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密码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复制链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三魁镇,三柱桥

从永庆桥返程,车行不远,便可以见到三柱桥。桥身由不起眼的三根石柱撑起,横跨数米宽的河边。要说一路所见廊桥的残破冷落,莫有更甚于它的。桥下的河中,隐约见到有游动着的红鲤鱼若干,一问才知是住在桥旁的人家所养,这桥这河,竟已貌似自家的山水池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游记摘录

--见过“三柱桥”,你就不再会觉得刘宅桥的残破和弱小了。这座木平廊桥,因在溪中立有三根石柱承托桥底梁木而得名“三柱桥”。它仅10来米长,我们几个人站在桥上,一下有了要把桥挤塌了的感觉。小心翼翼地在桥上踱上几步,然后就坐在桥栏杆上看着孩子们在桥上嬉戏玩耍。雨停了,微风中夹杂着雨水的味道轻轻吹拂着。猛然间,我闻到了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四处探望,想要寻觅出香气的出处。桥的四周并没花花草草,只有桥后山坡上种植的一棵棵葱绿的树木隐天蔽日,树影婆娑。一群孩子正在桥上玩耍着捉迷藏的游戏,不但桥栏,桥洞就连我们的背后都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更有胆大的男孩儿,三窜两窜地爬到了树上,把树叶掀动得哗哗作响。抬头看那颤动的树叶,发现有零星白花儿闪烁其中,原来那浓郁的香气都是那小白花儿散发出来的。闻着沁人的芳香,听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看着他们灵活的小身子在眼前跳来跳去,深深地被他们的快乐感染着,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于是,随着他们的游戏或目不转睛,或眼光游离,或屏住呼吸,或放声大笑,真实而自然地宣泄着快乐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三魁镇,刘宅桥


最后一日回到三魁的时候,刘宅桥成为我们最后一座探访的廊桥,它距离镇子不远不近,于是叫辆人力车前往。刘宅桥下的河水已近干枯,这条路也鲜有人过,但楼上宽敞的阁楼当中,所供奉的神仙牌位仍香火不断。

连接公路和廊桥之间的小路有段是长长的下坡,回程的时候不忍辛苦车夫,我们一起推车上坡。知道了行路的艰辛,才可深切体会铺路架桥的百年功德,无论是那横跨天堑的长江大桥,还是身后日渐废弃的山野木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借用图片:




游记摘录


--从美华出来朝汽车来的方向走,大约10分钟路程,就可以看到有路标指示刘宅桥的方向。右转,走进一条乡间小道,看到袅袅炊烟和放牛的孩子。抬头看见远处有座木桥架在溪水之上,想来就是刘宅桥。在田埂上拍照,有路过老人问我照什么。我说,刘宅桥。他们笑着看我,眼神慈祥如看待自己的孩子。“这有什么好看的。”突然就想起《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说过:“我们这里对这几座旧桥习以为常了,很少去想它。”其实世间事情总是如此,人们看不见身边的美丽,却只向往远方的精彩。走近一些,看得更加清楚。木平桥,二层重檐,走上去,脚下支支嘎嘎作响。桥有一个很好听的别名,叫仙洞虹桥,600多年历史,是泰顺年代最久远的木平桥。桥上的木桩上贴满了对联,红红的,让人感觉不那么冷清。桥当中有向上的木梯,可惜被锁住了。问过路的老乡,他说要到逢年过节祭祀的时候才会开门。桥旁边就是刘宅大院,从曲曲折折的小路绕到门口,看起来的确是有些年数的老宅子。下面的大厅是不住人的,中间挂着额匾。宅子边上的刘家祠堂,也是铁将军把守,进不得。探头探脑看了半天,只得作罢。走出去的时候,正瞧见有人过来,心中猜测她是否刘家人,于是朝她笑了笑。她也习以为常地看着我,慢慢走进去。本想跟着进去,可又怕惊扰人家生活,只能作罢。

--刘宅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桥,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为木平桥,二层重檐,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木平桥一般都建在溪面并不宽阔的溪流之上,全县共有22座木平桥,刘宅桥的年代为最久远的。先后经历了三次大修,模样依旧。在没有公路之前,该桥是泰顺来往福鼎的必由之路。

