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会思考的猪

好碟共赏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青海西宁

好碟共赏

《可可西里》,刘栋生命里最后一口气:绝望,无奈 (-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好碟共赏

没有好莱坞式的嘈杂喧闹,细细品味,绝对值得一看~~
片中的音乐也会让你难以忘怀~~

片名:《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

  英译名:The Choir Boys

  编导: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 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杰勒德-尊诺 Gerard Jugnot

  雅克-佩兰 Jacques Perrin

  戴迪亚-费拉蒙 Didier Flamand

  类型:剧情/音乐

  美国发行:米拉麦克斯公司 Miramax

  法国发行:嘉拉蒂影业公司 Galatée Films

  美国上映:04年3月17日(艺术院线)

  剧情: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兰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勒德-尊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Jean-Baptiste Maunier饰),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好碟共赏

视听的超级享受,细致的人物刻画,百看不腻~~
【片名】:海上钢琴师
【导演】:朱赛佩・托纳托雷
【主演】:蒂姆・罗斯、库里・布克、泰勒・文斯
【类型】:剧情/音乐/奇幻
【上映时间】:1998年
【片长】:125分钟



【简介】:很久以来,我对朱塞佩・托纳托雷一直抱有巨大的好感,因为他的“寻找三步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玛莱娜》。《天堂电影院》的成就自不用说,1989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说明了一切;对于《玛莱娜》的评论我已写过,剩下的只有《海上钢琴师》。因为在我看来,《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伪托纳托雷”的作品。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托纳托雷作品中一贯的对现实状态下小人物的思考(《天堂电影院》中的托托、阿尔弗莱德,《玛莱娜》中的玛莱娜),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空间”化的小人物,一个好莱坞式的平民英雄1900。有人说《海上钢琴师》是托纳托雷在获奖之后对好莱坞的一次献媚,好象有这个嫌疑。
    故事从一个小号手迈克斯对1900的回忆开始。1900既是一个年份的名称,也是一位天才钢琴师的名字。他被遗弃在一艘航行于新旧大陆之间的邮轮维吉尼亚号上,善良的黑人技师丹尼收养了他,并以收养他的年份给他起名“1900”(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星期五)丹尼死于一场意外,1900又成了孤儿。一天晚上,乘客被一阵阵悠扬的钢琴演奏声唤醒,1900的演奏打动了每一个人。船长破例让1900留在了船上,他成了邮轮维吉尼亚号的专职钢琴师。随着岁月的流逝,1900的演奏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登上维吉尼亚号,为的是能亲耳聆听一下1900的演奏。维吉尼亚号的钢琴师1900成了“海上钢琴师”。
    当1900的名气日隆,一位爵士乐手谢利登船挑战,结果当然是1900用琴声击败了谢利。兴奋不已的1900说道:“fuck the jazz!”这是一个很粗俗但很响亮的回答。因为1900的演奏更自由,更随心所欲,更打动人心。后来,已是青年的1900在一个下午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深深爱上了她。唱片商来找1900灌制唱片,而1900唯一的动机只是想让姑娘听到他充满倾诉的演奏。他甚至想为了找寻那位姑娘而踏上他从未涉足过的陆地。但是当他已经站到了旋梯口,准备伸脚踩向陆地的时候,他退缩了。既然自己已是属于大海,属于维吉尼亚号,又何必再登上陆地,解构属于自己的世界呢?1900一生也没有登上过陆地。
    维吉尼亚号要被拆毁了,人们在忙乱着。迈克斯坚持认为1900没有下船。他又爬上了已是人去船空,一片狼籍的维吉尼亚号,果然找到了依然独守空船的1900,他没有走,“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数不清了,找个女人,盖间房子,买块地,然后一起走向死路。……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了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因为我所不见的”最终,1900与维吉尼亚号一同消失了。目睹了这一切的迈克斯带上小号,打起行囊,开始追寻自己新的生活,阳光斜斜的射来,而那个关于“维吉尼亚海上钢琴师”的故事,也随着迈克斯一起飘渺远走。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清晰的人物脉络,优美的配乐,让人联想起《大蓝》的漂亮海报都为《海上钢琴师》增色不少。托纳托雷完成了一次向好莱坞的杰出“献媚”。而更可喜的是,在此片之后,我们看见托纳托雷又有了一次漂亮的回归,即后来的《玛莱娜》。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一次漂亮的“登陆”的话,那《玛莱娜》便成了一次成功的“退缩”,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收放自如的托纳托雷。很多时候,我总在想,固守和求变究竟谁更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理解。1900消逝在他的家园中,一个属于他的地方,却让人感觉到1900离自己很近,有那么点“咫尺西天”的味道。走下去,似乎是最好的答案,就像《海上钢琴师》的另一个译名说的,声光伴我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好碟共赏

