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1|回复: 0

两汉民间兵器与民风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5-2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作者--范学群lt;pgt;      由于法律的宽松,两汉存在着相当发达的兵器交易,刀、剑、弓、箭等当时主要兵器皆卷入市场,从而造成两汉民众普遍拥有私兵器的现象。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很重大的。国家法律明确授予民众拥有私人兵器的权力,是两汉兵器交易繁荣的前提。汉高祖定鼎长安后,承认民众皆可持有兵器,只是明令取消贾人操持兵器的资格”商人不得像普通吏民一样享有操持兵物的权力正是汉初贱商政策的一个重要侧面。除商人外,与之同属非良家阶层的医、巫、百工恐也不得自由拥有兵器。汉武帝元朔年间,丞相公孙弘以盗贼持弓弩不利于官吏捕捉为理由曾提议禁止民众拥有弓弩。公孙弘的建议仅为试图禁止百姓持有远射的弓弩,刀、剑等短兵器吏民们依然是可以合法持有的。不过,公孙弘的上奏在汉武帝主持的廷议中遭到了时任光禄大夫、侍中吾丘寿王的反对,他认为:“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所为禁者,为盗贼之以攻夺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无益于禁奸,而废先王之典,使学者不得习行其礼,大不便。”廷议的结果是吾丘寿王之言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公孙弘禁民挟弓弩的建议遂被搁置。
      王莽取代西汉政权后一度禁止民众拥有弩机和铠甲,新初始二年二月“禁民不得挟弩、铠,徙西海。”王莽的禁令表面上虽然比较严格,但实际上同他的王田、私属等改革措施一样,只不过是没有多少效果的一纸空文。如刘秀起兵时就是在宛城购置弩机等兵器,东汉中兴后废除王莽苛政而复西京旧制,民间拥有兵器的现象遂更为普遍。
      两汉民众拥有的兵器大多购自于当时繁荣的兵器交易市场,无论刀、矛、剑还是弓、弩、弹丸、矢等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其实秦统一以前兵器交易业已较为盛行,如《韩非子・难一篇》中有名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的故事就是当时民间兵器交易的明证。西汉长安的兵器市场最为兴盛,很多贾人都经营兵器生意。但是将兵器出售给匈奴人,要判死罪。因为匈奴人器械未精,他们至长安后发现兵器市场中利器甚多,当然是纷纷购置;贾人们也以为在长安中买卖兵器不必遵边关之制,从而违犯不得使汉精兵器流入胡族的禁令。
      长期的兵器交易中还涌现出一些著名的产品,如《汉书》就谈到当时有一个叫“箭张回”的人,“河平中,王尊为京兆尹,捕击豪侠,杀(万)章及箭张回、酒市赵君都、贾子光,皆长安名豪,报仇怨养刺客者也。”显然此人是以擅长制作精利矢箭闻名于长安市中的。除长安外,从文献记载中还可发现下述城市存在着兵器市场:如成都,《汉书・循吏・文翁传》中有“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刀、布是指蜀刀、蜀布,而且是从市场中购买的。宛城,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宛时即“于是乃市兵弩”。琅邪海曲。渤海,例如龚遂为太守曾劝民释刀兵而操田器,“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佩牛带犊’。”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两汉的多数城市中,当普遍有较繁盛的兵器交易活动及市场存在。从现存材料看,弩机与铠甲的交易相对于剑、刀、弓箭要少些,可能这与其价高、政府控制较严有关系。
      汉帝国对兵器交易规定有一系列的约束,其中最主要的是严禁汉地的精兵利器在交易中流入以匈奴为主的各胡族。《史记・汲郑列传》如淳注引《汉律》曰:“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出关”。疏勒河流域出土308号汉简也说:“禁毋出兵、马、谷、牛、羊”。塞外羌胡也不得进入塞内采购兵器,如居延新简EPT5:149曰:“甲渠言毋羌人入塞买兵、铁器者。”吕后时还曾禁止南越入汉购买铁器,《史记・南越列传》云:“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东汉又禁乌桓市买铁,《后汉书・应劭传》云:“(乌桓)得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欲烧之。”乌桓买铁的主要目的极可能是制造兵刃,故边地官吏不愿应允。禁令虽然比较严厉,但由于厚利的驱动和汉时商品贸易的发达,兵器还是通过走私、战争等多种途径流入胡族,如汉成帝时陈汤就谈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造兵器的技巧已逐渐为北方各族掌握。
      两汉兵器交易的繁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民众拥有兵器的普遍。在汉代,百姓的私兵器有时也作为私人财产的一个项目登入国家户籍,如居延简37.22“?得成汉里大夫彘建德,年?二,长七尺五寸,黑色,弓一”,汉简228.18“(某)里杨广,剑一,刀一”等。汉代民间习剑之风的盛行也是当时平民多拥有兵器的反映,如东方朔“十五学击剑”,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提到当时吴、越民喜好用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李陵也谈到荆楚勇士多为剑客,“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刀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齐地百姓也是广泛地拥有私兵器。东汉时的乐府诗中生动地描写一穷困潦倒的贫民依然拥有一把利剑,“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当时吴、越民喜好用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文学作品是时代特点的集中体现,可见当时民众持有私兵器的普遍程度。正因为平民广泛地拥有兵器,磨剑、修剑削即所谓的“洒削”也成为时人致富的好途径,司马迁就慨叹道:“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总之,民众普遍拥有兵器是两汉兵器易发达的必然结果,它进一步刺激了兵器交易的繁荣,两者是互动的关系。
      两汉民间兵器的普及,使得民风武勇。百姓熟悉兵器。当时两汉打仗征兵过来就能用,不要太多训练。因此,国家反应动员效率高,还省了不少兵器费用。汉征匈奴军队独立战斗能力都很强,和这有关系。这真是有点象游牧民族从小就练军事技能。
      要碰上后世殖民开拓时代这些人肯定威力无比。(谁知道他们的后代竟然阴盛阳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5 05:45 , Processed in 0.0938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