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gengjiye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星星你的头像竟然也用了阿狸哟~
虽然暗自高兴有人也喜欢阿狸也,但是我还是我决定我要换成哆啦A梦,嘿嘿……
不然看见一片卖萌的阿狸大家肯定会混掉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星星你的头像竟然也用了阿狸哟~
虽然暗自高兴有人也喜欢阿狸也,但是我还是我决定我要换成哆啦A梦,嘿嘿……
不然看见一片卖萌的阿狸大家肯定会混掉哒……


我是喜欢小闹才想起用阿狸的头像的(别误会,没其他意思 )没想到你还换头像了,要不然哪天我再换成哆啦a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quote=quot;钟小闹quot;:3kc7tckf]星星你的头像竟然也用了阿狸哟~
虽然暗自高兴有人也喜欢阿狸也,但是我还是我决定我要换成哆啦A梦,嘿嘿……
不然看见一片卖萌的阿狸大家肯定会混掉哒……


我是喜欢小闹才想起用阿狸的头像的(别误会,没其他意思 )没想到你还换头像了,要不然哪天我再换成哆啦a梦的?? [/quote:3kc7tckf]

啊哦,真的么?早知道我就不换了嘛……
主要是看见一片跳动的卖萌的阿狸觉得好傻哦,于是就换成了呆萌一点的蓝胖子……
嘿嘿,我不介意星星也换哆啦A梦啦,话说我的微博头像貌似也被我换成这个了,厚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quote=quot;gengjiyequot;:171yul18][quote=quot;钟小闹quot;:171yul18]星星你的头像竟然也用了阿狸哟~
虽然暗自高兴有人也喜欢阿狸也,但是我还是我决定我要换成哆啦A梦,嘿嘿……
不然看见一片卖萌的阿狸大家肯定会混掉哒……


我是喜欢小闹才想起用阿狸的头像的(别误会,没其他意思 )没想到你还换头像了,要不然哪天我再换成哆啦a梦的?? [/quote:171yul18]

啊哦,真的么?早知道我就不换了嘛……
主要是看见一片跳动的卖萌的阿狸觉得好傻哦,于是就换成了呆萌一点的蓝胖子……
嘿嘿,我不介意星星也换哆啦A梦啦,话说我的微博头像貌似也被我换成这个了,厚厚……[/quote:171yul18]


