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921|回复: 34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到LOH已有时日,在基础的了解上,想奉献一份力量,所以对近期的一些想法做一个汇总。

每个人都清楚,在山区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除了在物质条件上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同时在精神建设方面,或许更需要有人来做些什么。当然,基于LOH现有的服务平台,很难做到对孩子心理方面的辅导和咨询。但我个人相信,随着时间的的推移,LOH会逐渐的壮大自己的平台和服务能力,随之发展起来的将是多方位的,更为健全的服务团队。

首先我就有一个想法,是否可以招募一些有着心理学背景的人才组成一个团队,他们可以和调查组或者外联组合作进行走访、调查、复查等工作。与此同时可以花费一些时间做如下一些事项:
1.采集孩子心理状态等数据;
2.跟踪孩子心理状态调查;
3.对于有个别困惑的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4.开设短期的心理课程,辅助建设世界观及认知。

第二个想法呢,希望大家帮助我来决定。首先希望调查和外联组的人能多跟帖回答一下,在走访的过程走,所遇到的孩子中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这部分贫困孩子是否比普通孩子相比有哪些区别?是否有自卑,抑郁,压力过大,或者习惯受助等不良现象出现?又是否有好的心理状态例如感激,阳光,乐于助人,积极等心理状态的出现?
其实我是怀疑单纯的捐赠方式或者不当的捐赠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一些影响,当然我认为是正向和负向两方面都有。那如果能通过一个纵向的心理跟踪调查,来发现何种方式的捐赠及辅助行为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将会是多么科学,和正确的慈善行为。

我个人在做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的调查,希望各位帮忙。如果现实情况证实我所说的,而且大家也通过可以做这样一个项目,我可以像组织申请,然后寻找一些在校心理学教授帮忙。通过合作,LOH提供数据和人力,然后心理学专家提供调查表和实验等专业技术。当然具体的还要看调查组和外联的反馈,是否有必须和需求这样做。


非常感谢。

Regards,

Michael Li

2013/1/5 更新 与杨老师的信件

杨老师:

非常高兴接到第二封来信,也真的觉得荣幸能得到您认真的回复。在此代表个人和LOH全体义工对你表示感谢。

至于之前在信中谈到的问题,我同意您的想法,确实要在实践中去摸索,尽量避免伤及孩子内心的一些方式方法。在设计之初,希望能尽力做到周全,之后再在实践中修改完善。至于合作方式,是个人层面还是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还是要在希望之光得到讨论后再确定。另外关于运行经费的问题,幸好您补充了一句“但是,如果是纯粹义工的形式,那就不用谈钱了”。没看到这的时候心凉了半截。希望之光一直以来是没有活动经费的,不接受个人和组织对希望之光的捐款。所有义工均免费服务于希望之光。至于捐赠人的钱,都是直接通过捐赠人到孩子父母,或者老师和学校方面。所以如果能得到您或者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的无偿支持,在此表示非常感谢。

希望之光内部对这个项目的运行还在讨论之中,大家更希望有一个详细的方案来说明如何运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详细的讨论。这个事情应该是由我来做的,但我真的需要您多给我一些心理学项目运作的流程建议和想法。附件里有希望之光的一些详细的讲解。总结来说,希望下属有外联组合调查组会不定期的去复查学生的情况,我想利用这个资源来做孩子方面,学校老师的问卷调查。当然他们走访一个地方时间都比较短,大概几天的功夫,做调查的同时要填写调查报告等。所以如果添加了心理调查问卷,可能会多一些工作量。但如果方法设计巧妙,我想应该可以完成,而且值得。但项目的确定,还是要通过希望之光内部的讨论和商议。您暂时可以不用过多的花费时间在这上面,我也不想因为最后的讨论失败而浪费您很多时间。

我回头加你QQ,然后我去问一下如果可以给您开放一个希望之光的群的话,有时间可以更多讨论。因为组织里的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很模糊,您的加入可能会更好的传播心理学知识以及推动项目的发展。谢谢。






在 2012-12-28 17:24:41,quot;杨小洋quot; lt;yangxiaoyang@126.comgt; 写道:

