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月亮

lalala~~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

lalala~~

-


哈,今天看了新闻乐极了。。似乎什么地方组织的活动,纪念七夕的,一座桥么,女同学一端男同学另一端,互相大声呼叫“某某我想你某某我爱你”之类的,然后2队人马从2端跑去桥心相会,真BT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

lalala~~

-

转2篇我喜欢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

lalala~~

-

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

TT0459   

今天是七夕。这个日子,本来早就不被人记忆了,这两年却重新活泛起来。不管托什么的福,我很高兴。因为,到底是传统中比较有意义的日子。

这本来是银河两岸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会面的日子。以前,有在葡萄藤下听他们说悄悄话的习俗。这一天,因为喜鹊都要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可以在桥上相会,所以,据说这一天喜鹊头上的毛都是脱落了的;被牛郎织女走来走去磨掉了。这还是个女孩子的节日。到了夜里,女孩子们有个乞巧的仪式,供一些果品,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女红技艺高明。她们要捉一只蜘蛛放在一个盒子里,第二天早上开看。如果蜘蛛结的网又密又圆,那么,这个女孩子以后的女红一定好;蜘蛛结的网不好,就只好来年再乞巧;也有干脆不结网的蜘蛛,那么这个女孩子会被姐妹们笑上一年。

今天我想讲的,不是牛郎织女这对被拆散了的恋人,而是另外一对: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喜欢那首同名的小提琴曲,也喜欢同名的越剧。事实上,中午我刚看了一遍。

想来梁祝二人还是太年轻的缘故,爱情一受到阻挠,就只有死路一条。我想到了一些别的情形,忍不住乐了。

同窗三年,梁山伯看样子毫不知道祝英台女扮男装,就一直当她是兄弟,不过兄弟之间感情很深,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到后来,祝英台假托家有小九妹,给山伯提亲,山伯只问了一句:“九妹与你可相像?”得到肯定回答后,就“多谢贤弟来玉成”了。所以,其实山伯对九妹,并没有多的关心――也就是说,不会为九妹殉情,不到那么深的分儿。他在意的,只有英台一个人而已。如果英台真是个男的,家里也真有个小九妹可以嫁给山伯,那么,九妹也不过是英台的影子罢了。英台走后,山伯唱道:“自从英台别我归,书房寂寞梁山伯。唉!贤弟啊!我哪日不想去访你,怎奈是学问未成不能来。”

后来么,山伯知道英台是个女子,一喜非同小可,立刻放下学问,跑到祝家。可是,太守公子马文才跑得更快,已经和祝家定了亲。山伯受了这个刺激,紧着想了些不管用的办法,被英台一一点破,万般无奈,心灰意冷,回到家中不久就病故了。英台来吊孝,其中有一句“实指望笙箫管笛来迎娶,谁知晓未到银河就断鹊桥”,这句很妙……看到这里,不由想起侯宝林先生和郭启儒先生的一段相声,侯先生要学越剧里的戚派唱祝英台,要求郭先生扮梁山伯配合;郭先生兴致勃勃地问唱哪段,侯先生回答:“吊孝。”满座哄然。侯先生唱的,就是这两句。思及大师,不禁感慨。

回来说梁祝。其实,要克服他们遇到的困难,真的没有办法么?最简单的一招,直接告诉两家大人,“已经做下事情了”,以后,就算无赖,祝爹爹也要想办法退亲了。再不然,如果英台舍得下山伯,依旧男装出来,告诉山伯,九妹已经许人了。反正山伯本来对九妹也没有深厚感情,自然就散了。过一阵子,如果山伯还来访英台,就叫家人告诉他英台出门了,或者干脆,病亡了。有殉恋人的,但是,没有殉兄弟的,山伯自然就回去了。

想要解决,只要豁得出去,总能解决吧;实在不行,再死不迟。梁山伯果然是个仁弱书生。而祝爹爹一定要讲究门当户对,把女儿嫁给马家,实际上,无可厚非。作父母的,都希望子女幸福,少受波折。不论从哪方面看,山伯都不比马公子文才好。第一条,性格软弱,怎么敢把姑娘终身托付?只不过,恋爱中的女孩儿,往往看不到父母的苦心,不信任父母的经验。所以,世上才有许多的怨妇。英台如果真的嫁给山伯,如果娘家完全不管,他们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那时候,贫贱夫妻百事哀。就算日后苦尽甘来,就算山伯坚贞不二,可是,难说英台不会因劳累而早逝……落几首悼亡诗么?山伯自会续娶,祝爹爹又情何以堪?