其实机器猫也蛮可爱的,我也很喜欢,曾经梦想有一天我随手要什么就有什么,只是想想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转自卢安克所写)贫困山区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被离开、被抛弃所造成的感受。在他们入学之前,基本上都没有大人在他们的身边,只有大自然作为他们生活的根据。在家里,他们缺少任何有规律的习惯,不需要的东西都随处乱扔。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有大人在他们的身边,给他们带来生活有规律的习惯,给他们带来具有精神意义的文化,在他们长大之前再也不离开他们。小年龄的小孩本来是最愿意接受权威的,但因为在他们的家里缺少一个权威,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最野,最难接受有规律和有权威的生活。
跟学生做两天的活动很容易,因为两天之内,学生非常地好奇又怕。但每当短期访问的我们又走的时候,给他们留下的却是一种被忘记的感受,一种“我们不能参与志愿者来的那个世界”的感受。学生已经把他们的心交给了我们,而我们把他们的心带走,却把他们的身体留下。所以,离开的我们会让学生失去安全感和对“世界上还有人属于我们”的信任感。最后还有谁属于他们呢?因为学生害怕,短期来的访问者往往会骗学生说,他们过一个月才走,或者下一个月就回来,但当学生发现他们根本做不到的时候,学生就更失去信任和安全感。
留守儿童在心里深处最需要的,是一个陪伴和了解他们成长变化的人,一个因为有了对每一个孩子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就能信任他的人。只有这样的人给予的教训,留守儿童的心才会接受。一个随时都有可能离开学生的老师会破坏学生的所靠,就像一个叫学生回家,过后又批评他们“为什么走了”的老师一样。说夸张一点:如果一个老师的心情、他属不属于学生的心态一下子就变,如果学生都不知道过一下子又会是怎么样子的,学生就更找不到安全感,更没有了健康身体所需要的依靠。只带几个月的老师也差不多。
平时,作为志愿者的特点也就是“短期做事”,作为志愿者的人一开始就已经想得到:这只是一段最后都要有结束的状态,不会是长久的。“志愿者”
这种职业的帮助和伤害是一样多的,因为这种身份的短期性,志愿者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地方联系在一起。农村最需要的,其实是城市人长期的时间,是城市人的命,不是知识或方法。也可以说,我们最能帮助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学生,允许学生的事情影响到我们的命运,因为起到作用的是我们作为的人。这样来做,多次被离开的学生才会接受我们并发生真正(永久)的改变。 只不过,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只有与当地有了缘分的人才可能留下来,没有缘分的反而会被别的地方而吸引出去,会在村里不安心。如果我们有与村里人的缘分,村里人就在吸引我们,而不在村里的时候,我们却会不安心。这种吸引是命运制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转自卢安克所写)来自城市的每一个人和志愿者都会带着很多如何改变当地情况的想法,带着很多自己想在贫困农村做什么事情的想法。但到了之后就会发现:我们什么都做不了。那是为什么呢?城市人很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计划,喜欢策划。城市人经常是在想象或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活
着的。但在农村,如果思考得太多,人就会很难受,因为在农村,人的身体需要劳动,需要行动,而在行动的同时去思考是很难受的。难受是因为有意识的思考与无意识的行动是两种对比的状态。反正,让农村小孩通过智力和思考去学习是很痛苦的,反而让他们通过行动来完成任务是很愉快的,除非我们让思考来引导行动。 在农村,我们用不上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想法反而让人变得无力,把事情复杂化。所以,除了最幼稚的人之外,来自城市的人带到农村的这些想法就都会消失。
到了之后他们往往会说:“我发现,这个地方并不需要有想法的人,而是需要能留下的人。但我做不到,所以我在这里是一个无用的人”。 农村需要的却不是什么策划,而是能留下的人。农村需要的是我们人本身;我们的想法做不了在农村做事情的动机。
那么,什么才能作为我们行为的动机呢?如果我们的动机反而是喜欢,是喜欢陪伴学生在他们的路上,共同承受、共同克服、共同感受,学生就会得到很多。他们从我们的行为,从我们的情感,然后才从我们的认识获得东西。如果直接给他们一些想法,这不仅不符合他们的实际,也无法被他们接受。
到农村支教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大事情,仅仅去过自己愿意的一种生活就已经能起到作用。有时最好可以起到作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我们接受当地的生活条件和当地做事情的条件,来实践一种与当地人不同的生活,让当地人看到如何能自己来改变自己。最有价值的也就是我们自己去生活的心态。别的方式只会让他们想:那是城市人有条件才能带来的生活。 留守教育也如此。留守儿童寻找的是一个给他们带来追求的权威。他们并不需要一个完美但虚拟的远程老师,也不需要自己永远追求不上的录音教材,而是需要一个在他们身边活着的、有自己追求和缺点的真人。我们能否作为这个权威,需要通过他们对我们的很多考验来证明,通过生活来证明。这在挑战我们的承受能力,不是挑战我们做策划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转自卢安克所写)去农村支教的我们是为了什么呢?每一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有的人想改变农村,有的看到可爱或可怜的小孩就同情,有的想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的寻找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有的想加什么分,有的喜欢跟学生做事情,而有的仅仅是喜欢在农村的生活。
到了农村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由于我们不熟悉这个地方,由于这个地方没有给外来人准备的设置,我们就不懂得如何在当地的条件下找可吃的东西找木柴弄些吃的。反而,农村的小学生都会自己来解决吃饭等问题,我们不必担心他们的生存。所以往往是当地的学生可怜我们并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并不是我们帮助他们的。只有通过很漫长的过程,这种谁帮谁的关系才会倒过来。所以,我们也用不上什么高尚的理想或精神,去农村根本不需要这些。短期来说还是我们自己得到的更多。