    :
        抱歉前一阵子一直较忙,但我又不想随意回复你的来信,所以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认真阅读并思考,然后回信给你。
        慈善事业再加上是义工性质的事业,这其中必然会有很多心理现象或问题产生,对于被捐助人、义工都是如此,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我对你们的工作感兴趣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对于你在来信中所提到的几个问题,我想是这样:
        第一,关于伤及孩子自尊心的问题,这个的确可能会有,但是在没有仔细认真的调查之前,也只是臆测,缺乏实证研究的证据支持。所以我们如果合作的话,可以在这方面考虑开发一些测量的工具,比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首先进行一些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术严谨性的调查,用事实来说话。
        第二,关于人权组织审核的问题,在学术界我们叫道德伦理审查委员会,你每设计并实施一个心理学的研究,事先都要经过这个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他们认可了才能开始。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会这样操作,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委员会。这是我对学术界的了解,但是其它人权组织对于慈善机构、活动的审批,我就不太了解了。关于调查问卷和提纲如何避免这类的伤自尊的问题,从研究上是有一些小的措施可以用来解决此类问题的,但是根本上还是要在研究调查的实践中去尝试并解决,这个我们可以再详谈。
        第三,对于义工的心理调查,的确应该做一些,但是在设计开发调查问卷和其他研究工具之前,必须要有前期的理论设想,也就是说,你想调查什么?了解什么?心理学领域里或者社会学领域一定有人做过此类研究,我可以抽空查一下这方面的前人研究文献,先做一些前期的工作。
        第四,关于合作的方式、项目的运行,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心理学这个专业的研究者在大学里搞科研,基本上都是从国家的基金里拿钱,做纯粹的纵向研究,不太会涉及到与社会上其他机构的合作等问题。但是我想可以有几种形式:第一种是松散的合作形式,就是我方以专家身份,做一些专家咨询的事情,你们有问题了就来问,然后按劳取酬,除此之外没有太多其他的联系或者相互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第二种是比较紧密的合作形式,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然后规定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形式上以定期碰头开会的形式来进行合作,但也不排除会有更深入的合作活动的开展。第三种是横向课题的方式,双方不仅要签订合作协议,而且是你们以预先打款的方式将研究经费打入我方规定账户,然后我方按照协议规定,在期限内完成研究任务,履行合作的责任。
        上述几种合作均可以在个人或系的层面来开展。前我们系曾经跟美国箭牌糖果公司有过上述第三种类型的合作,他们是每年拨款几十万给我们,然后规定我们在期限内要做的事情,然后我们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即可。其他还有很多小的合作都比较松散,比如我们和广州地铁公司、广州市公安局的合作,多数属于第一种,就是他们有需求时请我们去做讲座或者研讨问题。
        但是,如果是纯粹义工的形式,那就不用谈钱了。
     
        上述就是我现在的一些想法,供你参考。还需要了解什么详细内容的话随时联系我。我QQ:31835218.不过元旦期间可能不在线。

    祝:新年快乐!
     
    杨小洋
    12.28
    --

    Yang Xiaoyang, Ph.D.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No.135 Xingang Xi Street

    Guangzhou, 510275

    China
    在 2012-12-19 17:38:58,quot;李贺quot; lt;lyhe0@126.comgt; 写道:

        杨老师 您好,

        非常感谢您的回信。对于您的帮助,感激涕零。

               在希望之光那边,我也得到了一些调查走访人员的反馈,初步证实了某些心理状态的存在情况。接下来,我需要向组织申请批准这个项目,最快的答复可能要等到下个月中旬,因为希望之光理事会会议在每个月15日举行。会议会讨论这一类问题。希望之光做事情还是很严谨的,所以可能在反应速度上慢一些请您见谅。

               另外一件事是有组员提出了一些问题非常好,我想向您也请教下。
               1.有义工怕一些调查问题伤及孩子的自尊心等等,我觉得这确实是值得考虑的。据我了解,这样的心理调查项目需要通过人权组织的审核。调查问题和访谈纲要会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不知道您对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建议?
                2.有义工希望对义工进行心理调查。这个正如您所说的,对捐赠人,受捐人,捐赠行为,捐赠方式都会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和实验。是这样吧?

