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75|回复: 0

国人必读---关于马来西亚华人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5-20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文章来源: 金文泰lt;pgt;      我希望网友们能够理解一件事:马来西亚华人坚持中文、华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他们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和我们大陆人并不一样。祖国文化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们的identity。为保住这个文化命脉,南洋华人付出过血的代价。
      中华传统,在中国常被看作近代中国失败的根源,但是在南洋她是极为成功的文化。南洋华裔先民在生存竞争中,不仅大大超出原住民,而且超过欧洲殖民者。欧洲殖民者不得不用法律、暴力限制华人的发展。荷兰人、西班牙人都曾对华人进行数次大屠杀,屠杀后怕中国政府来攻,在明、清两朝给中国皇帝写信请求饶恕,可惜我朝皇帝一向把南洋华人当作弃民,甚至对欧洲殖民者的行为表示肯定。这些经历,赵里昱兄比我更有资格来写。
      尽管中国弃了这些先民,但先民从未弃中国文化。南洋先民,按李光耀的说法,大部分是福建、两广、海南的破产农民,属于“没文化”的。这些“没文化”者却坚持中国文化,怎不令中国人感动?
      中华文化有个特点:吃软不吃硬。
      印尼政府禁了三十年中华文化。华人不许过中国年、不许用中国名字、不许办华文学校、取消华文媒体、禁止进口华文书籍,这种情况直到有华裔血统的瓦希德上台才改变。虽然禁了整整一代人的中文,但是华人仍通过各种渠道传承文化。最近电视台开设华语频道,还是一下就找到了年轻漂亮、能讲标准华语的女主播。
      但是在不禁止的情况下,华文却可能消亡。例如在北美出生的华人,很多已不懂中华文化。更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从50年代的南洋华文中心,落到今日年轻人只能听说华语的地步(现在的中心是马来西亚)。那个《联合早报》在新加坡没有多大影响力,它的读者群主要是三十五岁以上的非白领阶层。李光耀的“儒家价值观”只是个幌子,他只敢在国外讲,在新加坡都不敢,怕引起种族骚乱。
      华人不愿意接受马来文化,但是很容易被西化。新加坡华人的生育率是1.4,远达不到种族平衡要求的2.1,是新加坡政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马来西亚的华人妇女也不愿多生,华人比例已降到26%,这是马华公会的心病,最近大力提倡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如果放弃对中华文化的坚持,不要说华文,早晚连人种都保不住。我们中国人很少了解南洋华人的这种心情。
    (今年大年三十、初一我在马六甲,看见郑和庙的香火,才知道三宝太监在南洋的地位竟有如此之高,有如孔子在中国。看来绝不能在南洋臧否郑和,赵兄说对不对?)
      在原住民语文和英语的双重压力下,华文在南洋渐趋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华文的传承者就要付出巨大努力,有时候必须有一种偏执精神。例如现在中国的报刊,翻译英语名词时常用括号注起原文供参考,《联合早报》就绝不会这么做,除非山穷水尽,决不会使用英文。
      今年春节我是在马来西亚度过的,在电视里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大轰炸。看华语台的时候,每隔十分钟节目就会被广告中断,这本来应是让人烦躁的,但我却很感动,因为几乎全是制作精美的宣传中华文化的广告。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有一个是一个老人给孩子们讲“年”的故事。有一个是一个老匠人一边制作筷子,一边讲述筷子作为团结的象征意义,结尾是一个华人大家庭热热闹闹吃团圆饭,而老人的遗像挂在墙上(这个好像是马来西亚石油公司赞助的)。一个是登喜路的广告,黄飞鸿式的在舞狮、武术动作中写书法。还有一个没看懂,因为只听到粤语、马来语对白,模仿电影《花样年华》的风格,有点暧昧(这个是马来西亚电信公司赞助的),赵兄可否解释一下?新加坡就没有这些东东。
      看这些广告我有两个印象:大马华文文化传承者对中华传统的坚持近乎疯狂;马国政府态度比较宽容,从赞助者为马国国营大公司可看出。
      赵兄的耽心不是没有道理:华文如果不是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完全让华人自由选择,那么中文很有可能要败给英文。华人是很现实的:我们很容易接受能让我们发财的文化。我希望各位网友对这几位南洋来的网友宽容一些,多理解一些。《亚洲周刊》经常介绍大马的华文事业,这些华文事业的工作者绝对当得上“了不起”这三个字,我相信赵兄就是其中一位。
      中国负责语言文字的官员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几乎不考虑对南洋华人有什么影响,他们一点任意的改动,对南洋本来已经不容易的华文传播经常造成很大影响。南洋华人的意见他们好像也根本不听。“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博士”,一个称呼竟有两个错误,应该算是外交错误,这么多年了,照旧。
      另一方面,赵里昱兄也应当理解中国网友。中华传统面临英语文化的强势压力,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说东道西坛的一个传统问题就是语言、文字改革问题,讨论者也都是君子,秀才做出过很多努力。争吵难免,攻讦不必。网人背景、经历不同,还是求同存异好。讽刺挖苦对建立共识没什么帮助。赵兄的意见定能开拓网人视野,想必网人见解对赵兄也有助益。大家心平气和地对话,为中华民族明日计,赵兄意下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5 05:52 , Processed in 0.4553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