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89|回复: 15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墓建筑
    广州古墓建筑的代表有西汉南越王墓和清真先贤古墓。

清真先贤古墓
  该墓位于桂花岗,又称"回回坟"。相传唐代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塞尔德・艾比・宛葛素广州归真后,安葬于此。
  墓园四周青砖高墙环绕,内作庭院式布局。墓室建在园内西北面,外方内圆呈穹形,在里面诵经讲话,回声相应,故又称作"响坟"。园内还有敞口厅、拜殿厅建筑。陵墓附近亦为历代知名的伊斯兰教徒墓地。还有一方元代高丽(今朝鲜)人氏穆斯林剌马丹的阿拉伯文墓碑,碑石上刻有一行中文,记载着墓主死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是广州发现最早的阿拉伯文碑铭。
  该清真先贤古墓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中国大酒店后面,是西汉早期建都番禺(广州)的南越国第二代王,秦统一岭南的将领赵佗之孙,自称文帝的赵昧的陵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万平方米,辟有古墓保护区和综合陈列楼两部分。
  古墓保护区建在象岗山腹心深处。墓室埋藏在岗顶之下20米深的地方,用500多块红砂岩大石筑成,分前后两部分, 中设2道石门。前部3室,后部4室。墓主赵 遗骸置于墓室后部正中,以一棺一椁入殓,均已朽坏。墓主身着玉衣,两侧共置有10把铁剑,并有"文帝行玺"(金印)等印鉴9枚和大批精美的玉雕饰品随葬。室内外还发现15具殉人残骸,当为赵t的姬妾隶役等。墓中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共1000多件,其中以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和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最为珍贵。
  古墓保护区的东面是三层的综合陈列楼,于1988年建成开放,展出墓中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陈列楼正门旁的红砂岩石墙饰以越人操蛇和龙纹、虎纹的巨幅浮雕,门外还设有一对石虎,反映出该墓具有中原汉文化和南方楚、越文化的特点。
摘自:www.ctco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宗教建筑
    广州现除尚存著名的光孝、华林、六榕、萝峰、大佛、海幢诸佛教寺庙外,还有已湮没或留有古迹的双溪寺、大通寺、能仁寺等近20间寺院,还有数十间尼庵。伊斯兰教建筑最有名的是明成化年间修成的怀圣清真寺。广州道教宫观计有三元宫、纯阳观、修元精舍、玄妙观、应元宫、云泉仙馆、五仙观和天庆庙等。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广州建有很多教堂。基督教教堂较大的有东山堂、救主堂、光孝堂等。天主教教堂有圣心堂(石室)、沙面露德圣母堂、河南宝岗天主堂等。

光孝寺
  广州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广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
  光孝寺坐落于光孝路,是广州市四大丛林(光孝、六榕、海幢、华林寺)之一,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孝寺寺名曾多次变易,历史上先后有过制止寺、王苑朝延寺、法性寺、乾明禅院等称谓,而\"光孝寺\"一名,则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才开始用的,沿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光孝寺至今保存的建筑、历史遗迹及文物有: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六祖)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伽蓝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
  寺院气势十分雄伟,殿宇结构工艺威严壮丽,特点鲜明。大雄宝殿作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筑,构筑在高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内是新修建的三尊大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师利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合称为\"华严三圣\"。宝殿台基左右两侧还有一对石法幢。
  到这里来的历史名人很多,除昙摩耶舍、惠能、虞翻外,还有印度名僧智药禅师,印度王子达摩,鉴真和尚等,都曾到该寺传经,或住了下来。
  光孝寺 乘4、31、36路公共汽车及102路电车可达。

六榕寺
  六榕寺花塔雄矗寺院中央,高57米,11角形,外观9层内分17层。塔东为山门、弥勒殿和天王殿、韦驮殿,还有苏东坡画像和有\"六榕\"的石刻等古碑10余方。塔之西为大雄宝殿,高14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内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吨,仪态慈祥,它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大殿南侧现重建了说法堂,榕荫园内有六祖堂、观音殿、僧舍斋堂、功德堂、藏经阁等。