我看过并觉得很不错的:
海上钢琴师,适合一个人静静地看,看完后一个人静静地思考;
I AM SAM, 温馨感人,可以全家一起看;
墨西哥往事,帅哥靓女,毫无内涵,养眼正正好;
辛德勒的名单,始终让我潸然泪下的影片;
杀手里昂,演员真好,摄影真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好碟共赏

放牛班的春天好,很温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好碟共赏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凡尘俗世被赋予了强大的感召力。一代又一代的神仙妖怪,奔着修身成人的理想,前赴后继,不惜放弃永生的诱惑,只为做一回人间的偷渡客。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进出口贸易中,人类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的优势地位。进口的女性(算女人吗?)远多于出口的女人。搞不懂那些男人中的劣质品,如董永,许仙,宁采臣之流,文不成,武不就,手无缚鸡之力,如何能吸引的一众美丽温柔聪慧多情的仙女、女妖和女鬼们甘愿投怀送抱。更令人不忿的是,这帮衰人还要摆架子,半推半就,冰清玉洁似的,端出一副无福消受恕不远送的架势,折腾得女人们机关算尽,这才肯委身屈就。情节最恶劣的要属唐朝和尚三藏,西天取经的一路上,紧守阳关,不知道伤了多少柔情女妖的芳心。兀那秃驴,不懂怜香惜玉也罢,还纵容那不解风情的猴子乱挥孤拐,把个西天路上搞得香魂飘飘艳骨累累。

    古语说:肥水不落外人田。郭达说:自家的老婆不让别人看,别人的老婆使劲看。国人即便是和神鬼打交道时,也要占点小便宜。不象那些傻不拉叽的老外,只知道让人间的美女担当亲善大使,满足那些微服人间的男神的好梦一日游。古希腊神话里的男神们,一不留神就跑到人间来普降甘霖,事后就化作一股青烟溜掉了。西方电影亦继承这一传统,诸如《柏林苍穹下》《天使之城》《第六感生死恋》等片中,都是神人下凡来体验生活,顺便泡泡妞。也有下凡的女神,但她们都是公私分明,出公差的时候绝不干私活,比如《神鬼愿望》和《我的爱人,你的死神》,美艳动人的女神均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

    西方电影中,鬼(吸血鬼、僵尸)和妖(狼人)一般丑恶凶暴,和人类难以和平共处,遑论谈情说爱。而中国的电影中,鬼妖中不乏人类的红颜知己。清冷古庙中,书生夜读书,何以解忧?唯有鬼狐。丽鬼媚狐翩翩飘来,红袖添香。贪图一夜情的有之,更有白素贞、聂小倩这种直奔着谈婚论嫁厮守终生去的。
     
    做人难?下定决心做人的白素贞可不这么认为。经历了一千年的修炼,阅尽人间是非变迁。白素贞学了一肚子的理论知识,为她的成人之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将要面临的一切,她成竹于胸。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论为指导,她选中了许仙。看起来,一切似乎都在她的掌握中。

    “世事难料”--一个看似简单但却致命的词汇--一旦君临,再高昂的头颅也不得不低下。白素贞的命运中最关键的三个人--许仙、小青和法海,恰恰都是“难料”的元素,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人,白素贞都没法真正把握控制。当这三个元素全都爆发,白素贞注定要失败。

