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住过名人的出名建筑
陈济棠公馆

地点:中山一路梅花村
陈济棠公馆位于中山一路梅花村,是一座布局园林化的西式建筑,建于1930年。陈济棠公馆坐北向南,主楼高二层半,室内房间设置非常精致,房间设有壁炉,二楼顶部为天台,天台前面有一亭子,后面则建了房间。此外,主楼的二楼有一通道通向旁边的附楼。
据史料记载,陈济堂最迷信,因此他所住的公馆都找人测算过风水,严格按照风水来设计、摆设的。据介绍,为求得先师壁虎,使自己万事如意,陈济堂特意在其公馆内专设奉祀“吕祖(洞宾)先师”神位的厅堂,朝夕跪拜祈祷。
春园:毛泽东陈独秀聚首定党章
地点:新河浦路24号春园
位于东山新河浦路22号-24号的春园在党史上地位赫然,从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一直设在这里。中共三大期间,春园成了党中央机关人员的活动地方,包括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住在春园24号二楼,并在此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问题,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
据附近居民回忆:当时春园的环境非常具有诗意,房子周围乔木高大,绿荫掩映,门前是潺潺流水,可通机动船,涌边有一个茨菇塘,不远处还有码头和广九车站,交通便利。
如今新河浦小河已不通航,也无船只过往,茨菇塘也已被填平。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春园是由三幢并列的红墙小楼组成,分别为22、24、26号,每一幢房子均有三层。尤其以中间的24号最气派,门前有两个大柱上,还“站”了两只石狮子,铁门上刻着“春园”两字。近代史专家、研究员黎显衡先生称,两只石狮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人取下保管,后来又物归原地。
后来,春园转卖给了一位华侨。现在,春园22号是幼儿园,而24、26号多次被转手,现成私人住宅。从外观看来,三幢房子的外观依然相似,22号与26号能看出历史的洗礼,比较旧,相比之下,24号明显更具“光彩”,外墙被粉饰一新,门口除了一对石狮子“看门口”外,牢固的铜色大铁门更是增加了房子的豪气。
葵园:曾是汪精卫临时公馆
地点:大沙头涌北岸
葵园原址位于大沙头涌北岸的广九铁路边,1931年记载有“二至六号”(今大沙头二马路)。据介绍,葵园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园内种有各种不同花卉,还有来自墨西哥等地的品种,环境幽雅,清静宜人。整幢建筑是采用中西的风格结合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花园洋房别墅。主楼正面长约40多米,宽约30多米,阳台宽4米,楼墙面呈土黄色,尖型房顶铺盖深绿色瓦顶。楼外围墙呈灰色。全楼二层半,分前后主附楼,每层楼高达4米。主楼从大门进入后,屋内中央左侧有木楼梯盘旋而上,一楼有阳台、客厅,二楼有主人房和客房,二楼房顶有储物间,附楼住佣工和司机。葵园最初由广三铁路建筑工程师设计、兴建和居住。
1927年葵园曾是汪精卫的临时公馆,他曾在此与年国民党中央委员李济深等人研究如何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预备会议等事务。日本侵占广州期间,富商陈祖潘买下葵园,至建国前夕卖与他人。建国初期,葵园曾是中共广州市前鉴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办公地址。1986年东华实业公司征地拆除葵园,重建住宅楼宇,并开辟东湖西路,所以葵园如今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只能从流传的资料中寻觅到它的踪影。
隅园:造船总监设计“个性”洋楼
地点:寺贝通津42号
东山洋楼的独特之处便是以厚重红砖为基调,与西关青砖迥异。在寺贝通津42号的隅园,便是此中的代表。隅园的主人是著名的造船专家,时任国民革命海军造船总监的伍景英。该楼也是他亲自设计的。大约建于1931年。
隅园的整体风格虽然源自英伦,但设计者伍景英仍然在各式建筑装饰里融入本地特色。如英式洋楼的阳台多是全封闭的弧形阳台,但伍景英为了适应南方闷热的天气,将阳台设计成凹陷进去的通风阳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了中国独有的吊钟花形……此建筑风格曾被人称为“西曲中词”。隅园有前、后花园,典雅别致,具有明显的风水格局。
院内当年种植的花旗杉、红棉树、枝繁叶茂、相拥成翠。建造采用了当时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工艺一流。现今室内仍然完整保留了进口英国的铺地砖、壁炉和洗漱室用具等。当年室外的水池、水井也还存在。在隅园的后花园,有一对造型特别的石狮子,李任洲说,这对石狮子原本摆在门口的,文革时怕被人破坏就搬到院子里保存至今。记者看到,造工精细的石狮子,头上和嘴巴上却有一部分相当平整。
简园:中西合璧风采犹存
地点:恤孤院24号
中共“三大”遗址不远处,恤孤院24号,有一座既有欧美别墅风情又结合地方建筑特点的建筑,名叫简园。它最初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琴石的产业。上世纪20年代曾是国民政府主席谭延]的公馆。据史料记载,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到简园找老乡谭延],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
附近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简园的门口原来朝恤孤院路而开,后来经过改建,大门开在培正路那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幢三层高的中西合璧的房子,外形十分出众。即使在大半个世纪之后,依然风光不减。开券拱式门楼,门楼上端是飘出的阳台,仿希腊柱式,外墙涂刷米黄色粒状灰砂,出檐处有几何图饰。前后都有花园,主体建筑朝南,布局对称。
现在的简园已被一分为二,前面是一个大型的停车场。
可园:民国元老回国第一居
地点:恤孤院后街一号
可园位于东山恤孤院后街一号,1920年,曾任中华民国财政部次长的廖仲恺一家四口曾在此小住。
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林伯说,1969年他探访廖仲恺女儿廖梦醒时,了解到廖仲恺一家人住在可园的历史。当时,据廖梦醒回忆,1920年,廖仲恺一家从日本回到广州,初期就住在东山恤孤院后街一号“可园”,1922年陈炯明造反后,全家才迁到香港。
林伯说,他们当时根据廖梦醒提供的资料,在恤孤院路附近寻找可园。但廖所指的地段上却是一座较新的楼房,因而始终不能确定可园的具体位置。”
那里很多房子象是可园,但是难已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