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密码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又有新文新图出来与大家见面了?先占个座,再慢慢欣赏... (-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2005年10月3日
  
新桥苗寨



山路漫漫,到雷山县城已是下午。就这样转车去榕江似乎太过奔波,翻翻带来的攻略,看看上面对黔东南各村各寨的介绍,所书雷山附近有寨曰新桥,以短裙唐发苗女著称。二人兴致大起,于是找车前往大塘新桥而去。

新桥在雷山至榕江公路边,交通如此方便,不禁让人担心这里是否仍值得驻足,但很快,眼前所见就打消了这种疑虑。

走进不大的村子,似乎正赶上热闹的节日,村中长廊上坐满了男人,前面立着几口盛满食物的铁锅,热气腾腾,着实诱人。女人们则聚集在广场上,围在同样的大锅四周,或蹲或坐,一手执碗,一手探出长长的铁筷,一边笑着闹着,一边从锅子里分享着食物。

整个村子就好象一口煮开的大锅,蒸腾着苗人的快乐。将有些阴的天气,在路上不知觉滋生的凉意,一扫而光。

几个零星的游人正在他们周围好奇的转悠,我们趋步上前,两个女人提壶迎上,于是再次几碗水酒下肚,旁的女人乐呵呵看着,也不多言。

一把糖果递过去,女人背上的孩子们抓到手心里,开心的笑着。

原来村里有人操办红白喜事,正大宴乡邻。只闻几只芦笙在主人家门前吹吹打打着,周围张大着好奇的眼睛。

我们左右打量这里的女人,她们的头上虽然盘着各不相同的发髻、身上穿着鲜艳如花的群衫,却没见到传说中的短裙。

夕夕心不甘心,定要搞到一件,于是混入女人们中间,比划了半天才让她们明白我们的来意。一个女人说有,就带我们回到自家里,不一会儿,又一套美艳的裙装穿在了夕夕身上,这百褶短裙短不及膝,即使被挽得高高,套在里面的裤子仍然露在外面,差了些味道。不知道这与朗德长裙苗全然不同的短裙苗,如果舞动起来又是怎样一番风光。

夕夕却很是开心,走到村子里,好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引来所有人的目光。

只是她没有女人们头顶上各样的发髻。

那些长发盘成的发髻彼此间似乎皆不相同。之前只在唐人画卷上见过它们的样子,眼前这道顶上的风景,据说正是传自那时。

若果真如此,历史便在这日复一日的梳洗打扮中,在平凡如此的日常琐事中被鲜活的保留下来,而那些曾经浩荡天地间的英雄伟业,如今却都已经过去,成为专家研习的学问事,或者人们茶语饭后戏说的谈资。

时间不再,村头拦车上路,直奔榕江,和记忆一同带走的,还有这条注定将被挂在墙上的棕色短裙。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头发盘的好漂亮啊 (-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下月我来帮你盘。 :)

见此联系我,
下月上旬去你那儿,有三天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密码也是去年十月去的稻城吧.今天和同伴聊起,才知道我们在那还曾遭遇过的呢.看到你们的照片,是有些似曾相见过的感觉.可惜那时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光光.想不到现在竟成了同事,世界真小,和同伴也是分手后N多个月才发现成了NGOCN的同事,有趣! (-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回 you_you_ :SONY F717,有后期处理
回 静子:贵州好地方太多了,先走熟线,有机会再下去。
回 随风:这么巧啊,背心是前几天才告诉我这回事的,可是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你了,提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回 随风:这么巧啊,背心是前几天才告诉我这回事的,可是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你了,提示一下?[/quote]

你和她合影的那张照片是在洛绒牛场,我刚好丢了衣服在山上,心急火燎地去找衣服的时候.之后下山后我们在等另一个同伴时,好象陆续有几个帅哥下来在等车,和她打招呼.不知当中有没有你,觉得好象有的.在稻城时或许也有再见.不过没有说过话就是了.我是不太容易和陌生人熟络的人.要是当初早知道是你,一定会主动巴结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随风,下山的时候,背心和同伴先我们到了,可惜对你没有留下印象。

如果我的意志不够坚定,头一热,没准就跟她走了川藏,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2005年10月4日

小黄侗寨


新桥出发到达榕江,天已黑,榕江附近的车江侗寨并不在被推荐之列,于是安顿下来,隔日一早直奔从江。

榕江县城也是沿江而建,一座凉亭就立在过江的桥头。城内吃住都很方便,夜色下走在整洁的街道上,坐下来尝尝街头的烤土豆,让我想起夏日康定的那一晚,同样的街头同样的江水,同样的路过和停歇,异乡的夜总是吹来暖暖的风。

第二日一早,榕江往从江去的车子,沿着都柳江一路开着,两岸的景色比起巴拉河更多了几分秀美。披满绿色的山坡上,间或点缀着一座座由衫木房组成的黑色村庄,绿色山水间,村子好似一个虽然年迈,却被一群孩子围绕的老人,少年时的浮躁已被岁月沉淀而去,却仍处处焕发着生机。

从江接壤广西三江,已是贵州黔东南州的最南一县,因其偏远,因而可以保留众多特色独具的民族风貌。小黄侗寨的侗族大歌与岜沙苗寨的持枪部落,便是这里最具吸引力的两颗钻石。

先远后近,一到从江,我们便马不停蹄的先奔小黄而去。车子拐上山路,路途虽然颠簸,但沿途经过的高增、岜扒侗寨都是深藏山中的美丽村寨,鼓楼高耸,我们的眼光从她们身上不舍的掠过,但为了小黄,只能割舍。

