed in 0.0919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