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87|回复: 11

满江红--岳飞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士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宝 刀 歌lt;pgt;赠吴将军南行lt;pgt;我有一宝刀,
深藏未出韬。
今朝持赠南征使,
紫U万丈干青霄。
指海海腾沸,
指山山动摇。
蛟鳄潜形百怪伏,
虎豹战服万鬼号。
时作龙吟似怀恨,
咻得尽剿诸天骄。
蠢尔蛮弄竿梃,
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
红炉炽炭燎彰
奏凯归来报天子,
云台麟阁高瞧A。
噫嘻!
平蛮易,
自治劳,
卒犯市肆,
马躏禾苗。
将l骄侈,
士狃贪饕。
虚张囚馘,
妄邀金貂。
使君一一试此刀,
能令四海烽尘消,
万姓鼓舞歌唐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lt;pgt;
  lt;pgt;    岳飞(1103~1142)
  南宋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转投河北招抚使张所,任中军统领,随都统制王彦北渡黄河,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建炎三年(1129),随军南撤建康(今南京),隶属江淮宣抚使杜充,任右军统制。随都统制陈淬在马家渡(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阻遏金将完颜宗弼军渡江,因诸军皆溃,孤军难敌,力战后退屯蒋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饬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军,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等地,多次获胜。次年春,率军于常州(今属江苏)截击完颜宗弼军渡江北归,先后于清水亭、牛头山(均在今江苏江宁西南)、靖安镇(今南京西南)击败金军,收复建康,升通、泰镇抚使,驻屯泰州(今属江苏)。继奉命进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邮)等地与金军鏖战,因众寡悬殊,被迫弃泰州退守江南。绍兴元年(1131),隶属江淮招讨使张俊,率部转战于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击破盗匪李成军;招降张用,迁神武右军副统制。二年,击破盗匪曹成军,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镇压吉、虔(今吉安、赣州)二州农民起义军。伪齐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襄樊)、邓州(今属河南)后,他建策收复襄阳等六郡,进图中原,被宋廷采纳。四年,任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率军自江州溯江西进,克复汉水重镇郢州(今湖北钟祥),遂分兵北进,连克随州(今属湖北)、襄阳、邓州,大败金与伪齐军,并趁势收复唐州、信阳军(今河南唐河、信阳市),从而控制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打开与川、陕通路,以功授清远军节度使。此后,营田积粮,训练军伍,积极为收复中原作准备。同年冬,出兵救援庐州(今合肥),击败金与伪齐军。五年,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奉命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军。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一反宋军秋季防御常法,举兵奇袭伪齐军。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嵩县),一举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同年冬,再次击败金与伪齐军反击,兵临蔡州。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力陈乘伪齐主刘豫被废,金军无备,增兵北伐,图取中原之策。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和议,重申收复两河壮志,均遭高宗与权相秦桧拒绝。十年,率军迎战大举南进之完颜宗弼军,按照以襄阳为基地、连结河朔、收复中原方略,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以部分兵力迂回侧击东京一带金军;自率主力从正面反击,直趋中原。在民众配合下,仅月余,相继收复西京(今洛阳)及陈(今淮阳)、蔡间诸要地,形成东西并进,威逼东京金军之势。旋于郾城之战中,充分利用所部士气旺盛、训练有素等有利条件,大败金军精骑。继在颍昌之战中,再次击败完颜宗弼军的反击。正当岳飞行将挥师渡河时,高宗、秦桧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班师,致使其恢复中原计划功败垂成。十一年,率军进援淮西。后被召回临安(今杭州),罢宣抚使,改授枢密副使,解除兵权,为秦桧及其党羽诬陷入狱。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精韬略,善运筹,博采众谋,团结民众。行师用兵善谋机变。作战指挥机智灵活,不拘常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严于治军,重视选将,信赏明罚,爱护士卒。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著称。常能以少胜众。金军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最喜欢《满江红》了!
