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密码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复制链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游记摘录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边村,横跨玉溪之上,全桥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距水面高度11.5米,为叠梁式木拱廊桥。该桥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文兴桥是泰顺地区现存廊桥中环境较好的一座,保存完好。文兴桥的的结构非常奇特,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使得该桥在泰顺众多廊桥中倍受关注。相传当年建造该桥时的把墨师傅是金华人,他带了一名当地的青年为徒。造桥时徒弟怕自己负责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几箩铁钉,因此该桥桥身向少铁钉的方向倾斜。另一个传说则是说当年建桥的时候,请来两位师傅,分别从两岸同时建造。两位师傅对于造桥的方案各执己见,互不让步。当造到中间时,才发现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时已来不及拆了重造,只得倾斜着合龙。

--文兴桥依山跨水,山上和水边都是民居,桥头小屋的房檐下,有杭州来的学生在做水墨写生,桥下本来就不大的溪水,在雨中变得异常混浊,一群雪白的鸭子浮在黄泥汤一样的水面上。桥正中的神龛前,摆着一筒竹卦签,sky要我们每个人都去求一支。我从来不烧香拜神,所以也没有虔诚地跪地叩求,只是双手抱起签筒,闭眼默念了一下心中所想,然后就开始摇。一支签慢慢滑出,被甩在地上。捡起记下签号,去旁边的墙上寻找对应的签语。也许是传抄的次数太多,有些字可能抄错了,致使每一条签语都有念不通顺看不明白的地方。我的这条后两句是:夫(失)马寨(塞)翁知是福,皇天自有好安排。读罢,我轻轻一笑,皇天真的有好安排吗?那我谢谢老天爷了!

--初见文兴桥,竟然有些许失望:不过是桥身巨大啊,怎么能和三条桥比呢。 但是,踏过她高高拱起的桥架到了另一头回望时,映入眼帘的是大鹏展翼般飞扬翘起的桥檐,长长弯弯铺着青瓦的桥檐,托以层层绛红木板缀成飞虹般的桥身,耸立在开阔的田野里,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典雅大气的仪态。我是如此地被那优美曲线和恢弘色调所折服,以致后来有驴友问:文兴桥?那座歪肩膀的桥吗? 我瞠目以对:文兴桥是歪的吗? 歪的又如何?有谁嫌过比萨塔斜了?忽而飘起了雨丝,三五个乡人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坐在桥檐下的石阶避雨。大锤,铁钎等等工具散放在身边,有一两人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话着家常。寂静的廊桥也因此活泛起来。过一阵雨小,他们起身扛了各样工具,招呼着走了。 看来文兴桥还没有扮演起“游人的桥”的角色,仍然不过是乡民们生活劳动中必不可少的场所而已。这让我更爱一层。

--擎一方碧空,你是一位英武的将军!那一步的跨出,是你决然上阵前的果敢。苍岩灰褐是几多风雨的洗礼,而你虽然渐渐苍老,但依然不改奔赴的初衷。你站了多少年?我来时本想问。只怕一出声便惊扰你临敌时的所有部署,于是打乱你此行的计划。山间的草绿了几回?身边的桃花谢了几次?田间的稻割过了几茬?你全然不在意,只是山那边是否有云起去落?是否有硝烟燃熄?是否有金霞万丈?是否又阴雨边绵?如此的坚韧,有些让人心疼,甲胄有些皴裂,盔冠有些倾斜,但你威武依然。我知我纵然怜你倔强,但仍无力为你正冠缝衣,于是别时只能衷心道一句:珍重!


--这天下午是我们泰顺廊桥之行的最后一站。天气依然和昨天一样,上午在三条桥时还是阳光灿烂,明媚无比。过了中午就开始阴霾起来。我们的车从三魁镇开往筱村的时候,已经零星掉起雨点儿。依然是几十公里的山路,盘旋在崎岖的山道上,展现在眼前的是浙南山区那群峰叠翠,溪峡如网,云蒸霞蔚的峻美景色,一路都犹如在风景画廊中穿行,所以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晕眩和恐惧,反而有了点陶醉。正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车停靠在有一条小路通向稻田的公路边。下车一看,众多汽车沿公路一字排开,稻田的泥埂路上有不少人走来走去。前去询问得知,顺小路前行五分钟便可看到廊桥。 天空尽管是阴霾的,但走在田埂上的心情却是愉快的。沿路看到了在稻田里耕作的水牛,看到了拿着电动捕捞器抓泥鳅的农民,看到了撒着欢蹦跳着的孩子,看到了在桥头闲坐的老人和妇女。文兴桥仿佛是在我们转身之间出现在了眼前。