    李碧华的原著小说里的许仙,胆小怕事,自私自利,老谋深算,负情薄幸,可谓是烂人的集大成者。最后被小青一剑处决掉,死得其所。白素贞那叫一个冤啊,枉费了千年修行,居然所托非人,找了这么个“老实人”。电影改编时,大大拔高了许仙的形象,虽然一如既往的窝囊,好歹是个好人。这才让白素贞的成人之旅不至于沦落到血本无归的荒谬境地。俩人的断桥邂逅,一伞定情,及至双宿双飞,都在白素贞的一手策划之中。在她看来,许仙这个老实人最好控制。但是,许仙对小青的难以抗拒,对法海的怯懦,导致了他对白素贞一而再的背叛。

    法海自封为执法长老,致力于维护人间的秩序。在他看来,“妖就是妖”,人妖有别。人类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于一切想要混入人间的妖孽,均施以无情的打击。象白素贞这种妄图把户口迁到人间的自然犯了他的大忌,就连蜘蛛精这类只想搞个暂住证的也要痛下杀手。爱情的民间主题在意识形态的宏伟叙事面前显的如此微不足道。法海强大的源动力来自于他的自信,对自己“正义使者”的身份的绝对自信。但是,一系列的事情使法海不那么自信了。错收蜘蛛精之后,法海对自己的“正义”产生动摇。念念不忘竹林孕妇的身体,使法海对自己的“定力”开始怀疑。于是,他和小青斗法,看自己能否抵得住小青的色之诱惑。可惜,裤裆里那个不争气的家伙居然怒气冲冲的站了起来。信心的丧失转化为暴怒,法海决定报复,白素贞不得不和她一向敬畏的法海短兵相接。

    小青本是白素贞如影随行的死党和崇拜者。初涉人间的小青象个懵懂学步的娃娃,在学术顾问白素贞的指导下渐知人事。可是,野性难驯的小青始终找不到做人的感觉,做人的规矩太多,太复杂。做蛇多自在,不需为名利烦恼,不用为人情所困,不用揣测这,估摸那。尤其是最令她迷惑不解的男女之事,虽然有白素贞的教导,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按耐不住求知欲的小青决定攻克这个技术难题,而她的错误在于她就近取材,把许仙当成了实验对象。许仙这凡胎哪能受得了这般诱惑,果然不负众望,三下五除二就被小青搞定。连续乱了法海和许仙的心神之后,小青的自信心爆棚。她发现自己已经超过了白素贞的见识,白素贞给她设下的禁区都让她闯入了。某一天,当你发现你的偶像也不过如此时,是狂喜,还是失落?

    影片的最后,水漫金山寺,白茫茫一片。所有的一切都归于绝望,理想和信仰都淹没在滔滔洪水中。白素贞被压雷峰塔,做人的宏伟志愿,换来的只有夫死子散,四大皆空。许仙被小青所杀,带着他的怯懦和背叛,尘归尘,土归土。法海的信仰危机全面爆发,当他抱着白素贞的孩子时,当他幡然悔悟欲救白素贞的时候,他赖以支撑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他再也不是那个法力无边的法海了。小青学会了做人的快乐和罪恶,也学会了伤心和痛苦。甚至,她还学会了流泪。但是,学这些东西又有何用,这些恼人的东西将陪伴她度过无边的永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好碟共赏

有什么好的纪录片吗?
请大家推荐一些


《牛的见证》 
西班牙战争记录片,听过介绍,非常想看,
找了两年找不着。。。

找到通知一声哦

《现代启示录》战争记录片。。
值得一看。

《迷墙》这个不知道算不算记录片,关于二战后遗症的,我认知为记录片。
单单冲着当中的音乐就值得去看,画面也特精彩。。。

《可可西里》看吧,感动人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好碟共赏

《牛的见证》――裘里奥#8226;密谭
--------------------------------------------------------------------------------

金羊网 2004-11-19 08:32:57



  本片是西班牙年轻导演朱里奥・密谭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品。影片以魔幻色彩浓重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西班牙大地上两个家族在两次内战之间三代血仇的故事。这位年轻导演把目光放在本国历史中的农民身上,这比起那些只描述个人经历的视野狭窄的同龄导演要更有野心。影片在不长的篇幅中截取了从1875年到1936年,六十年间西班牙两次内战期间的若干时间片断,流动时间的分割与空间场景的相对凝滞形成基本的时空张力,对于缓慢封闭的农民生活来说,这种表现方法还是很恰当的。

