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经典建筑(因为容量限制,我未能补全相关图片,请感兴趣
宗祠建筑
广州宗祠建筑有陈家祠和留耕堂等。
留耕堂
坐落于番禺市沙湾镇北村的留耕堂,是元代建造的何氏宗祠。也是广东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
留耕堂历元、明、清三代,先后大修3次,在1986年耗资百万元后装修一新开放,辟为\"沙湾博物馆\"。留耕堂面积达330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平面呈南北长条形,主要建筑有:山门、仪宫、钓鱼台、享殿、寝殿、东西两廊和村祠。
寝殿是由24根木石柱和托梁金字架构成的,它面阔三间,纪念何氏祖宗1-5世的神主。留耕堂最大的特点是柱子多,共有112条柱子。其装饰艺术丰富多彩,集元、明、清特色于一体,有木雕、石刻、砖雕、灰塑、铁铸等柱子。留耕堂是岭南地区著名的古代宗祠建筑。
留耕堂现存的古迹或故事很多:正门外面是大池塘;进山门后是第一进,\"何氏大宗祠\"横匾高挂,全进共16根木石柱,东西两侧有两间鼓楼;第二进从仪门开始,仪门牌坊是用石建成的\"山字形\";有陈白沙的石匾刻字\"诗书世泽\"。同时,二进仪门的石牌坊,集书法、木雕、石刻、灰塑为一体,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过了钓鱼台,便进入三进享殿。该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它用4条石柱和24条两人合抱较粗的木柱支撑,托起由两座硬山山顶构成的这座建筑物的屋顶,这座建筑是留耕堂内最雄伟、最有气派的建筑。
留耕堂,市桥镇内各大汽车站,乘市桥-沙湾班车、6路公共汽车\"沙湾戏院\"站可达。
陈家祠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石雕:主要表现在大门两侧凝重大方的一对石狮,一对石鼓,以及石柱、石板、石果等多处石雕作品,分别采用镂刻、镂雕、圆雕等表现手法完成。
木雕:在陈家祠的屋顶梁架、斗拱昂、檐板上,雕刻着无数个人物、动物、山水。这些作品聚集了广东省木雕工艺之大成。大门四扇屏门的雕刻精美绝伦:每一扇门均有三幅木雕画,上面二幅采用双面雕刻手法镂空而成,下幅则是浮雕,内容分别是\"踏雪寻梅\"、\"三阳(羊)开泰\"等。
砖雕:陈家祠的砖雕艺术十分高超。大门左右两侧的\"梁山聚义厅\"和\"刘庆伏狼驹\"是其代表作。其作品运用了砖雕中的圆雕、浮雕、镂空、挂线砖雕等方法,再现了历史上的故事。
陶塑、灰塑、彩塑和铁铸:陈家祠屋脊装饰整体采用\"三塑\"工艺。上层是陶塑,基座是灰塑。在广东建筑工艺中,陈家祠的花脊是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部分。共有11条这样的陶塑花脊,有1800米的灰塑装饰,堪称广州之最。而镶嵌在石雕栏杆中间的通花铁铸绘画,反映了古代佛山钢铁铸造业的发达。
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北侧,乘74、85、86路公共汽车及104、107路电车可达。
资政大夫祠
建于清代,位于花都市新华镇。建筑讲究,装饰栩栩如生,是一组保存完整、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