特有气势lt;pgt;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lt;pg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恩,偶还喜欢这个lt;pgt;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lt;pgt;雄气堂堂贯斗牛,
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
不问登坛万户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天使妹妹何以豪气冲天?lt;pgt;岳飞是英雄,只要我们记得他的精神就好了,具体是什么英雄,很重要吗?lt;pgt;看着可爱乖巧的天使小妹妹今日如此气恼,好心痛~~~~lt;pg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我也最岳飞喜欢《满江红》啊,论气势,没有哪一首词能超过它!岳飞,岳飞,这个名字起的多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突然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没有什么关系,就是想和古人喝两杯了:)
哈哈哈哈,TN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这个贴子最后由静思在 2002/12/16 12:26pm 编辑]

       作者:jhealth lt;pgt;       明朝的苏州名士文征明,在游岳王庙时曾题写了一首《满江红》的词:
   拂试残碑,数区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
   果是功成身后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惜,中原戚;
   岂不念,徽钦辱;
   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征明在词中很明确的指出,如果岳飞抗金胜利,迎回徽、钦二位皇帝,那么赵构的九龙椅就坐不稳了。他认为岳飞收复了河山,徽、钦二位皇帝也就南归了,他将失去了皇帝的宝座。所以赵构是万万不肯的,宁肯把力主抗金的岳飞杀掉,宁愿与金朝讲和,也不希望自己皇位被赶下!“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意思是说,量你一个小小秦桧有什么能量杀死岳飞,无非是迎合赵构的意愿执行他的旨意罢了。
  赵构并不是一个愚蠢糊涂的昏君,而是一个知享乐的聪明过人的皇帝。“秦桧将赵构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秦桧三起三落在仕途上是坎坷的,曾两次被赵构罢免了宰相的职位,而且绍兴二年即公元1131年,秦桧的第二次被罢免时,宋高宗赵构并把罢免秦桧的诏文立榜于朝堂,表示永不录用之意,重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因为他知道他的江山是要靠这些主战派打稳的,他不想成为第三个被金兵虏掠的大宋皇帝。但三年后,南宋的江山给主战派打稳了,金主死去,金朝无心南侵时,赵构却又一次启用力主讲和的秦桧,他第三次启用秦桧,就说明他的真实内心意图,即他只想做一个能享尽荣华富贵的太平皇帝,无心收复河山迎回徽、钦二位皇帝,岳飞却不懂赵构皇帝的心,一心要趁胜追击直捣黄龙去。但给赵构皇帝吃足了苦头的秦桧是充分吸取了经验教训,也真正读懂了皇帝的心思,知道赵构再次启用他的目的。所以,在第三次复出后,处处迎合赵构,只要给他一点暗示,秦桧就迫不及待的去办,成为赵构皇帝心腹“忠臣”了。
  岳飞却雄心壮志地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靖康(钦宗年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则充分表明了他忠心的是钦宗皇帝,而且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岳飞与赵构皇帝的意见是严重相勃。赵构曾有一个亲生儿子,立为小太子,不久夭折,他在扬州时,因为金兵的突然袭击受到惊吓,生理上发生变态,从此不能生育,在一些幕僚的劝谏下从赵氏宗族中找了一个六岁的“伯宗”入宫做太子。后来赵构又听从一位妃子的话,又选了一个叫“伯玖”的赵氏族人儿童入宫备选。岳飞最先是赞成立“伯宗”为皇太子的,但后来金为了让赵构尽快投降,曾一度将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回开封,立为宋朝皇帝,这时,岳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应该立钦宗的儿子赵谌为皇太子,并因此上疏赵构。此事,《朱子语类》有记载:
  岳飞尝面奏:“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时孝宗方十余岁。
  高宗云:“卿将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
  从这些资料来看,岳飞是“钦宗的忠臣”,且拥重兵在外,实是高宗赵构的“危臣”,而岳飞要立钦宗的儿子赵谌为皇太子的奏章是促使赵构下决心杀岳飞以排除隐患的直接导火线!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封建官场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被聪明的高宗整怕的秦桧岂能不明了赵构的心思,所以他要替皇帝效忠,“清君侧”,拍高宗的马屁,因此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肆意杀害抗金民族、英雄著名的军事将领、枢密院副使、深受人民拥护的岳飞。罪名是他随意编的“莫须有”,可召回岳飞的十三道金牌却是高宗亲手签发的!他行驶的是国家的权力,但杀害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一见的“功臣”、“忠臣”啊!秦桧在做高宗的心腹“忠臣”的同时,却把自己沦为了千古罪人,并替赵构皇帝顶替了千古骂名,耻辱地跪在岳坟前,接受历代人民的唾骂。
      岳飞的死,秦桧的滔天大罪是无可推诿的,跪在岳坟前接受人民的唾骂也是应该的,但是真正的主谋和元凶应该是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在他的朝庭里,他要谁死,谁就必须死。同样是主战派的抗金名将韩世忠,虽不合赵构当时的政治思路,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和赵构没有冲突,他的忠君思想是忠于现任的皇帝,不象岳飞对旧主忠心未改,念念不忘,居然还写出著名的《满江红》表达心意,让赵构皇帝忍痒怀恨,所以,岳飞是必死无疑的,没有秦桧去杀害他,也会有王桧、李桧替聪明的高宗皇帝杀了他!对愤慨不已的韩世忠等主战派,赵构皇帝是不舍得杀的,万一金兵以后又来再犯,还是要靠他们去为他卖命送死的,他知道如果单单依靠秦桧,他是会成为第三个被金兵虏掠的大宋皇帝的,所以,他只是对被秦桧看作“眼中钉”的韩世忠罢免了枢察使官的官职,而秦桧也是绝没有胆量去杀害他的,因为他知道赵构皇帝的心思!
  赵构确实是个聪明过人的皇帝,不仅不是“秦桧将赵构玩弄于股掌之中。”而是他把秦桧当枪使的,他可以通过暗示让枪口对准谁,然后让别人替他承担刽子手的恶名,别人是“杀鸡给猴看”,而他却是“杀猴给猴和鸡看”的!
  政治是脏的,死人是正常的。
  忠臣往往是惨死的,生前受屈辱,死后留芳名。
  而奸臣常常是得意的,在世享荣耀,千古遭唾骂。
  原以为只有昏君、暴君才是产生奸臣的温床,其实,中国历史上英明的君主也常常采用“成全”忠臣的办法来巩固他的统治,养几个他玩弄于股掌的“奸臣”来调教调教那些脖子太硬的忠臣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腕。
  岳飞的惨死在于他不懂政治,秦桧的失败在于他太懂政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1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满江红--岳飞

作者:筱华
  
   有一年到杭州,去游览了西湖边上的岳庙。在殿堂内转了一圈后,走出后门,停在了一块风化严重的石碑前。碑上的字迹还是分得清的,上书:“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这是清人镌刻的岳飞的名言。岳飞元帅确实慷激昂,一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所展现的人格。
   历史上有很多人被歪曲了,被误解了,比如曹操,比如王安石,甚至“篡汉”的王莽。最近有翻案者说,王莽何曾伪善,一个人装假只能一时,何能坚持一辈子,王莽之误,其实是书生意气。他倒是真心想恢复周礼,恢复井田制,梦想“天下为公”,可惜是开倒车,良好愿望最终成为扰民之举。其实抗金名将岳飞也是被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尽管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但人们总认为岳飞“愚忠”,这也近似于“莫须有”的罪名。
   历史上的岳元帅分明是一个金怒目似的人物。他的被削夺兵权,被诬陷下狱,因“抗命”罪被杀,并非是唯皇上马首是瞻,并非处事畏首畏尾,而是因为敢于坚持正义,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朝政时事,不屑与权奸宵小同流合污,这才得罪赵构――秦桧集团的。