海幢寺
  该寺坐落于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面积1.97万平方米。其原址在南汉时称为千秋寺;后变成民居;明代为祁氏花园;明末改佛寺,称海幢寺;清康熙初大规模扩建,成为当时广州市\"四大丛林\"之一;1932年辟为河南公园;1933年更现名。海幢寺现存大雄宝殿、大铜钟、幽冥大铁钟、千手观音像碑等古物。园内古树成荫,有上百年古榕3株,360年鹰爪兰1株,还有名石\"猛虎回头\"一块。现海幢寺在海幢公园内。
  海幢寺,乘10、16、25路公共汽车可达。

华林寺
  华林寺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广州市\"四大丛林\"之一。该寺坐落于荔湾区长寿西路华林寺前街。当年,菩提达摩航海西来,于今上下九路(当时是珠江边)附近登岸,结草为庵,开中国佛教禅宗之源。后人称此地为西来初地,庵称西来庵。此庵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传灯不绝。清初,宗符禅师于1655年首建大雄宝殿,次建楼阁堂庑寮室,并改西来庵为\"华林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祗园和尚奉诏始建宽31米、深44米、总面积1364平方米的五百罗汉堂,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神态各异的泥塑500尊罗汉像。其中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木雕像现存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后五百罗汉遭受\"文革\"破坏。1986年6月该寺重修后重新开放,并集资重塑了五百罗汉像。罗汉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林禅寺是与六榕寺、光孝寺、海幢寺齐名的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位于荔湾区下九路西来初地一带。乘2、3、6路汽车可达。

怀圣寺
  怀圣寺坐落在光塔路,又称光塔寺、怀圣光塔寺,因寺园内种有凤眼果树和龙眼树,又被称为龙凤寺。该寺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兴建的清真寺。
  怀圣寺与扬州仙鹤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怀圣寺于627年建造,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怀圣寺历史上曾遭火焚而后重建。现寺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次修建的。全寺占地2966平方米。寺门西南隅为著名的光塔;正面为看月楼;楼后为月台、水房、东西回廊等;再后为礼拜殿。殿坐西朝东,礼拜时面向圣地麦加。礼拜寺造型庄严肃穆,比例、色彩、装饰均具西亚风格。寺的整体采用中国轴体对称布局,层层深入,逐步展开。怀圣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建造怀圣寺的艾比・苑葛素归真后,葬于桂花岗的先贤古墓地。
  怀圣寺,乘102、103、104、106、107路电车可达。

纯阳观
  纯阳观位于海珠区五凤村漱珠岗上。清道光四年(1824年),道士、天文学家李明彻为祀吕纯阳而倡建纯阳观。该观坐北向南,依山构造,高踞岗顶,石径幽深,多怪石青松,占地1万余平方米。原有山门、灵官殿、大殿、拜房、东西廊房、步云亭、东西客房等11座建筑物,现仅存山门、灵官殿、大殿、拜亭、朝斗台及李明彻墓。其中朝斗台为李明彻观测天象之地,是广州现仅存的古观象台。山门前的门额\"纯阳观\"三字为清两广总督阮元所书。纯阳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宫
  坐落于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宫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创建。初名越岗院,唐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

石室圣心大教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该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属\"哥特\"式建筑,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1863年6月28日是天主教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并命名为圣心大教堂。
  教堂建筑结构:正面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堂内是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正面大门上面和四周墙壁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所有门窗都以法国制造的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这玻璃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气氛。
  石室圣心大教堂,乘5、8、40路公共汽车可达。
  (-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桥梁建筑
    广州传统桥梁建筑的代表有云桂桥和石井桥等。

