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62|回复: 19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原文】
3#8226;20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小思】
刘台拱在《论语骈枝》中认为:原来《关雎》是指《关雎》这组诗的音乐,而不是指文字内容。而音乐是三篇为一组,即《关雎》《葛覃》《卷耳》这三篇的音乐成为一组,就称为《关雎》。《关雎》诗篇写君子求得淑女而结婚,《葛覃》写妇人准备回家探望父母,所以乐调是乐而不淫;《卷耳》是写妇人怀念在外远行的丈夫,诗里有“维以不永伤”的话,所以乐调是哀而不伤。
按这个理解,则孔子是针对诗经的音乐做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概括。可备一说。

其实就《关雎》本篇内容,也自然有哀和乐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求之不得,以至于失眠,可正是所有恋爱过的人的深切感受。佛教还说人生八苦,之一为“求不得”,以我来看,多半是指求人爱而不得也。
终于追求成功了,于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暗示我们,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对。他们是夫唱妇随,是知音,是美满和谐的。这是一种人生至美的幸福吧,此乐何极。

接下来一个困难的问题是:这个乐也有了,哀也有了。可“不淫”、“不伤”又体现在何处呢?以我自己来感觉,世界上就这个事情是最可伤心,也最可开心的了。所谓诗歌,是情发乎中,歌之舞之,舞之蹈之,情不自禁也。以前曾看过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面他说:“如果你不写出诗就会死的话,你再去写出诗句来!” 当时真有振聋发聩之感,一直以为至理。

那么孔子此语又该何解?我推测,孔子正是看到情爱之于人,爱之深欲死,痛之极也欲死。于是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正是用来劝慰人之语,而非解说《关雎》之意。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说“情深不寿”的么?孔子还说过“少之戒在于色”云云。想来此语也是夫子用来谆谆教诲时的话语吧。此时之夫子,乃老夫子哉。
《礼记#8226;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用于教,固宜其解以温柔敦厚也。夫子解诗,正是师者解诗,非诗者解诗。
如此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庶几可解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  《诗・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可解可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转贴一个高手的大作:杨之水的《诗经别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一章)

参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⑦,辗转反侧。(二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⑧。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⑨。(三章)


①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②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九歌#8226;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③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按好逑,犹言嘉耦。
④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n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⑤流,毛传:“求也。”用《尔雅#8226;释言》文。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⑥思,语助词。服,毛传:“思之也。”《庄子#8226;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⑦朱熹曰:“悠,长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⑧d,毛传:“择也。”
⑨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8226;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见。《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时之感,则同样的兴,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但也不妨以我们所能感知者来看。罗大经说:“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我们何妨以此心来看《诗》之兴。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8226;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8226;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8226;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8226;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8226;泉水》)。《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总之,兴之特殊,即在于它于诗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则往往其意微渺,但我们若解得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万物的死生消长,都看作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那么兴的意义便很明白。它虽然质朴,但其中又何尝不有体认生命的深刻。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亲爱之意也。”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风#8226;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若将《郑风#8226;女曰鸡鸣》《陈风#8226;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呵呵,得到肯定了。
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呵呵,孔老二的文艺批评还是不错的。至于其他的礼啊啥的,实在是受不了的。天性不合天性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扬之水也是俺喜欢的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论语・八佾二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终于终于!!!抓不为学究点尾巴不容易啊。。。。。。

这个不淫,不伤,好像不是这么理解的。

淫,本义浸渍,后来引申为过度,放纵。不淫,应当是说不过分,不过度。

伤,创也。这里指的应该是对身心的损伤。不伤,是说不到损伤自身的程度。

所以这一章的意思是说:“关雎,快乐而不放纵,忧伤而不至损伤”。

我觉得这样想象出来的孔子比较形象。不为解释的轻了。

首先,孔子会花那么多心血整理诗经,而关雎又诗诗经第一篇,定然是非常喜爱推崇。诗经不光是雅颂,国风里面那么多酸曲,孔子照收不误,充分说明夫子是个非常鲜活,可爱的人。重视感情体验,所以才有“乐”有“哀”。

但是,夫子的境界又不同。乐可以,哀也可以,快乐痛苦都是心灵的鲜活体验,连这都放弃人生就无趣了。但是凡事有度有节制。无论沉迷欢乐,还是深陷哀伤,都对心性有损害。有情,但是不能无度。人要有何等修为,才能做到这个自然而有度。

就拿爱说事。两情相悦,乐晕了,缠绵无度,那是下乘。或者越求不到,越死磕,自己钻牛角尖,那只能说明心地狭窄,不光是伤神伤身的问题。一个人把自己的精神境界放在哪里呢?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起来容易,实际是非常难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夫子把关雎这一章放在整个诗300的卷首。我们可以臆想一下,孔子当初听到这一首的时候,可能不是一般的喜爱。那叫“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啊!

所以,我觉得这一章可以看到3层东西:
1、人贵天性有情,懂得乐哀
2、人的心性有更高的境界,难得自然有度
3、中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4:37 , Processed in 0.0515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