这些故事,包括牛郎织女,都是一样的,穷书生的想望,女孩子们千万留神。织女也好,七仙女也好,虽然下凡,总还是神仙,挑的都是绝对单帮儿的主――没有任何亲戚,也就是说,没有家庭纠纷推进剂。这一点,想要下凡的不听爹娘话的仙女们务必记住了,不然,后悔药没的吃。

七夕,似乎跑题了。还是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算家务帐吧。



七夕,可不会想起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父母2地工作的缘故,我对这个故事异常熟悉。。最早认识的星星也是牛郎织女了。。记得7月7常有雨,我就担心雨大了喜鹊不去搭桥。有一年,雨只湿了地皮,我很高兴,一路吹着小风心情愉快的回家。

现在长大了,哪里还有那些冥想的乐趣呢

就像真实的梁祝和天天出了主意的梁祝,前一对是梦里的人儿,后一对在现实里的。。梦里的人才可爱啊。。现实虽好,就是赢得了,又如何,前途还会有更多未知数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

lalala~~

-

再见牛郎


bulunuo


我倾向认为,中国人大都是机会主义者,忍耐和幻想是一种常态,反到临到行动了,却有些退缩;让各样的幻想压得无法移动呢。所以中国的河比别的什么地方都宽,足够阻隔相爱人的脚步。诗经通常是这样说的: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个老兄在河边叹息河太宽,不能游过去找心爱的女子;偏偏是这女子要嫁人了(之子于归),他只有感慨的份。我们能够听到这首诗,而不是听闻一个淹死在河里的痴情人的故事,多少让人感慨中国诗歌的伟大作用――抒发了情怀以后,他可以忍耐,可以幻想,然后另找个人算了。在中国这叫成熟,就是说,不是按照梦想,而是按照现实过日子。

如果是在国外,就可以听到另一个版本;一个男孩子每天夜里游过河去会情人,情人会给他留一盏灯;偏偏有一个暴雨夜,情人淹死在河里,只剩下他的爱人每天夜里都亮着灯……

我曾经在家乡的夜里看到过所谓的牵牛星,有一颗大星,前后等距离的两颗小星,据说就是他们一双儿女。他就象在站台等火车一般的等着,幻想着,忍耐着。等一年一度的相逢。我曾经有一大段时间也是处于这种状态,现在却处于另一种状态。说实在的,很难说那种更幸福。我想中国人是怕改变的,特别是习惯了等待的幸福和幻想的幸福之后,这至少有些诗意。

我不知道牛郎织女是幸福还是不幸福,至少他们还一如既往的见面,分别,一千年,再一千年……他们用的是永恒的时间,连银河也显得那么浅……

中国并不是没有行动主义者,孟江女到长城去找她丈夫,结果找到了死讯,于是她也哭死掉了。如果某一年的某一天,牛郎和织女决定不再分开了,再过一千年,他们会不会变老呢?

据说女孩子在七夕夜可以偷听到他们的聊天,这原本是个不老的传说。偏爱情的火焰如燃烧蜡烛一般,李商隐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贺说: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看到最后一首诗,我终于写不出什么了。外面的月色很好,喜鹊很少,不要打扰情人的梦吧。


这是柔情主义的天文学家啊,真的很少见到。我忽然想起了一些等待还有可能已经消散掉的愿望,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lalala~~

厄,之子于归似乎不是这个解释.
有人说是这个人想着他要去迎娶这个女子的情景.不过不管怎样,都是不可求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lalala~~

我的生活

每天都是工作

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

lalala~~

厄,之子于归似乎不是这个解释.
有人说是这个人想着他要去迎娶这个女子的情景.不过不管怎样,都是不可求思.