  牛,在影片中明显是个象征,最简单的理解当然是它象征了西班牙大地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但这个象征也并非是死板僵化、一成不变、为了象征而象征的。已经是老年残疾的曼努埃尔不停地在画着那头母牛,他的画很大程度上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像牛在流血、在打仗等等,都暗含着对西班牙历史现实的预示和反映。而中年一代伊里奇布家的伊纳西奥和孟达劳兹家族的女儿私奔到美国的事件,就发生在母牛死去的当晚,也是含义深刻的安排。

影片是西班牙著名青年导演密谭首部登上世界影坛的作品,为他赢得了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新人导演奖、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和东京电影节金奖,从此这位西班牙新人一举成名,成为阿尔莫多瓦的继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好碟共赏

属于闷片一族~~

【片名】:老师的黑板/黑板
【导演】:米拉・马克马巴夫
【类型】:纪录/剧情片
【上映时间】:2000年



《黑板》:零售贫困


故事:

大山中,两个中年男人迫于生活压力背上黑板去找愿意付学费的小学生。一个找到贩私货的儿童团伙,孩子们勉强分他半块面包;另一个混入一群找寻回伊拉克故乡道路的库尔德难民,靠劳动赢得40枚核桃,却失去了黑板。

评论:

本片引人注目之处是其导演是个只有20岁的伊朗女孩子,萨米拉・玛赫玛巴夫。她父亲是知名导演,担任她的监制和美术指导,帮了不少忙。影片沉着均衡,相当成熟,不象个刚出道的人做的。这是萨米拉的第二部长片。

伊朗是个奇特的国度,宗教压力并没有阻止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部分妇女能够冲破道德规章的束缚,意识形态和政治审查没有打垮电影工作者对残酷现实的记录。数年前最严重的事件是伊朗电影领军人物阿巴斯・库斯塔米《樱桃的滋味》。片中人物选择自我了结生命,还涉及退役军人。伊朗当局曾企图阻止影片的问世,并在影片要出国展映时痛下杀手,但最终,阿巴斯说服了他们。

萨米拉在西方公开场合出现时,黑袍白纱,露着张圆脸,很恬静,没有中国女导演们张牙舞爪的劲头。

如同近年来其他的伊朗影片,《黑板》简捷明了,没有在基本的故事之外说一丁点别的事情,没有气氛或抒情的镜头。视觉和听觉都很单纯.因而对比也很容易做出来,很有力量:黑板在灰黄的大地上,杂沓的脚步中远处传来的孤零零的枪声。

比较难以评论的所谓后殖民主义的问题,即伊朗电影是否在出卖自己国家的贫困来取悦西方人,并进而使少部分电影工作者达到先致富的目的。

问题之所以该提出来,是因为伊朗电影在深厚的人文关怀,简单有力的电影语言上做出巨大贡献之后,多少在重复自我。近期此间上演的另一部伊朗影片也是部处女作,也是有关库尔德人流浪的。而且,大陆人或多或少知道库尔德难民问题是伊朗的对头伊拉克和土耳其制造的。

其次,这些伊朗影片都是用西方的资金制作的。去年阿巴斯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奖的《乘风而去》,投资方是法国的第三大院线MK2。《黑板》是用意大利电视台的资金做的。

这个问题在大陆电影中也曾被一再提到。事关部分人的民族感情,官方的观点杂糅其中,讨论异常困难。以下只能是个人观点:

既然谈的是最简单的电影,就回到最简单的原则,比如\"真善美\"。这三条,伊朗电影,包括《黑板》,都做得很好.我们感受到现实的力量,人性的崇高,生活的美妙。

浪漫主义的或拔高现实的作品,能否在西方人的心目中起到提高伊朗人或中国人形象的作用,大有疑问。伊朗没有这样的作品,难以比较。既然我们在大陆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可以想象组织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们集体观看《大决战》,戈尔和小布什的竞选班子看《焦裕禄》,甚至可以请莱文斯基看《喜莲》。看完之后,他们就会认为中国军人战无不胜吗?中国官员的形象会普遍提高吗?

这些目的可能达到。而现实的力量很强大。所以在“真善美”三条原则中,真实在第一位。失去真实,讲假话唱高调,即使再动听,也自是自欺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好碟共赏

好看,好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6 10:06 , Processed in 0.1004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