几天下来,虽然欣赏了不少泰顺美丽的廊桥,文兴桥依然以它独有的特点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先不提它的“歪头斜肩”,就单看桥两侧那一层层绿油油的梯田,那一弘清澈的溪水,古屋后那一排排还没有褪尽胞衣的嫩竹,就足以令我们赏心悦目了。 站在桥头一幢老屋的廊前,一边欣赏廊桥,一边和浙江美院的学生聊着天。不大工夫,他们笔下的廊桥便徐徐如生起来。不禁感慨:画好画必要先静心,这里的确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走到桥上,依然是坚实的廊屋、粗壮的木梁。桥的中央供奉着佛祖神像。我们几个煞有介事地拜佛抽签,然后认真地查看签号对应的译文,高声通读。最后还派加菲猫都记录下来,等回后细细琢磨。现在回想起来,不能说我们当时的举动纯属玩笑,没有道理。每人职业不同,还真的是,问官,经商,求财,寻婚,解惑,其中滋味还得自己揣摩了。桥不长,不过几分钟就能这头走到那头。

桥的一头,几个农家妇女挎着篮子不知在忙碌着什么。近前一看,原来是用麦秆在编织扇子。看着那参差不齐,粗细不整的麦秆在农妇的手里转眼间都变得光溜溜,细滑滑起来,不禁感到好奇。一个年迈的婆婆看到我们有兴趣,就一边和我们打着手势,一边说着我们似懂非懂的家乡话,意思是问我们买不买,要不要去她家看看。看老向兴致颇浓,我们便和老婆婆一同向桥对岸的山上走去。 走进一个清幽的小院,几间由木头和泥土堆砌起来的残败的老屋就是这个老婆婆的家。我们俩坐在竹椅上,喝着老婆婆为我们切上的热茶,欣赏起那手编的扇子来。 没想到用细细密密的麦秆皮竟能编出这么多花样的扇子,有心形的,桃形的,圆形的,不但形状都很规整,而且点缀上的颜色也颇为用心。轻轻煽动,小小的麦秆扇子仿佛蝴蝶似的在我们眼前飞舞起来,伴着凉爽的风带出一缕茶香。 买下扇子,告别老婆婆,走出那清幽的小院,回头望望依然在门边站立的婆婆,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她消瘦的身体在残破老屋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羸弱,一双青筋脉脉的大手欲挥又止,心中不免有点异样。我想,这或许就是质朴和善良带给我的感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司前镇,圆洲古村落

司前畲族镇座落在罗阳以北,到达时又已正午,找家餐馆品尝当地特色美味是必做的功课。镇子看上去普普通通,畲族这个未曾听闻的少数民族究竟有何特色,未能有所感受。

圆洲古村并不近,从司前镇包车20分钟才到,这里与徐岙大体近似,只是形制稍小,更加萧索。穿行在破落的村庄里,稀疏的炊烟升起在斜风细雨之中,村口一条小溪温润如兰,匆匆淌过,上面摇晃着一座绳索桥,经过的农夫悠闲自得,索桥随之有节律的晃动起来,山村因为多了一份灵动。留驻半小时,只留下片断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游记摘录


当一缕炊烟直冲阴霾天际之时,雨还在氤氤的落着。只是那静寂的村落里,除了偶尔的鸡鸣犬吠,便再无声息。

凭了旅馆三楼的窗而望,那一片黑灰砖瓦之间,有暖暖的灯光闪烁;远远的大山失了颜色,但稍著的青黛边际,是升腾开的雾气不散。我摒住呼吸,不敢做声,生怕轻轻的一声咳嗽也会惊扰了那蕴住了的时光再从指间眼眸中流逝。蓦然有些感动,似乎我不该如此冒昧,在追随着我来的雨中,将那市俗的浊气踏上湿润的青石之路。

青山不改,人世却已沧桑。

桃正夭不过是一季的更迭;水静流不过是岁月的来去;草漫阶除不过是过去与将来相互的遗忘;而我,也不过是一芥过客,匆匆而来必定匆匆而去,找寻的也不过是一两处可以还原光阴的民居,抑或是我久居都市里迷失的性情。

我不知道它的历史年代,不知道它的族人尊姓,不知道每幢老屋的进身几丈,不知道来去为何?