啊,我没听说过这个说法啊,,

有这么一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lalala~~

这种解释法也第一次听到:

《lt;汉广gt;古义的重彰――读《孔子诗论》札记之三》:

《战国楚竹书・孔子论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的发现,使我们对一些诗篇获得了全新的理解。《孔子诗论》第10、第11、第13简记载孔子论《汉广》内容,计有“汉广之智”(10),“汉广之智,不求不可得也”(11),“……[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恒乎”(13)数语。这些论述意思很明白,孔子称道《周南・汉广》一诗中的“智”:“不求不可得”。这与通常人们对此诗的解释恰好是相反的,而误解之起,正从汉代的古文家《毛诗序》始。或许有人问:竹简上孔子说的一定就对吗?回答是:毫无疑问,竹简上孔子对《汉广》解说符合诗篇本义。何以见得呢?先看诗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潜水而游)思。江之永矣,不可方(用小筏子渡水)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如上所说,照《孔子诗论》解释,篇中反复咏叹“不可求思”的“不可”,其义应读为“不要”,而非“不能”;表达的是禁止意,不是困难意。多少年来人们将诗篇理解为表达着望洋兴叹、求而不得的爱情篇章,恰好是将“不可”读成“不能”了,于是意味全变。这误解从《毛诗序》起。《毛诗・汉广》篇《小序》说:“《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错礼,求而不得也。”既然“南国”人都已接受周文王的德化,个个守礼,于是就“求而不得”了。毛诗家这样讲是有问题的,“南国”接受了文王“德化”,他们的适龄女子就不结婚出嫁了?不然为什幺“求而不得”呢?受了“文王之道”就令人“求而不得”,莫非“南国”姑娘们为守礼法都得老在家里不成?这实在说不通,所以近代以来人们摒弃《毛序》。然而近代以来人们说《汉广》,就脱了《毛序》窠臼了吗?没有。《毛诗序》从礼法说“求而不得”,现代说《汉广》,只是把“礼法”那层意思去掉,再把“求不可得”的意思改造一下,诗就成了一位热恋南国女子的人儿,望着汤汤汉水徒发浩叹的爱情篇了。

那么,竹简中孔子“不攻不可得”、“知不可得”的意思,又从何说起的呢?理由有两点。第一,诗篇中“游女”一词,不是个好词,“游女”即“游冶之女”是来历不明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国语・周语上》记密康公的故事,颇有助于理解“游女”一语的含义。“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于王。……’康公不从,一年,王灭密。”密康公从周恭王作泾上之游,不合礼法地接受了三女的私奔,结果招致灭国之灾。这样解释密国灭掉的原因,颇有几分神秘色彩。而奔女出自泾上,与《汉广》的“游女”出汉上,虽地点不同,但都是河干水泮之事,很有几分类似。两者的相通处,很可能指向同一上古风俗。我们知道,商人的远祖契,也是他的母亲在水边吞卵生出的。《诗・郑风》中“溱洧”之俗,及战国时代的“濮上”之音等,都是与水泮有关的。如放宽一点看,周人的始祖弃也是其母在“野外作业”中怀上的。近年出土过不少刻在汉砖上的“野合图”,或许就是上边那远古遗俗的写照。就文献记载看,周代婚姻特重礼法,且特别重视妇德的培养。各种文献记载显示,孔子言《诗》,特重《关雎》,而《孔子诗论》道出了个中的原因:“《关雎》以色喻于礼”、“以琴瑟之悦拟于好色之愿”。灵活地理解孔子言《诗》之所重,那一定是针对着当时不为不普遍的婚配“不以色喻于礼”的现实而来的。《诗・国风》中不就有许多“好色而淫”的篇章幺?《左传》这方面的记载也着实不少。《国语・郑语》尝言“谢、郏之间……未及周德”,是被考古发现所证明了的(参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周礼的普及并不是铁板一块,有许多“未及”之处,从西周到春秋恐怕都是如此。考诸载籍,周人大规模经营南方,是在昭、穆之世,武力征服自然一时很难谈得上普及“周德”,而泾上居然还有“奔女”,那简直就是“周德”的“灯下黑”了。唯其有周礼的“化外”之民,在作为周家“乡乐”的《周南》诗篇中,有警示人们不要非分追求汉上游女的篇章,才是毫不奇怪的。