--刘宅桥孤零零地掩藏在路旁的树荫中,规模较小,灰暗的桥身已经颇为残破,桥下的小溪几已干涸,恐怕早就失去了通行的用途,只有两端阁楼的红色飞檐和正中屋脊上金黄的双龙戏珠昭示出它当年的辉煌岁月。踩着吱扭作响的楼梯爬上二楼,神龛,香案,绢花,幔帐以及彩色晶莹的吊灯将这里装饰成了一个隆重的祭祀场所,看来古老的廊桥依然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摇晃间,怎么车一头扎进了稻田?还没弄清楚,抬头就见一座残破的廊桥出现在眼前。刘宅桥仿佛带着一丝哀怨静静地伫立在乡间小路的尽头。走上桥去,细细欣赏,竟有些怅然。尽管它也有重檐阁楼,也是飞檐高挑,神龙盘踞,也有桥屋数间,佛像神龛,但小小的刘宅桥无论从气势、规模到造型、结构、工艺简直无法和泗溪的姐妹桥媲美,值得品味的也就剩下那丝飘散在山野间悠然的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三魁难看的桥发完了,明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20.67%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挖塞...好详尽的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筱村镇,徐岙古村落


在泰顺逛廊桥的好处有很多,其中一条是不需要与许多人挤在一起,你可以经常有机会一个人拥有一整座桥,况且,它们没有关门的时间,想什么时候看、想待多久都没有问题。于是乎,泰顺的几日,便难得的成了一个日日自然醒的悠闲假日。

出门上路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上车前往筱村,车上乘客寥寥无几。司机大哥不加思索的热心为我们指路,看样子所见的异乡客早已不是一个两个。在泰顺,处处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热心和耐心,这让出门在外的人,心中倍感踏实。

车子在一个叫院口的地方把我们放下,烈日正当空,腹中也已饥馑不堪。这里不似村庄,只是个三岔路口,一边往筱村,一边往罗阳,也即泰顺县府所在。路边孤零零的只有两家店铺,主营零食冷饮。幸好其中一家店铺灶台上还有一种叫做“粉干”的当地米制面食可供选择。没问题,有啥吃啥,饿时皆佳肴。稍等片刻,店主人将做好的粉干端上,碗中蛋花菜叶几许,此外再没有其他点缀。但这一筷子下去,便一发而不可收,我们个个都吃得心满意足,纷纷扫荡干净。

去筱村的车子稍后便到,上车落座,左右的大哥听说我们要去看徐岙,立刻来了兴致,绘声绘色的讲起徐岙,说这村中从前曾有一把镇村之宝--百斤钢刀,远近闻名,但可惜的是,徐岙声名远扬之后,宝刀便不明下落,甚是可惜。

过筱村之后一转眼,就到了下车的路口。我们站在路边,东张西望好一会也没有见到徐岙的踪影,正心下疑惑时,抬眼见到一样游人打扮的年轻人,从岔路口现身而出,这才确信徐岙到了。

徐岙古村,是筱村有名的古院落,步入其中,穿行其间,好似踏在历史的足印之上,正与古人的身影擦肩而过。村中房舍院落、石碑牌匾、青石古树,无不深深烙着岁月的痕迹。如今,眼前所见的古村已日渐落败,但依然不难遥想她鼎盛当年的模样。

徐岙的人家据说大都搬到外面公路近旁的新村里面,如今的徐岙只留下不愿迁走的几户老人。于是村子整日走动的,除了步履蹒跚的老人,就是远道而来充满好奇心的游人。这些或老迈或年轻的身影,正用不同的步伐,在古村的青石板上留下或徐徐或匆匆的回响。不知道在这声声回响中,已经浅浅入眠的古村是否还会醒来重获青春,又或将这份安详永远的留存下去。

村子三面环山,信步登上村后的山腰,这里翠竹掩映,顿觉凉风习习,神清气爽。在竹林中席地坐下,俯望古村全貌,生出一份恬淡的心情。回想每每出行路上的劳顿、奔波、辛苦、快慰,也许今时今日,此时此刻的清风翠竹,便是心底里找寻的一份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游记摘录