云桂桥
  广州海珠区前进路的晓港公园以翠竹多姿而闻名。在公园内,有一座造型十分简练明快的古石桥,叫做云桂桥。
  云桂桥是为明代时与海瑞齐名的清官何维柏始建的。何维柏是广州人,25岁时中进士当官。他一向为官清廉,弹劾奸相严嵩\"怀奸蠹国\",使朝野大为震惊。后来,昏官竟颠倒黑白,将何维柏削职为民,罢归故里。
  当时,何维柏回到广州隐居于南郊(今海珠区)20多年,以天山自勉,并将其居室题名为\"天山草堂\",并在附近的小港建有\"天山书院\"聚徒讲学。为了方便学生来往,何出资把附近的小桥改为石桥,时称小港桥。后来,他的学生当中半数人中了举人,还有10多人中了进士。乡人特在小港桥头兴建\"云桂发祥\"牌坊,以纪念何维柏之功,从此石桥也称为\"云桂桥\"了。
  云桂桥现仍在晓港公园内。
  云桂桥,乘14、25、35路公共汽车及专线车可达。

石井桥
  石井桥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遗迹。桥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桥长68米,宽3.8米,有6个桥墩,属梁式石桥。桥两旁有石栏,两端各建有一亭,西亭已拆毁,东亭仍在。亭为歇山顶,绿琉璃瓦脊。桥西头有\"道光岁次辛卯\"纪年石刻。西侧还有\"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一副石刻的对联。石井桥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英国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于23日派出军舰炮轰广州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正月,法国与英组成侵略联军,于12月炮轰广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州人民组织了团练武装抗击侵略者。当时这里的石井乡是群众武装最为活跃的。现在石井桥石栏板上面,还留有当时侵略军炮击的弹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宗祠建筑
   
广州宗祠建筑有陈家祠和留耕堂等。

留耕堂
  坐落于番禺市沙湾镇北村的留耕堂,是元代建造的何氏宗祠。也是广东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
  留耕堂历元、明、清三代,先后大修3次,在1986年耗资百万元后装修一新开放,辟为\"沙湾博物馆\"。留耕堂面积达330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平面呈南北长条形,主要建筑有:山门、仪宫、钓鱼台、享殿、寝殿、东西两廊和村祠。
  寝殿是由24根木石柱和托梁金字架构成的,它面阔三间,纪念何氏祖宗1-5世的神主。留耕堂最大的特点是柱子多,共有112条柱子。其装饰艺术丰富多彩,集元、明、清特色于一体,有木雕、石刻、砖雕、灰塑、铁铸等柱子。留耕堂是岭南地区著名的古代宗祠建筑。  
  留耕堂现存的古迹或故事很多:正门外面是大池塘;进山门后是第一进,\"何氏大宗祠\"横匾高挂,全进共16根木石柱,东西两侧有两间鼓楼;第二进从仪门开始,仪门牌坊是用石建成的\"山字形\";有陈白沙的石匾刻字\"诗书世泽\"。同时,二进仪门的石牌坊,集书法、木雕、石刻、灰塑为一体,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过了钓鱼台,便进入三进享殿。该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它用4条石柱和24条两人合抱较粗的木柱支撑,托起由两座硬山山顶构成的这座建筑物的屋顶,这座建筑是留耕堂内最雄伟、最有气派的建筑。
  留耕堂,市桥镇内各大汽车站,乘市桥-沙湾班车、6路公共汽车\"沙湾戏院\"站可达。

陈家祠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石雕:主要表现在大门两侧凝重大方的一对石狮,一对石鼓,以及石柱、石板、石果等多处石雕作品,分别采用镂刻、镂雕、圆雕等表现手法完成。
  木雕:在陈家祠的屋顶梁架、斗拱昂、檐板上,雕刻着无数个人物、动物、山水。这些作品聚集了广东省木雕工艺之大成。大门四扇屏门的雕刻精美绝伦:每一扇门均有三幅木雕画,上面二幅采用双面雕刻手法镂空而成,下幅则是浮雕,内容分别是\"踏雪寻梅\"、\"三阳(羊)开泰\"等。
  砖雕:陈家祠的砖雕艺术十分高超。大门左右两侧的\"梁山聚义厅\"和\"刘庆伏狼驹\"是其代表作。其作品运用了砖雕中的圆雕、浮雕、镂空、挂线砖雕等方法,再现了历史上的故事。   
    陶塑、灰塑、彩塑和铁铸:陈家祠屋脊装饰整体采用\"三塑\"工艺。上层是陶塑,基座是灰塑。在广东建筑工艺中,陈家祠的花脊是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部分。共有11条这样的陶塑花脊,有1800米的灰塑装饰,堪称广州之最。而镶嵌在石雕栏杆中间的通花铁铸绘画,反映了古代佛山钢铁铸造业的发达。
  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北侧,乘74、85、86路公共汽车及104、107路电车可达。