以上是支持《诗论》“不求不可得”的第一点,游女不合周德,所以不可求。第二点来自诗篇内的支持是第二、三章重复出现的“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四句。“错薪”、“刈楚”和“秣马”诸意象,在《诗经》中都是喻示婚配之事的习惯语。关于“薪”、“楚”,《唐风・绸缪》篇,歌咏新婚有“绸缪束薪”、“束楚”语,《小雅・车r》有“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兮”,《白华》有“樵彼桑薪,n烘于”,《齐风・南山》有“希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至于“秣马”《小雅・鸳鸯》有“乘马在厩,摧之秣之”、“秣之摧之”,《豳风・东山》有“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伐薪”、“刈楚”以喻婚配,据研究,与远古以来的婚姻习俗有关。魏源《诗古微》曰:“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起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此俗至今犹存。如《浙江民俗大观》记载开化齐溪一带的“偷亲”风俗,“讨亲队由几个大火把照明引路,赶在天亮前,回男方家”。“秣马”同样与婚嫁有关。《诗・召南・鹊巢》言“百两御之”、“将之”,当然是指车马,而今文家注解《何彼矣》一篇,谓古有所谓“留车反马”之礼。周礼多因袭旧俗,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11《绸缪》篇谓:“此诗‘束薪’、‘束刍’、‘束楚’,《传》(即《毛传》)谓男女待礼而成,是也。”“待礼而成”同样是理解《汉广》中言“错薪”、“刈楚”及“秣马”的关键。它们都喻示着礼法。如此再看《汉广》的第二、第三章,就豁然明白了。“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错薪”、“刈楚”是说,要娶妻就取好的;“秣马”则是在说,要结婚就得守礼法。“刈楚”、“秣马”的前四句,不过是在说,婚配当守礼当讲究规矩。接下来的后四句则是补足文意:无端地追求那些南国“游女”,就像裸衣渡汉、小筏涉江一样,将招致灭顶之灾。《孔子诗论》赞此诗“智(知)恒”、“不求不可得”,原来其着眼点就在诗篇的“错薪”、“秣马”之喻,表示着婚配“待礼而成”的教诲。“爱情”之说,南国“被文王教化”之说,与诗篇的本义可谓南辕北辙。

诗篇的本义,被《毛诗序》遮蔽了两千多年,因有《孔子诗论》的问世而重彰于世,真是一件大大的幸事!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电话:622065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lalala~~

这个是我所以那么说的原因 我好像是在扬之水的诗经别裁里看到的.

《汉广》为《诗经・周南》之第九章。《周南・汉广》一诗,一向被看作失恋者之歌:“之子于归”是由希冀而生出的想象,用今天的歇后语来说就是“做梦娶媳妇”。贺贻孙曰:“楚,薪中之翘翘者,郑笺云‘翘翘者刈之,以喻众女高洁,吾欲取其尤高洁者也’,此解得之。盖汉女惟不可求,此乃我所欲求也,故即以‘之子于归’接之,此时求且不可,安得便言于归,凭空结想,妙甚妙甚。至于愿秣其马,则其悦慕至矣,却不更添一语,但再以汉广、江永反复咏叹,以见其求之之诚且难而已。盖‘汉广’四句乃深情流连之语,非绝望之语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7-4-4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lalala~~

晕死,贴这个还招了骂呀.真是堵得慌,不过也是,谁让我随便偷窥呢.

事实上,上面的三个游客都是我,不是用于证明我的观点,不过是觉着好玩,想收集下大家对这首诗的解释.其中,李军的那篇还是我并不赞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5 15:37 , Processed in 0.16614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