--徐岙古村落位于筱村镇,是泰顺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形态上古朴自然。虽然古村名“徐岙”。可村中的居民却不姓徐,而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在扶柩返乡的途中,经玉溪(今徐岙前面的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露。因此地久旱而歉收,如今却连年丰收。于是村民将这个块地方命名为“徐岙”,以此纪念。徐岙村内街巷纵横,路面铺以鹅卵石,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旁,颇具韵味。村内可参观:文元院、举人府、吴氏宗祠等古建筑。如今村中已很少有人居住了,显得寂静而荒凉,到处都弥漫着一派颓废的气息。当年的繁华已经凋零,让观者心中惆怅不已。

--徐岙村口立着几株粗壮的老树,有红豆杉,香樟,枫香,每一株都历经了3、4百年的人间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守护着这个小小的村落。村中房屋矮小破旧,多是砖基泥墙木头门窗,很多围墙已经残破不堪,青苔遍布,野草丛生,屋墙上有长年烟熏火燎的痕迹。小巷上铺的鹅卵石在雨水浸润下泛起微微的油光,路上少有行人,偶尔在远处的屋门前,田地间看到一两个劳作的老人。只有我们的脚步声踏碎这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宁静。村子里有两个比较大的院落,门楣上分别挂着“文元”和“登科”的牌匾,据说曾是文举人和武举人的府第,现在已无人居住。破烂的院门,摇摇欲坠的院墙,杂草密布的空旷院落,诉说着岁月无情的侵蚀。只有堂屋中造型繁复精致,颜色黯淡斑驳的雕花门窗和梁柱依稀映现出当年的金碧辉煌。雨下大了,我们躲进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地势较低,两排房子中间,只露出窄窄的一条天空,铅灰色的乌云翻滚,墙头衰草随风摇摆,雨点从屋檐上一滴一滴地落进廊下一只长满青苔的大石鼎,溅起细小的水花和波纹。屋主是两位老人,仿佛对我们的到来视而不见,依旧忙着自己的事情。老奶奶从门外搬进来一捆柴禾,老爷爷则沿着残墙上突出的砖头爬上墙头,为墙外的一小片菜地施肥。我们静静地站立,恍惚中周围似有氤氲的雾气飘浮,古旧阴暗房屋中特有的潮湿而略带霉味的气息隐约可闻。想起杂志上的文章,如果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村中游荡,也许真的会遇到狐仙幻化成的美丽白衣女子,从身边飘然而过。

--雨淅淅沥沥起来,我们的汽车在筱村镇的路上开始寻觅。没有地图,只听我在自言自语般低语:沿筱村一条大路笔直走下去,不多远,有个不起眼的杂草丛生的岔路口。还没见到那杂草丛生,就见一排汽车又沿路展开,疑惑地问,徐岙到了? 果不其然,已经没有了那条不起眼的路口,取而带之的是路口的上方挂起了一条欢迎的横幅,显赫的大字提醒着游客,这就是筱村的古村落徐岙了。迈进村口,没有一点不经意间跌落的感觉,反而为村口那烟雾缭绕的小手工作坊,还有新立起的一块石碑而感到失望起来。我在想,这样的地方还有狐仙么? 正在猜疑之中走进村子,恍惚间,一切都变了。青瓦木墙,卵石铺路,一个三面环山,错落有致的古村落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直到今天,我还是想说,真是喜欢死了那种充满古意的感觉。青石板的小路被雨水冲得亮亮的,倒影出街上的景物;一棵棵古树枝繁叶茂,仿佛为小村撑起了一把绿伞;一幢幢古宅静美得如同水墨画,在细雨中向你做着无言的倾诉。望着滴水的屋檐,你的心仿佛也和那滴落的雨水似的,扑哒、扑哒地沉了下去,静了下去。屋前幽幽的水塘,院后青青的翠竹,残破的门边悄悄垂挂出一枝艳艳的小花,一条在小巷里跑过的小狗,几个披着蓑衣的农民,一个背着婴儿的少妇,都会让你的思绪飞去很远很远。或许,这就是跨越了百年时空,一次不经意间的跌落?我若有所思。 随意迈入一家老宅,问起历史。那中年人说,我不是这里的主人,你们还是去另外两个院子看看吧,那可都是状元们的老宅啊。听罢,我们饶有兴致地按着他指的方向寻了过去。 拐过弯没多远,见一院落,门楣上悬挂的牌匾“登科”二字赫然在目。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的家,一座气派宽敞的三合院。迈进院子,只见一堆土瓦堆在院中,几个老人含笑着迎了上来。

