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工具是必须有的,合理运用一些辅助工具可以再加上流程和合理设置,会大大减轻工作繁度,尽可能的通过网络查询可以减低费用,一些网络的工具: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jingxian.cc/ybqh/index.asp">http://www.jingxian.cc/ybqh/index.asp</a><!-- m -->
这里提供了全国几乎所有地区的电话区号和邮政编码,查询非常方便
<!-- w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google.com">www.google.com</a><!-- w -->
大部分政府的电话都可以通过GOOGLE查询取得
电话查询的渠道
1.可以打114查询,在114前加所查地区的区号就可以了,有些学校并没有在114登记,可以查当地教育局的电话,一般来说教育局都会记录有各学校的联系电话,如果学校没有安装电话的,可以询问校长的电话,基本上,这是比较块捷和直接的方法
2.查村委电话,通过村委可以更直接的找到个人,例如村小的校长等电话
3.实在没有办法,可以找教育局要该地区附近学校的电话,一般来说,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交流是非常多的,即使有些校长不留电话给教育局,但各学校之间的校长们也会互留电话以方便联络,而且同一地区的各学校之间的校长一般都是在同一地区的各学校中提拔,相互之间有同事关系,这也是一个查询的方法
在查询中的言辞问题
一般来说,政府机关和教育局,接待个人比接待民间组织要热情,接待单位要比接待个人要热情,原因是大家都仍然对民间组织有不少顾虑,因此没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没有必要说明你是希望之光一类的东西,直接说我们资助了该学校的一名学生,就可以了,介绍希望之光需要掌握机会,而不是对任何无关紧要的人都提起,很多义工反应有些地区的人不配合,原因很多时候都是出自你的身份,毕竟政策还没有明朗的时候,以个人身份会更令人放心
称谓给人的信任感觉
很多人总以为直接找当事人是最好的方法,其实不一定,热心的人有很多的,乡村不同于大公司,有秘书负责传话,你电话打过去总不会每次都刚好是需要找的人接电话,这时候,我们会很习惯的说我想找某某老师校长等,这其实会让接电话的人感到不被信任,态度可能会变得生硬,原因不说了,怎样避免这类情况呢?一个字,蒙
不论接电话的人是谁,我们没必要先弄清楚对方身份,先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当对方是可以完成这事的人,这时候不需要给对方一个称呼,对于他们,完全的信任比任何称呼更实际和尊重,或者你找的这个人会比某某校长更热心和办得更妥当,如果他实在办不了,也会替你找到办事的人的
当然实际的情况总有不同,但经验就是靠积累起来的,当一个外联完成一次电话核查之后,把该记录的都记录下来,对下一个接手的人无疑是非常有用的,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如果替你办事的人不是资料上记录的,应该把这人补充进去,更具体的,应该把每次电话的感觉也记录进去,例如,记录下联系人热情,冷淡,骄傲等等个人感觉,这样,下一个需要做外联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些记录来调整方式,这样才是一份完整的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