隔了溪流,见菜花悄然的泛着金黄;未曾翻过的稻田里,有鸭在残剩的水中游弋。

轻轻的踏上竹蔑编就的钢索桥时,几乎不敢抬头,颤颤的桥面如我的心忽上忽下。昨天早上,还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穿行,为了生计为了荣耀为了所谓的理想,而此时却已在万丈深山之中,不禁恍惚,纵使按捺心绪也不能入定。

跨过小桥沿田间的土垄而行,一畦畦待翻的土地在雨后泛着陌生的气味,似乎是久违的亲近,也或是寻找中的那份恬静。远远的有扛了锄头的农家从凋破的门楹里走出,看了一眼背负着硕大旅行包的我,善意的一笑后沿屋后的山路而上,那路是崎岖蜿蜒,盘环而上,在竹林的一角隐没,眼睛跟随着农家的身影,蓦然发觉,在他微笑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没有礼貌,未能报以一个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微笑。

圆洲古村落其实不过十几户人家,但每户皆是高堂大院,但极有意思的是歪门正厅;而檐角及门楹均有精美的木刻雕饰,只是,岁月风雨的侵蚀早已是朱颜尽失。穿过的青石路上,才萌芽的青草绿得让人心慌,是不忍视的凄凉与寂寥。村后的山在早春的雨中开始青郁,竹稍垂了头探身而下俯视村落,几株桃花也已渐渐凋零,虽然还有炊烟弥漫,但十几处的庭院已经没几户人家再住,留守下来的恐是舍不得祖上的家业,但也无力去修缮。

古村左侧的第一家保存应该算是最完整的,但仍难掩饰岁月的剥落,卵石的墙基上青苔密布,夯土的围墙黄土凋落,门枢蚀损,已转动不便,就如同它凝固住了时光;在大门两侧的墙砖上,有小孩子用毛笔写: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面对着凋败的门扉,阶角上的青苔荒草,惊觉之时,这圆洲,这大山,这溪水,这小桥,这一片竹林,这一声声鸟鸣,终是我寻来的静谧,但却也终究是我再回身之后,用多少黄金也买它不到的,因为,光阴已然流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仙稔乡,仙居桥


细雨绵绵中,上班车回,下一站是仙稔乡的仙居桥,一座名声在外的廊桥。在过了隧道的路口下车,没有见到去仙居的车子,于是徒步走过去。风雨欲来,空气清爽宜人,心情因而十分舒畅。公路沿着右侧奔腾的河伸展开去,左侧的岩壁上覆盖着层层的青苔,清泉滴答着涌出,果然,景如其名,颇有几分仙境的味道。

走出近半小时,从罗阳直发仙居桥的班车从身后的路上闪过来,车上的人都是去看桥的游客。未多思索,我们按下一直走到桥的雄心,招手上车,改做一个快乐的乘客。不一会,雨就哗哗的下了起来,搭车的决定真是明智。

所谓廊桥,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在桥的基座上建造一座长廊,供往来路人稍作歇息、遮风避雨之用。到达仙居桥的时候,正是风声雨声流水声,声声入耳之时,我们随即告别了其他到此一游随即返程的游客,打算就在廊桥下静静的呆着,把自己象流放孤岛一样扔在这里,好悉心体会青山幽谷中的风雨。

雨势渐大,河面上因雨生雾,放眼望去,如置身幻境。敲击在瓦片上的雨滴,奏出分明的节奏。听雨如听潮,转眼便让人遗失了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记忆。似乎有无数念头流经脑海,转眼却又无影无踪。恍惚之中,乏意不知不觉袭来,索性在长长的木栏上躺下,不妨在淅沥沥的雨声中不急不慌的打个盹。

醒来的时候,雨声依旧,只有继续等待。遂仔细研究了一下廊桥的构造,目力所及之处,找了许久,没寻到一颗钉子,看来果真是一座榫卯结构的纯木桥。当地官民虽然在数年前对桥的主体结构进行了重修,但原有的那些栏板廊柱仍得以保留。如今,这些年代久远的老古董上面,多了一些今人的笔迹,仔细辨读,多是些少男少女的海誓山盟,想必身处风雨廊桥之中,更容易心生几许浓情。