资政大夫祠
  建于清代,位于花都市新华镇。建筑讲究,装饰栩栩如生,是一组保存完整、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庙宇建筑
  
广州庙宇建筑的代表有南海神庙和仁威庙。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是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惟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的一处重要史迹。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南海神庙总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庙宇宏伟深广,是中国著名的海神庙。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内, 庙横阔22丈,纵深32丈, 主体建筑五进, 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后殿。仪门两侧有复廊,大殿前有东西两廊,均为清代以来重建的。
  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庙中举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碑刻,故神庙又有\"南方碑林\"之称。南海神庙内留存的文物除石刻外,还有铜鼓、南海神玉玺、铁钟等。此外,波罗树、红豆树、木棉树等古树名木参天,也为神庙添色不少。
  浴日亭是自古以来旅游者观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前瞰大海,茫然无际\",千百年来,虽海岸线逐渐地南移,浴日亭也变成了一片滩岸,但登上亭所处的岸上,仍可一览山海胜景。现在的浴日亭是1953年重建的。亭呈八角形,两级飞檐,翼然如鹰隼展翅。亭内有诗人苏轼《浴日亭》诗碑和明代广东名学者陈白沙步东坡原韵题诗的石刻,全碑以茅龙笔草书,极尽豪雄洒脱而自然的气派。 
  南海神庙,乘210、227路公共汽车可达。

仁威庙
  仁威庙坐落于龙津西路庙前街,旧泮塘乡内。该庙始建于宋皇v四年(1052年)。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修葺或重建。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仁威庙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现主体建筑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仁威庙内的木雕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而顶部为五山风火山墙。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仁威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木雕、石雕、砖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细劲秀,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庭园建筑
   
广州庭园建筑主要有:位于教育路南方戏院内的五代南汉宫苑遗址-九曜园,以及馀荫山房、钟家花园、宝墨园、十香园等。

宝墨园
  位于番禺市西南部的沙湾镇紫坭村内,现占地5000平方米,是集包公文化、古建筑艺术、岭南园林于一体的古建园林。园内溪水环绕,巨树丛丛,风景奇丽。   宝墨园是东侧包相府庙续建之古庭园。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包相府庙是为颂扬龙图阁直学士包拯而建。于清末民初增建宝墨园。后荒废,现重新修建,门前两幅工艺精湛的民间砖雕,分别为包拯怒铡陈世美与包勉的故事。园内还有大量的灰雕、石雕、陶塑和紫檀木雕,以及传统宫灯。
  宝墨园内的建筑及景观主要有:治本堂、宝墨堂、清心亭、仰廉桥、紫洞舫、龙图馆、千象回廊和风味食街等。
  
馀荫山房
  馀荫山房坐落于番禺南村镇,距广州17千米。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以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著称。馀荫山房又叫馀荫园,是与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一道,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园。馀荫山房的原主人叫邬彬,是清朝举人,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邬彬在宗祠旁边的空地上建造了馀荫园,意思是要继承祖先的馀荫,使子孙后世更加荣华富贵。
  馀荫山房吸收了苏杭庭院建筑艺术风格,园内有主体建筑4座,游廊式拱桥将园内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有石砌河池,池南有临池别馆,池北有深柳堂;东有八角池和八角形玲珑水榭。
  园内亭、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围墙交错穿插,构成了幽深曲折、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园中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细琢,配以诗、书、画,使全园更添恬静、典雅情趣。
  馀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馀荫山房,市桥镇内各大汽车站,乘市桥-南村班车可达。