               我希望您提出一些合作的方式,项目运行的手段,还有您的需求或者要求。只要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就好,这样我可以提交到希望之光。这样在理事会议的时候也能有针对性些,另外执行效率上也会快些。我个人的QQ:389558271. 除了项目的需求,您如果需要和希望之光一些组员联系和讨论(外联组或者调查组)的话,我也可以安排。

                对于您的支持表示非常感谢。不管是您还是希望之光,都是希望能为这些贫困孩子做点实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一把,让他们获得普通孩子学习和生存的权利。

        Regards,
        Michael Li




        在 2012-12-18 21:14:01,quot;杨小洋quot; lt;yangxiaoyang@126.comgt; 写道:

            你好!
                 两封来信都已看过。正如你所看到的,这样的研究其实已经有不少人做过,当然,你们已经做了10年之久,而且从实践的角度,你也已经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如你第一封来信中所言,对于被资助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种资助的确有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关于捐赠和被捐赠人心理的研究,中国和外国应该都有一些,但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并不是特别专注于这方面,所以现在可能也没有更加具体的建议,但是就目前我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我的研究经验而言,我觉得你提出的研究设计还是可行的,一方面是纵向的追踪,这方面主要的困难来自于随着时间的增加,追踪对象的流失及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各种影响的问题。另一方面你提到横向的比较,只不过在横向比较的时候,可以再增加几个对照组,比如同样在农村,但没有接受捐助的孩子;在城市中生活困难的家庭;甚至可以也研究一下捐助人的心理变化等等。
                我个人对你所提出的这个研究问题还是很认可的,换言之,你的假设基本上应该可以成立。而且从研究的角度而言,我对这样一个项目也比较感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基本的问卷调查、访谈类的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对现状的描述(包括各种对比);另一方面,实验的角度其实也可以做很多东西,但是目前我还需要时间积累、阅读文献,然后才能形成比较成熟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思路。这需要花一些时间。至于说与我或我们系、我校合作的问题,合作的级别越高,自然难度会越大。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先小范围的搞一些合作,比如从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入手。然后可以逐步上升到我系与贵组织的合作层面。当然,这些细节可以再进一步讨论。
                总而言之,我对这方面的合作还是很感兴趣的,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沟通交流。

            杨小洋
            12.18

            --

            Yang Xiaoyang, Ph.D.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No.135 Xingang Xi Street

            Guangzhou, 510275

            China
            在 2012-12-18 17:01:39,quot;李贺quot; lt;lyhe0@126.comgt; 写道:

                 杨老师 您好,

                       我是希望之光(网络募捐资助贫困学生的平台)的数据组义工,但此次求教,只代表个人。其实问题是关于怎样更好的帮助贫困孩子,但由于组织上没有讨论结束,也没有给我下发这个权利。但有些问题是需要在项目运行前做的,例如现在我就是在做一些可行性分析,之后会有一个报告提交组织,从而决定是否运作。如果您同意,回信可能会被作为附录提交报告,希望您谅解。

                我在希望之光的ID为:Michael Li.

                       接下来我说一下问题。我个人是计算机专业,心理学是我的兴趣爱好,也在某个心理学群里担任管理员一职,算是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吧。我首先有个假设,也可以说是怀疑,我怀疑一些在山区里的孩子,接受社会的帮助的捐赠等行为的同时,会在心理方面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好的积极的,例如同情心,例如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还有就是怀疑有另外一面,自卑心,抑郁,压力过大等现象。现在希望之光并没有心理辅导这个服务,但它成立有10年之久,对学生都是跟踪多年,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我在想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调查,一种纵向的跟踪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调查,进而去发现哪些条件因素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当然这部分条件里要包括捐赠行为啊,和捐款寄托在老师那里,老师给学生的压力啊,等等。看哪些行为,哪些条件产生了好的积极的影响,哪些产生了不良的反应。。从而来指导慈善行为,完善希望之光的服务。当然做这个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有一组普通家庭成长的孩子的数据来做对比。可能您有更专业的建议。

                       我知道现在的您这样的教授在学校也是很忙碌的,但通过一个心理学研究生介绍,她说您对孩子心理健康方向比较关注的,而且是有能力在这方面给与好的建议和帮助。所以如果这个项目可行的话,是否可以借助您专业能力的资源和希望之光合作,希望之光可以提供的是数据和人力。您提供调查问卷和实验,分析人员等。当然如果可以合作的话,如果没有异议,您可以出论文,做学术方面的使用等。

                       总而言之,现在有2个问题。第一,这个假设是否成立,也就是说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如何?第二,如果可行,是否能与您和您的学校合作?非常感谢您的时间。