约莫一个小时之后,雨过天晴,我们便沿来时路出发,告别此行最有感触的一座廊桥。此时周遭阵阵空山鸟语,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再次感觉好似走在仙境之中,心下涌起无以名状的欢喜。

在路经的仙居村修缮一新的古祠堂转了转,又在两座索桥稍作停歇之后,开往罗阳的车适时赶到,于是就这样告别了仙境一样的仙稔,回罗阳,并赶回三魁择居而住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游记摘录

--仙稔乡仙居桥,位于仙稔乡仙居村,距县城20里。创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历经四次重建,桥毁之因,皆罹水患。现桥为清康熙十二年重建,全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为平孔木拱廊桥。据《泰顺分疆录》记载“・・・・・・明知县郭显宗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元月洪水冲毁,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范勉重建,嘉清三十年(1650年)崩圮,四十二年(1653年)知县区益重建,今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里人复建造之;该桥有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为跨径最大及现桥历史最长的木拱桥。由于年之失修,破残严重。


--“温州人李庭,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遥见祭水,中有人烟鸡犬之侯,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有好田、泉、竹、果、药、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环深印……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道,不可寻省!”―――《仙游记》 唐. 顾况 撰.
  
  据今人考证,《仙游记》中记载的“约在瓯、闽之间”,一个奇妙的桃源景象,所描绘的正是泰顺――仙稔乡。
  
  自古以来,桃源胜景往往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许多看淡现实的文人借梦想中的桃源之地隐居,山静穆而高远,人闲逸而自在,寄志林泉,临流而歌,倚石而钓,过着散淡的一生。泰顺仙稔乡山高路远,风光迤俪,自唐以来,无数贤人志士或辞官、或避乱,携家带口来此归隐,俱怀逸兴,取代幽忧,这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体现了隐士谵然泊之的理想。
  
  自仙稔乡往北1公里,沿溪行,四处荒凉,寥无人烟,天空一碧如洗,两岸群山秀丽。再转山,前面青山对峙的峡谷中,仙居桥宛若飞虹,静静的卧在鸳鸯溪上,是那么的宁和、安详。其实廊桥之出名,绝大部分在于桥梁的制造方法,非常独特。以仙居桥为例,桥下全以海碗粗细的木梁错位搭成,没用一根木钉,从桥下仰望,以桥心为线,依左右排开,木梁虽纷乱交错,却也井井有序,如蜈蚣脚,所以当地又称廊桥为“蜈蚣桥”。而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仙居桥,号称泰顺地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达34米,昔日曾扼泰顺往温州的交通要道。那时空山中车马萧萧,行人往来,可说是喧嚣之极,可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仙居桥萧条下去,最终湮没于青翠的密林。
  
  如今的仙居桥已是2002年彻底重建,内廊外壁全换成了新的木梁,涂上清漆,倒也光鲜,与重建之前的破烂对比有着天壤之别。可是由于下游仙居水电站的建成,为防止洪水的冲刷,整个桥坝抬高了1.5米,仿佛踩了高跷似的,严重影响了整体美观,这也是为时人所诟病的地方。不过神韵依在,倒也值得欣慰!

--我走来,你无所动容;我离去,你仍不言语。我知,你有所托付,但于这清江水流之上,于这苍山不改之时,你依然沉默。我知我应该提壶酒来,与你相见,是老友的重逢,故人的再聚。只是为何,这蓦然见时,却又都不言语?是因为我的唐突?是因为我的冒昧?是因为我的浮躁?还是因为我纵认你为老友,却不能读你心绪?于是,我愧然,在你身旁!认你为友,应懂你才对,只是当我欲与你执手,却不过是匆匆一面的缘。虽然几回梦里,是跨越了千山万水的辛苦,但这辛苦又岂能是一段情缘深厚?蒿草萧萧,驿路相逢,本是相见的喜悦,但终究是永世不解的凄凉。山川依旧,繁华不再,其实我知你不需要那份抵不住岁月的繁华,只要江水临镜,月华初照;只要忆你身形,记你情怀!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9:17 , Processed in 0.0435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