节日里的小黄已不是口口相传的那个小黄,村口欢歌阵阵,同样的要买购票入寨。同车的是四个广东来的学生,同车有缘,于是两人冒充学生得逞,省了一半的进寨费。

小黄侗寨并无苗寨的气势,除去一座鼓楼端坐寨中央,颇值得一看外,楼前的广场周围都在大兴土木中,怕是急着要追赶现代的脚步。花花绿绿的游客们已经等在广场上,等着下一场的演出。

我们在村里的旅游接待处安顿下来,扒拉两口不敢恭维的蛋炒饭,赶紧跑去看名声在外的小黄大歌。

提到小黄大歌,甚至比从江的名头都要大。都说小黄的娃子出生就能唱,从小唱到老,唱起来各自不用商量,各司其职,一准就是多声部大合唱。一部小黄大歌从黔东南一路唱到省城,唱到伟大首都北京,直唱到了巴黎,让洋人赞叹不已,自有他的道理。

姑娘小伙们张口一唱,亲耳听听,果然名不虚传,虽然每首歌子从曲调上听区别不大,歌词大意也完全不懂,但是不同声部默契配合的唱法,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少了许多民歌通常的单调,多了许多变化和层次感。

能歌善舞,似乎是所有少数民族的特长,大概在相对恶劣闭塞,却与自然更为贴近的的生存环境中,歌舞是比文字更加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可惜我们已经隐没了这种开口歌唱的天性,据说诗经本就是先民的歌谣,原本是唱出来的,而现今又有几人能保有当年那份行吟的自在自得?

直到入夜,小黄的歌声还在鼓楼前回荡着。当歌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快乐大概就会变得无处不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东南记】走在苗乡侗寨

2005年10月5日
  
岜沙苗寨

  

据说小黄的人都是晚睡晚起,为了赶上回从江的班车,我们早早出门,却没有撞见想象中的清净。街上早已人来人往,赶牛的杀猪的卖早点的洗头的,在陆陆续续从各个角落里窜出来的背包客身旁,开始又一天的平凡日子。

猎奇的客人,此时大都心满意足,急赶往下一个目标。我们也莫不如此。蜻蜓点水,又能深入了解多少呢,更何况理解。

回从江,换摩托,一会就到了不远处的岜沙。

有文称岜沙人虽被归于苗人,但他们自己并不认可,坚持认为自己是独立的民族,很早很早以前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辗转迁徙至此,要不然,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持枪习俗和生态观念呢。

摩托骑手就是一个岜沙小伙子,他也没能给我明确的回答。也许,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而唯一的。

公路直达岜沙村口的停车场,一旁似乎还有水泥砖瓦的房子。购票之后,和大队游客缓步进村,就好像走进一处民俗景点。

好在,村子里面还保留着它本来的面貌,能看出来变化的是,一些靠近步道的木房子已经被改成了民俗展厅,房子原来的主人不知道如今安居何处。

小道两侧有高高的木架,外形与和香格里拉青稞架很相象,后来查到,这种名叫禾晾的武器,也无非作晾晒粮食之用。不知为何,旅行团的导游赋予它们更为缥缈的功用:寄托岜沙人的灵魂。真如此,如果是我,大概不会选择把它们立在路边,让来往的路人打扰祖先的安宁。

村子里明显有着比别处多得多的植被覆盖,草木繁茂,树木成荫,连表演的场地也不象之前的苗寨侗寨那样,规规整整,而是取自一片林中空地,稍作修整即可,岜沙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关系可见一斑。

持枪男人是岜沙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看点,眼前也成了招牌菜一样的迎客招式。

一名帅小伙持枪扶在树旁,带着淡淡的笑容,无论表情或者姿势,都透出职业模特的味道。尽管赤脚,尽管束发,但点在手中的那支烟,却悄悄讲述着固守传统的不易。

迎客仪式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岜沙的男人女人吹着芦笙,甩着彩带,在倾斜的山坡上缓步后退,待大批游客被让到最高处的时候,几名岜沙男子一阵举枪排射宣告了仪式的结束,表演的开始。

表演同样颇具特色,列队的敬祖、夸张的起舞、去发的成人礼,尽管在那些无精打采的神情后面,不难看出连日来重复的表演已让这些仪式变得不再庄重,让他们失去了本应饱满的精神,但岜沙野性的一面依然无法被掩盖。岜沙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女人,举手投足间,都显出和周围游客的迥然不同,如同驯服的野马在为一群绵羊心不在焉的示范着如何奔跑如何跳跃,刚一抬腿,绵羊们就为野马身上的狂放不羁,惊诧不已。

但草原,如今已不再是野马的天下,一队队的绵羊成了它的主人。在风暴袭来的时候,他们会谙然失声,不知所措,挤成一团,但只要熬到太阳升起,它们就会迅速占领整个草原。

野马如今安静的伏卧在圈中,不能奔驰千里,起码还可以休养生息。

表演结束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不愿意和太多的人挤在一起。此行黔东南也是如此,没想到还是被游人的洪流夹杂着,从这个村子流向那个寨子。眼花缭乱,歌舞升平之后,少了那么一种微香的味道、那么一丝触摸的感觉、那么一点淡淡的回味。

游走,应该是默默的,安静的,从容的。
墨瓜兄弟,你那边怎样。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29 04:22 , Processed in 0.12740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