--我们一边用相机拍摄着那带着尘土瓦砾的精美木雕画,一边和老人询问这幢老宅的情况,得知,现在这里只剩下两个看房子的老人,他们正想把房子再翻修一下,好让这座百年老屋能尽显当年的奢华与威风。 两个老人颤微微地拎来个包包,然后一样、一样拿给我们看。原来是这几年到这里采风的文人墨客和他们的合影,还有几张是摄影作品。当我正想把其中一张以徐岙做全景制作而成的明信片拣走时,老人对我说:两元。我忧郁了一下,放弃了。

--转过翠竹环拥的一处山角,突的感觉我这一身衣著与背负的大包的荒唐。一株千年的古樟树后,卵石的路延坡势而上,长长的隐没不见尽头。遥见那探身而出的院门檐角,是远古的雕刻和掐起的墙脊。我是不是应该换了长衫布鞋而来?右手摇扇、左手捋巾冠长带,一步一停而来?

只是,那卵石的长巷如同所有的古民居一样,苍苔丛生、细草初萌,虽然背倚青山,有桃花初绽又谢;虽然精雕的门廊木饰,三四道青石拴马桩,但这一切也只是不合时宜的与当今的时代对立。是不屈?是倔强?还是忍耐?我说不清楚。夯土的围墙和卵石的墙基早已剥落,即便是登科、文元的门楹也光华不再,悬鱼、窗饰皴裂渐渐的无从识别;就算是还伫立的拴马桩脚下也已经是再无马蹄深痕,正堂粉壁无中堂,两厢无书几,雕花的堂窗后,只有老妪坐在透过屋角的阳光中削着番薯,鸡群啄食旁若无人,就连院角塘落边的花狗也呆呆的不知道是冲着我狂吠还是不屑理睬的走开。

那堵墙依然矗立,让人看着有些痛楚,黄土夯实却就在顶上有一株小松青回,对着雨霁后的青田发问!与其相对,呼吸也急促,几处的深宅大院,是曾经的贡生、举人府坻,从门檐的精致雕饰和门前的拴马桩可以相像当年的喧哗,只是这一去已不再复返。

一盏灯火夜深红,猛着心时不计工。
他日风云能际会,定应平地步蟾宫。

是寒窗苦读后的希翼,也是对于子孙的教诲。纵然门廊上凋败的红联上尚存笔墨之香,字里的勾点撇捺尚存诗书礼仪与荣华,但那青山依然,只是这人世已然沧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廊桥行略】浙南泰顺四日

筱村镇,文兴桥


筱村也有桥,最著名的一座是文兴桥,在游记里面,大家都说它那不同一般的样子值得一观,于是我们从徐岙步出,去会会这文兴桥。

路途的距离超出了我们的预估,燥热的日光下人走得很是疲乏,沿着公路穿过筱村,又绕过了几个弯,终于看到文兴桥笑着迎接着我们疲乏的脚步。

见到它的一刹那,我们知道所有的辛劳都已值得,不为它的独特造型,不为它的神龛佛位,为了它带给我们的那份心旷神怡。
站在桥上,扶栏远望,桥下河面宽阔,一群鸭子正漫游其中,而远山林木繁盛,绿意无边,美景一片。
拥有这样的景色,不再有什么值得我去烦恼。

走回筱村的时候,还是错过了最后的班车,于是只有包车回院口,再搭班车一路昏睡到罗阳,在繁华的县城放下行囊,结束一天的旅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9:24 , Processed in 0.04504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