                Regards,

                Michael L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很好的提议,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点,虽然可以预见的困难就不计其数,但是可以如杨教授的建议的一样从小范围开始做,一点点尝试和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我暂时请假了,之后有更新再来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MICHAEL直接提问卷吧。不然大家隔空斗法没有着力点,难免原地踏步。建议你抛出个靶子给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43.83%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我随便提点想法,希望之光这样的一对一资助活动可能给受助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

1、获得资助和没有获得资助学生之间的心理不平衡
比如说,同一班级的两个学生家庭都很贫困,但由于老师的偏心只向希望之光提供了其中一个学生的资料,或者逆向调查时只关注到其中一个学生,结果就是其中一个学生或者资助,另一个学生没有获得资助,这对两个学生的心理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

2、同样都获得资助但由于资助人差异造成的不同心理影响
有些资助人每学期都及时汇款,有些资助人拖了很久才汇款甚至忘记汇款,就会使后者的受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觉得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实地复查发现有这样的案例,有些家长会责备孩子是因为没有给资助人写信导致资助人不再汇款)

3、由于复查发现家境改善而终止资助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影响
终止资助后如何向受助学生和家庭解释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给受助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Micheal,我给你留了论坛短信,请查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感谢大家的回复,真心感激。我就以上一些讨论说一些我的想法。

作为一个新人来提出一些想法,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考虑还是不足的。一方面是因为对LOH整体的架构和具体的实施方式没有足够的了解,一方面是对LOH内部人员,人事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此表示歉意。

另外一件事,我发现大家对这个项目的顾虑是怕伤害到孩子,另外是怕投入过多。这两个顾虑我可以理解,并且我向大家解释过,他们不是问题,完全可以得到解决。如果说你有这样类似的疑虑,我主观认为是因为对心理学及科学研究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老糊涂的回帖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搞清楚目的和意义,然后才考虑具体实施的手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LOH也是个小社会。也有一些义工对我说同样的话。有人为名而来;有人为求平安;有人为人生意义;有人为一时冲动而来;有的人在社会中扮演这领导的角色,说话总说上句,习惯了自己掌握方向,刚愎自用;有的人安分守己,不参与过多的“政治讨论”,做好自己那份本职工作;有的人因为面对阻力过多,而最终选择了离开;有的人甚至嘲笑那些放弃的人,觉得他们没能顶住压力而选择放弃;有的人因为年纪和经历的“资深”而迂腐守旧;有的人想实现自我,在这里努力的找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没有问题,人性如此,但LOH的发展该何去何从呢?

作为一个新人真不该说这些,恐招是非。说这些话和心理学研究的项目无关,只是觉得LOH需要改革,需要发展,需要团结,需要自省。而且目前LOH的主要矛盾是人事和运行模式,制度。心理学这个项目目前为止,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可以慢慢商议。

从一个讨论引到了另外一个讨论。哈哈。别拿板砖拍我啊!因为我就是个普通人,说些普通的话,没有要给自己束之高阁的想法。希望之光一句流行语非常有意思。“做一个不太重要的人,挺好”,是一种穷酸味,还是内心的甜蜜在流淌,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quote=quot;平常心quot;:20sv0xgs]其实我的意思是我们的受助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特别的正常的,而且我们也没有拿他们做个案的权利吧。

非常好。首先我来回答一下平常心的问题。我思考了一会,想用一个办法来给你做解释。请阅读一下的几种回答,请根据语态注意一下语气。

1. 你这样说,那你上次一跟帖是什么意思?“捐赠人才需要做心理辅导”。是在讽刺我么?你说话埋汰人都不带脏字的啊。

2. 好吧,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解释,我觉得你对科学的理解不够深入,能否请你回去加强一下这方面的观念,并且去进一步了解心理学?

3. 恩,其实我并没有说孩子不正常,请仔细阅读我的帖子和回复。拿某些孩子做个案,这句话也不是我所说的。非常感谢你的回帖,但请仔细阅读。

4. 恩。可能是我没有做足够多的解释,非常抱歉。也可能在叙述过程中没有描述清晰。其实是这样的,如果说通常意义的“正常”二字,除了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可以说不正常,任何人都可以说是正常的。但经过详细的分解人的各方面情绪,心理活动和行为,会发现绝大部分人都有某几个方面的失调。那处于长期失调的状态下,就会对个人的生活以致各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项目在于去发现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捐赠人心态及其捐赠行为。这个所谓的捐赠行为不是一个整体,它细分为具体的方式方法。要知道不是所有慈善的方法都是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的。第二,纵向的追踪不是个案分析,也不是个案调查。是集体兴致的跟踪调查,是通过多年的心理状态数据的积累来做的分析。目的也是在于发现合理的捐赠手段,然后来指导以后的工作。