偏远山区的小学生有80%至90%是留守儿童。他们最少是几个月,最多是4、5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其中有很多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电话号码,所以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多数的还有爷爷奶奶在身边,但爷爷奶奶也已经失去了管好孙女的能力。孙女就是不听,在上学年龄前不断地泡在山里,自己找东西吃。作为他们支教老师的我们需要代替他们的家长,需要给他们一个稳定、有一定规律的家,否则他们新一代人会成长得比旧时代的人还要野。这并不是我们顺便就能做的事。
如果我们在暑假等时间去农村“支教”,我们给放假的学校带来的首先不是帮助,而是麻烦。学校不仅要想办法解决我们的生活,还要安排在学校承担责任的老师。我们在一个暑假之内能做的也只有:利用学校的名义跟学生去玩。如果做别的,学生也不会来。既然是去玩,那我们还是不如不在学校,也不叫“支教”,而是去学生的家,踏踏实实去玩。如果我们想支教,我们就不选择暑假等时间,而且要对得起学校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稳定的需要。
如果“寻找一个自己成长的机会”来作为我们支教的动机,这就不够了,不够专业了。自己的成长是当然的,是应该的,但如果进入学校的课堂,我们就必须有专业的水平,否则是害学生的。但这个水平不是通过建立一个模式达到的,也不是在考场上考出来,而是通过把自己百分之百能付出的都付出,通过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通过生活来考验和达到的。每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命运和使命都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能或要为大家做的事情和做事情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这本书不是想提出什么标准或要求,而是想帮助我们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和我们自己的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到了农村学校,我们可能会发现:当地的学生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而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无法满足还会变成一种无法合作。作为老师,我们当然会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得好。只不过,来自城市的我们对“什么是好”的概念基于的思维习惯与农村的不同。所以我们的判断往往不符合农村人对事情的感受。另外,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命运、机会、能力和使命也不同。所以我们就更难判断一个人走的人生路正不正确。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学生有期待、愿望或者“他们应该是怎么样子的人”这种想法,我们这种想法就会像一面隔墙一样站在我们和学生的之间。只要我们放弃来自城市不适合农村的想法,放弃我们对
“什么是好的”这种想法,我们就会发现:什么都行,学生什么都能做到。那是因为放弃之后,我们就无偏见地去观察,而通过观察,我们能找到最符合他们的角度。如果这样来做,我们并不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的行为或成果。如果依赖、如果总是去想“外面的人如何理解”,我们才没办法解放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肯定会有很多当地的做法,
以城市人的眼光来看仍然很难理解。但与当地的学生生活了几年之后回头来看就知道:很多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所以想给外面人说的事情只是因为自己思维的背景不同才误会的。在教育上没有绝对错误或正确的做法,关键的是我们的心态。只要有合适的心态,任何地做法都能变成合适的。 不管我们跟农村的小学生做一些什么,学生最需要的、最盼望的是:我们在他们的身边
做为真实的自己。他们不会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怎么样子的人,但他们需要我们作为真实的自己。这并不是一个依赖情绪不关心责任的人,而是一个珍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良心、自己的认识和自己追求的人。这样来做,学生也才能信任我们。 如果我们信任学生,学生也更容易信任我们。如果我们发现,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和配合不够,我们就能给他们一个考验我们的机会,在周末等时间跟个别的学生共同经历和克服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这样做的话,我们不仅获得他们对我们的信赖,同时也会理解他们为什么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我们的理解也在起作用。 如果学生对我们有了别的要求,比如要我们来满足他们的心情并威胁我们说:不满足的话,他们就不合作;这就说明他们在学前年龄接受了不合理的教育。多问学前的小孩,让他们自己做选择的做法是弱化他们意志力的做法。其实,学前的小孩是不追求有选择的,而是寻找依靠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看到:“有一个人,他在作为真实的自己。在陪伴着我的时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仅仅保留着真实的自己。” 虽然,社会往往不允许我们这样去做,但我们在这方面能做到多少,我们给学生带来的人生力量就有多少。“该怎么做”的想法只能去影响我们真实的教育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其实卢安克说的也对也不对,,

农村还是需要知识去改变命运的,,,
人文关怀有时候在历史的车轮下显得像灰尘,,一如西班牙战马下的印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需要一生默默的付出!

其实卢安克说的也对也不对,,

农村还是需要知识去改变命运的,,,
人文关怀有时候在历史的车轮下显得像灰尘,,一如西班牙战马下的印加人。

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所说的话必然会存在对与错,只要我们能接受其中的一点点,或者说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什么,我认为就应该为他鼓掌,你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4 19:15 , Processed in 0.5656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