十香园
  位于珠海区昌江中路怀德大街3号。为清末著名画家居廉、居巢兄弟的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占地640平方米,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园内种有写生用的素馨、茉莉等10种香花,故名十香园。现存紫梨花馆一座。馆内西部为居巢授徒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均曾学画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民居建筑
   
广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有西关古老大屋和传统院落式民居等。
  
西关古老大屋
  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这里的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为\"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尚有保留价值的则只剩下10间左右,如十三甫正街15号的西关大屋等。
  西关古老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其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竹筒屋
    竹筒屋与西关古老大屋一样,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竹筒屋为单开间民居,面窄,进深大,两者之比可达1比4至1比8,形似竹筒,所以叫做\"竹筒屋\"。
  竹筒屋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多见于西关和广州市中心区一带,霞飞坊、盐运西和将军东、将军西等街段更为集中和典型。它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大门和门头厅;中部大厅,内设神楼,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是厨房和厕所。三部分以天井分隔,廊道联系。靠天井和廊道来解决内部的通风、采光和排水、交通等问题。与西关古老大屋的门口一样,也是外有脚门以遮挡视线;中为趟栊,是圆木横栅滑门,可通风防盗;内为双扇厚木门,很沉重,厚可达15厘米。
  室内隔墙不到顶;楼板做通风孔;增加层高(可高达5米左右);双层隔热层;天台植种花木,建有凉亭等,均为通风隔热的有效措施。
  19世纪末的竹筒屋仍保留传统特色,外观单层,内常置夹层,并设楼梯,石基砖墙,木构瓦顶。而民国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采用了混凝土梁和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出现了上设阳台的二三层平顶楼房。竹筒屋还分布于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一带。至20世纪80年代,广州仅在西关还保留部分竹筒屋。竹筒屋实际上已成为广州的古老民居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真不错,有PP嘛?图文并貌最过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欧陆风情建筑
  
广州城区西南角,从高空看去,绿树掩映中的沙面像一块翡翠镶嵌在珠江岸边。许许多多洋味十足的老建筑物,几乎都聚集在沙面江边,那里有饱经沧桑的雍容,有历史沉淀的感逝,有屈辱蘸泪的伤怀,有千滋百味的慨叹……

  这个仅0.3平方公里的小岛,1857年被英法侵略者盯上。1861年9月3日,广东官员劳崇光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租约,从此沙面成为我国最早的租界之一。此后,有19个国家相继在此建立领事馆,还兴建了一批洋行、教堂、住宅等。

  沙面的建筑集中了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和现代主义,因此,这里被称为欧陆建筑的大观园。 百年沙面再添一道“尚方宝剑”:继1996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数易其稿的沙面建筑保护规划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出台;沙面岛上169幢建筑中,被列为文物建筑的53幢是保护的重中之重;对破坏沙面整体风貌的白天鹅宾馆车用引桥匝道在条件成熟时将会拆除。这是全国第一例对文物保护群进行单项规划,广州市人大也将对沙面进行单项立法保护。

沙面西洋建筑风格千姿百态:


・新古典式

  特点是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如沙面大街54号的汇丰银行,平面规整,立面处理采用不同的柱式组合,转角处顶楼为小逊顶,底层入门处为装饰性的门框及圆窗。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也是新古典主义作品。

・折衷主义式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流行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沙面招商局都属折衷主义式。

・券廊式

  其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后适应当地气候而产生的,故称为殖民地式。沙面大街48号即为此式典型代表。

・仿哥特式

  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教堂是梁柱结构。外形仍仿哥特式,具有哥特式风格。

六二三路与沙面有关

  与沙面紧邻的“六二三路”路名的来历,与殖民者也有很大关系。外国人严格限制在沙面的华人。1924年,越南爱国志士范鸿刺杀居留在沙面的法籍越南总督梅林事件,英、法两国迁怒于中国人,规定出入沙面的中国人要领取通行证,非住在沙面的华人,晚上9时以前必须离开,否则可能遭到拘留,这些歧视华人的规定激发国人义愤,洋务工人联合起来罢工20多天,使整个沙面陷于瘫痪。英、法当局只得取消了这些禁令。第二年,“五卅惨案”激起国人义愤,广州和香港工人举行了省港大罢工,沙面的洋务工人也参加了罢工,6月23日,广州工人、学生等10万人游行,行经沙基时,被驻在沙面的英国、法国侵略者血腥屠杀,酿成“六二三沙基惨案”,沙基马路便改名“六二三路”至今,以纪念死者,铭记国耻。