上面有4组回答你回帖子的方式。4种方式有明显的不同。方式的不同会对你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作为我个人,这4中方式都可以作为我在LOH和平常心你工作和沟通。但如何产生积极有效的结果?取决于我采取哪一种方式。
如果我采取前两种方式,恐怕你会极度反感,进而我们的讨论有可能就此结束,也有可能打口水仗给LOH弄的乌烟瘴气。
如果我采取第三种方式,你可能会感觉排斥,然后查阅一些资料来反驳我说的论点和论据。但起码不会有过多的负面影响。
如果我采取第四中方式,可能你会感觉更舒服些。我相信你是一个客观的人,不是为赢得辩论而辩论。

同样,如何规范捐赠行为,捐赠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帮助孩子,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必经途径。目的是帮助孩子,手段则需要科学化,规范化。而且我希望通过调查,可以促成LOH在孩子心理方面服务的发展。例如增加一个心理辅导的职能组。在原始帖子的第一个想法里有详细说明。再次注明:目的是帮助孩子,调查的手段也不会伤害孩子,结果将有助于LOH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如果有希望详细探讨这个问题的朋友,请加我QQ号:389558271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quote:20sv0xgs]


一点回复要重新登录,白写了,不想再写的太多简单说两句。
看贴要仔细。
想法确实很前卫,但是还是反对不论是作LOH的业务范围还是其他,或者想作为啥研究的标本。
曾经的个案一笔资助款都能让受助生感觉与别人不同,宁愿放弃资助。何况这是精神方面的干预,
不说这应该需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就对受助生方来讲是个弊大于利的事情。
良好的愿望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说不定反而是伤害,就像薛蛮子搞红丝带学校专来的人员都会反对一样,道理很简单。
个人的想法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老糊涂给的链接我看了一下,作假不稀奇,不过我记得希望最早是要求复查人员不要事先通知老师和孩子家人的,这样才能最大可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现在还是这样要求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2-12-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LOH在孩子心理帮助方面的发展

抱歉,Michelle,你的这个回复我没太明白。我尝试着分段理解一下,如有不妥,请指教。
对。心理干预正如老糊涂和你所说,专业性极强,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参与。所以我说这个是之后的一个希望。如果可以吸收这类专业人士进来做义工,然后开展一些简单的心理辅导工作就算往前走了一大步了。
心理辅导如果是针对孩子,那么在希望之光很难实现。如你所知,希望是一个很松散的网络组织,每个人都是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来尽一份力,运作心理辅导项目对希望这样模式的组织很困难。
所以呢,但说这个项目,是做孩子心理状态调查和捐赠人心理以及捐赠人行为的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同的目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为调查目的会影响到其后的问卷设计、所能得到的反馈、分析的结果等等。
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能给访查人员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理解被捐助的孩子的心理,能尽量获得更准确的信息,或者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提供一点简单的帮助。
捐赠人又是另一个群体了,这个就不太好说了,有不少捐赠人都不太愿意与孩子发生直接联系。
我想可能是LOH现有的问题比较多,难以实现。但我个人不是为了完成这个项目而去完成。我是希望能通过这个项目,帮助LOH更好的发展,提高我们服务的质量。在哪里做义工帮助孩子不是帮助啊?对不对。说实话,进了这就算是一种缘分,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量力而行。正好我了解这方面,而且也看到了需求和所具备的条件,那我不提出来,我觉得有愧疚。是这么一回事。
这段没看明白,我想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个新义工,或者不管是哪个组织的新人,首先该考虑的并不是去改变一个组织,而是先了解它,在了解的基础上再提建议。个人建议你1年以后再想改革的事情,呵呵。
这个可以用问卷和访谈还有实验来完成。这个问卷及访谈的完成只需要走访人阅读一份指导说明说就可以完成的。说明书就好比是个简单的培训。因为问卷不太难操作。所以我们可以先采用问卷的形式。问卷呢,也不会尖锐到直接伤害到孩子的痛楚。都是一类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例如一些选择题,在什么情况,你会如何做,然后有几个选项之类的。不涉及孩子的个人情况。
能否请你先做一个问卷初稿,放上来大家一起讨论完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21 14:03 , Processed in 0.0901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