  岳飞是不掩饰自己的意见的,有时甚至很自负,根本不是一个谦谦君子。都督张浚有次以某地人事安排征询岳飞意见,张浚每提一名将领,岳飞都认为不适宜。张浚很生气,讽刺说,我就知道除了你岳太尉,没有人能够胜任!张浚权重位高,而且有多次提携之恩,但岳飞却并不照顾面子,仍是要在言语上争个输嬴。明朝的李贽在读这段史实时也认为岳飞“一再胡说”。图一时口舌之快,不计后果,岳飞确实太直,胸无城府,很容易得罪人。岳飞不是圆滑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勇气过人的大将,他在军事上深通谋略,但做人却缺少心眼。岳飞的悲剧,当然首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但多少跟性格也有点关系。高尔基说,性格决定命运。
   由于和张浚闹意见,岳飞便向皇帝提出辞呈。他守候在母亲的坟墓旁尽孝心,不理军事。朝廷着急了,催促岳飞赶快赴任,岳飞置之不理;部属跪下来以死相求,他也不为所动。直到第六天,他才回到军营。还有一次也是不满皇帝的处置,他也把军权上交,自己本来伤病需要疗养,就呆在翠微山上不下来。可见,岳少保是很有个性的,甚至有点任性。对那位新贵秦桧,岳飞更是不留情面,曾多次为赵鼎罢相鸣不平,公开说秦桧执政只能丧权辱国。一次秦桧代表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和约”,朝臣们都向秦桧祝贺,岳飞也写了一联贺词:“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沟壑之欲。“(和约并不是像金石一样牢固,金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气得秦桧七窍生烟。
   其实以上几件小事,都可以为岳带来祸患。皇帝天下独尊,权臣炙手可热,谁敢与之斗气?历朝历代多少贤臣名士,稍稍露了点怨声,就被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儿杀头或流放。甚至还有腹诽一说,你对皇帝的意见不表示态度,不发言,那么你肯定是在心里(肚腹)诽谤皇帝,这也是犯了大不敬的罪名,应该问斩的。当时是国难当头,用人之际,赵构不得不忍一忍,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张浚这位大都督本来是很欣赏岳飞的,大约此后也对岳飞冷淡了。岳飞被诬陷,张浚没有落井下石,但也没有施以援手。而权奸秦桧,就此把岳飞当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官场人心难测,有的人你对他很友好,他也会把你当敌人。绍兴年间的别一位大将张俊,就是这一种人。当岳飞职位比他低,受他节制时,他尚能公正对待,在一次大战后还向皇帝表奏岳飞军功第一。一有战事,他就把岳飞调到自己麾下冲锋陷阵。当岳飞也成为一个方面军的主帅后,张俊的态度就变了,虽然也常在一起并肩抗击金兵,但却对岳飞的战绩心生忌妒,并且上表歪曲事实。岳飞平定洞庭湖“水贼“扬么,向朝世忠和张俊各送了一条楼船,韩世忠很高兴,张俊却感到不舒服。
   张俊本是抗金大将,却投靠一心主和的权相秦桧。开初,秦桧一伙恨岳飞碍后碍脚,但还没有下杀手,而把矛头对准另一员抗金主将韩世忠。他们认为韩世忠武勇彪悍,敢做敢说,行事不计后果,不大听招呼,肯定是“和议“的最大障碍。他们先削去了韩世忠的兵权,再由张俊出面拉扰岳飞,提议平分韩世忠的部队。岳飞当然不愿干这种缺德事,张俊碰了一鼻子灰。秦张没有就此罢休,马上再出毒招。秦桧秘密逮捕了韩世忠的部下统领胡访,逼他诬告韩世忠谋反。当是时,如果岳飞袖手旁观,“风波亭”的悲剧主角则是韩世忠了。但是忠怀激烈的岳飞哪能不管,他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派人驰马告诉韩世忠。韩世忠连忙去见皇帝,澄清了事实,避免了杀身之祸。秦桧、张俊一伙由此深恨岳飞,他们放开韩世忠,转而陷害岳飞。
   秦桧把整韩世忠的手段照样搬到岳飞身上,也是先逼部将诬告,然后连及主帅。岳飞被捕下狱及遇害后,富于正义感的韩世忠数次为岳飞鸣冤,甚至当面责问秦桧:“你们说岳飞谋反有什么真凭实据?”秦桧厚着脸以“莫须有”作答。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历来是功高震主,功臣良将本来是极聪惠之人,但当局者迷,如韩信攻下三齐之地后,就要求刘邦封他“假齐王”,岂不是捋虎须。岳飞在汉被是韩信,在明末是袁崇焕,在秦二世时是蒙恬,总是会与帝王的屠刀结缘。韩世忠后来是醒悟了,他交出兵权,买田造屋,悠游山水,信奉佛老,不与从前的部属来往,这才躲过了赵构――秦桧集团物杀戮,得以尽享天年。但是岳飞38岁(1103―1141)的生命是不朽的,他在历史上的彰显程度是韩世忠无法比拟的。
