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不死
世界本是黑暗的
每个人在这漆黑的荒原上
点自己的火
当初的火焰很少
只需要捡起四周的草和枯枝
点上,已很亮了
后来 野火烧满了荒原
草叶将尽
此时在火丛中 明亮的
是燃烧着自己的衣着
甚至身躯
by tears
西边出太阳:光种这一亩田,怎么改善生活啊?
多收了三五斗:古人说,有土斯有财啊,我只需要好好种田,再加上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会好的哦。
西边出太阳:那如果不好怎么办?
多收了三五斗:我在开心网还有几块地哦,那里收入高,时不时还可以挖到坛金子。
...
西方出太阳终于揭开了真相女神的面纱,你们都是神~!!!天空中,一个威严的声音在回荡。
(1)人文版结局
当走进LOH的时候,每个人的世界,我相信都有着向善的愿望,有着自己的天赋和独特性。只是,能力就仅仅那么多吗?或者,也有着各样的观念上的禁锢呢?“支持教育”的同时,如果不同时实现对自己的教育,那么对quot;教育quot;的支持,也可能仅仅就是个形式。
理工的,应该从一些概念中,例如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明白“先验”和“连贯性”是不可能的。
文科的,彼得.德鲁克也不仅仅着眼于技术,他更关注的是“必须以高度的敏感觉察和分析时代变迁向社会提出的新的要求”。
人活着,就是去探寻现象的指代,不断修正用以达到目的的模型---模型可以简化,但不代表简单。
不必揣度,神的国度,不如凡人的国度,毕竟孔子到了四十也才不惑。顾城的名作,在这里可能这么改比较合适:上天给了我黑白分明的眼睛,我用它寻找真实。
那么,当行走于乡村之中的时候,是否可尝试将“亦促使人们加深对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直观了解,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传播人文关怀精神和对生命自身价值的认知,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中的“人们”置换为“自己”呢?先对自己,进行种思维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当自己比他人先走一步,是不是,更应该呵护他人的那颗心呢?当他们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个“桃源胜地”的时候;当他们是带着一种“真谛”进来诠释什么是爱,还没有理解爱是需要体悟的时候;这里会让他们失望吗?
当强调“行胜于言”和“三个原则”,是不是,会淡忘了“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的次序问题,没有了远期目标的“行”,用什么来度量效率呢?
即使,LOH仅仅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点,但也应该可以体悟到那句话的意义:“假如我们有任何赢的希望,那一定来自我们对于自身及他人灵魂绝对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任”。
而只有渐进的思维才产生独特性。
而隔绝的后果就是对立,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柏拉图)---不论这战争,是铁和血,还是茶杯里的风暴。
敢于面对自己认知上的缺陷,并修正,也是种自信和骄傲。动情的演绎,不用留在别人的生命里,留在自己的生命里面,感动自己就好。
(2)消费主义产品版结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百度词条)
LOH,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个产品。可以在三个原则之下维护自己的心,保证某种程度的稳健,保证产品运行良好;但应该不是由三个原则衍生出发展的延缓,和隔绝。迭代式的逐步深化实验是必须的,否则产品的衰退是必然的。
“大众,对许多东西具有良好的感知力,尽管他们的观察角度通常与技术专家相异,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如此),有效的风险处理都需要很多普通人的合作。”
“对于专家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提出了一个更难于处理的挑战:要认识到并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要尝试着培养公众而不是仅靠宣传,要意识到公众焦虑的合理性,并采用一些可以让这些焦虑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得以表达,但又不会进一步激化的措施。”【1】
【1】《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
(3)《折子戏》版结局
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
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
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
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
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如果人间失去脂粉的艳丽,
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
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
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去惋惜.
你脱下凤冠霞衣,我将油彩擦去,
大红的幔布闭上了这出折子戏
(《折子戏》黄阅)
番外篇:一个“运气”很好的校长
这次在融水,就曾遇到一个“运气”很好的校长。
调查开始前,他大概介绍了该乡的基本情况。话里说及,他来到这个学校前,因为当地地下水被污染了,这个学校的孩子喝生水,所以常常经常拉肚子;他来到后,就想办法让学生都饮用上了纯洁水---以前的校长感叹的说:你“运气”真好啊。
随着渐渐熟悉,他和我说了他的一些经历,及过程中的一些印象,我才知道了,他为啥“运气”那么好了。
他开着小车,带我们去调查那些报送名单上的孩子。前两次遇到岔路时候,带路的老师总告诉他往最烂的道路行进,第三次时他毫不犹豫地转动方向盘:不用说了,肯定是最烂的路。
当他毕业时候,没有工作,他借了很大笔钱承包了几个山头种树。当他成为老师后,他转让山头,于是拥有了自己的小车。(之前我以为是配的,所以敢在破烂的路上奔驰~)。
他选择了英语作为他的教学科目,现在还带着几个班。于是,从技术上,如果作为乡镇薄弱科目的英语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的能力就更容易凸显。
他在村子里行走的时候,遇到本校的学生,但是不知道他是校长时候,他会不断的自语着,我都开过几次全校大会了,为啥他们还不认识我呢?...看来我说话没意思,我要反省一下...
他还带着一个老师,那个老师带着照相机,在调查中不断给我们拍照,据说是留作资料...
(当然程序也有出BUG的时候,当他遇到一个向他问好的男学生的时候,高兴的说:“很好,很好,很有礼貌,要好好学习啊,我会给你烟抽的,不是不是...”)
(正传、前传及后传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