1925年7月11日,广州10万民众为沙基惨案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游行。次年这里被筑成马路,定名为“六二三路”,并建立“毋忘此日”石牌,1950年改建为“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上有题词“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1950年纪念碑由沙面西桥被移至沙面东桥;1967年在修建人民桥时,被拆掉后在桥北东侧重建,正面碑文改为“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现在重建的沙基惨案纪念碑,是1999年内环路建设人民桥扩建时再次被拆的。新纪念碑是按1926年建设的纪念碑原貌复建的。纪念碑正面刻着“毋忘此日”四个大字,用竖排的形式清晰地注上“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廿三日”。碑座上的落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廿三日广州市政府立”。纪念碑后面的一块正方形花岗岩上,写着“沙基惨案纪念碑重建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古塔建筑
   
莲花塔因建在莲花山主峰上,雄踞珠江入口,故有“省会华表”之美誉。它与琶洲塔、赤岗塔沿着珠江鼎足而立,犹如航船三支桅杆,俗名“三支樯”。

琶洲塔
  琶洲塔是明代砖塔,坐落在海珠区琶洲。塔址原为珠江中洲渚,两山连缀形的琵琶,故名琶洲,塔以洲名。
  琶洲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余米。塔基直径12.7米,壁厚3.97米,辟3门。第2层起,每层相对错开,各面设有佛龛。塔基八角均镶有石刻托塔力士,刻工古朴,为明代石雕佳作。当年,在琶洲未与珠江南岸相连时,岗顶的琶洲塔俨如中流砥柱,故\"琶洲砥柱\"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该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地铁或者乘262、14、203、252、270路等公交车在琶洲村站下可达。门票:3元
)

莲花塔
  莲花塔也是明代砖塔。该塔坐落在番禺莲花山上。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番禺举人李惟凤等建塔,原名“文禺塔”。因莲花山多砺石,又名“石砺塔”。又因其东西山坡有一块天然狮形岩石,故又称“狮子塔”。
  莲花塔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外观9级,内连暗层共11层,层层铺设木楼板。粉墙红柱,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总高约50米。各级以砖牙挑出瓦檐,平座,八面设门、窗或龛。平座狭窄,不便行走,另在塔壁内砌砖级,盘旋而上顶层。1981年,莲花塔由港澳名人捐资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30元。登莲花塔2元,进莲花城3元。其余景点不另收费。
  交通:在番禺汽车总站乘到番禺莲花山镇的巴士(2-4元/位),到达莲花山镇后徒步走15分钟就到莲花山门。或者由广州市西堤码头、天宇码头乘船直达莲花山码头,单程25元)


赤岗塔

  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继琶洲塔、莲花塔之后修建的第三座“风水宝塔”。琶洲塔位于广州城东南40里,莲花塔位于城东南80里,赤岗塔则位于东南城下,构成“锁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扶舆之气”。

  赤岗塔所处之地多为红色砂岩,故称赤岗。该塔与佛教舍利塔造形相似,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塔。塔高50多米,外观为9层,塔内为17层。塔底直径为12.5米。首层辟有3个门,每个门口均砌以石阶。塔基用红砂岩砌成,表层为灰色斑岩。和塔体一样,塔基也成八角形,每边长5.5米,高1米,各边有托塔力士石刻造像,为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佳作。塔表刷以白灰,每层八角均竖有一红色依柱,柱头有额坊,叠以牙砖。二层以上每层都逸出腰檐,檐上以砖牙挑出平台,登临者可从塔内走出,于平台上向外眺望。塔体上端为一个八角攒尖塔顶。附近旧有塔刹,今不存。

交通:乘14、270、252、203、266、264路公共汽车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站下可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5 14:10 , Processed in 0.0477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