   岳飞在军事上是全才:他左右手都能拉开“三百石”的强弓;能力战,曾单骑执丈八铁枪闭入敌阵,刺杀金兵黑风大王而归;他精于野战,灵活运用兵法,善于以少胜多;他有民主作风,每次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部下统制官开会,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所以战无不胜;即使在战术上也有创新,用砍腿战术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铁甲连环马);他治兵严谨,军纪良好。岳飞甚至在诗词、书法也有造诣,自成一家。这样一位天才的军事家,本来是上天赐予南宋的救星,是统一中原的希望所在。可惜统治者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将才,有杰出才能而又有傲骨的岳飞是不能为赵构――秦桧集团所容的。岳家军真的“直捣黄龙府”,救回微宗、钦宗皇帝怎么办?岳家军、韩家军、扬家军、张家军、刘家军灭了金国,功高权重,难保没有人要谋反?本朝太祖赵匡胤就是以出征大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奇得天下的。皇帝赵构不能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权衡来权衡去,只有照秦桧的意见办,签订“和议”最保险。尽管偏安一隅,尽管要用大量财物进贡金国,但父亲和兄长不能来争夺皇位,臣下手中也没有重兵,这不就天下太平了么!处死兵飞,就是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赵构断然与秦桧站到了一起。
   其实赵构这个皇帝也是渐渐变坏的。开初他也有中兴之志,很想收复中原,因而对岳飞等将领奖励有加。岳飞生于农家,没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军功从下级军官中脱颖而出的,从列校十几年间升为宣抚使、枢密副使、太子少保,封列侯,是当时最年轻、升得最快的大将军,这说明赵构是很赏识岳飞的。赵构还为岳飞手书“精忠岳飞”,托以“中兴大业”。大敌当前,他并不信任张俊、扬沂中等将领,只要有岳飞在,赵构才感到放心。岳飞平定曹成、扬么等多起内乱的六年期间,频频得到赵构的奖励。那时候赵构政权刚刚建立,内忧外患,行无定所,必然要有强大的武装才能稳固半壁江山,因而朝中是主战派占上风,赵构在贤相赵鼎的辅佐下,在艰苦环境中,倒也像人明君。当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扫平内乱,赵构进驻杭州,坐稳江山,统治集团就开始享乐腐化,就不思进取了。在这种形势下,权奸秦桧的投降主义路线就很合赵构的胃口,而天天喊抗战抗战的主战派就很令人讨厌了。随着秦桧担任宰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赵构就一天天昏了,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直把临安作汴京。
   有这样的皇帝,有这样的权相,有这样的高度集权,再有十个岳飞也不能恢复中原。当岳飞等将领在取得朱仙镇大捷,金兵全线崩溃,金兵统帅金兀术准务放弃河北,退回东北之时,一位书生就拦住金兀术的马头说,你们不必仓皇撤退,该后撤的是宋军。自古以来朝中有权相,大将在外很少有成功的。这位书生的话是说对了,岳飞一连收到十二道后撤的命令。当他还在力争时,秦桧先调走了听话的张俊、扬沂的军队。后人总是责备岳飞这时不该听命朝廷,而应继续进军,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话。没有友军,没有后勤补给,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朝廷还会宣布岳飞反叛,调动几支军队来围剿,张俊等人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岳家军只有死路一条。再说,军队也还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纪律。民国时的大汉奸汪精敢评价岳飞是“不要节制的军阀”,这是不确的。
   1141年,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南宋朝廷与金国签订了“和议”,赵构生理上的阳萎转化为政治上的阳萎,甘愿成为金国的儿皇帝。赵构的衣冠由金国提供,宋廷每年向金国贡币50万,一半是白银,一半用绢匹。金人为了向赵构表示抚慰,送还了他的母亲(靖康之难时被俘),但是赵构的父亲和哥哥这两个皇帝却被囚死在王国城。中原百姓盼望王师北伐终成泡影。(《文史知识》2002年第4期)lt;pg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15:17 , Processed in 0.1840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