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无锚之舟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呵呵,维尼忘了自己是论坛组组长,可以加精啊。

无锚加油!等着看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无锚实在是厉害 在下万分P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呵呵,无锚兄真是大手笔,写了半天还是序曲呢,这哪是调查随笔啊,纯粹是在为石阡作旅游广告宣传嘛:)无锚文笔真是没的说,堪舆文学大家的游记相媲美啦,随笔读起来犹如身历其境,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请继续来吧,大家还等着看下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我很疑惑,50个孩子,在3天的时间内是怎么做完调查的.调查者在3天的时间内是通过什么途径(团委\\学校\\家庭\\村民)来获得受助孩子的信息的?我做的一次调查,人已经到了当地(当天已经不必要有时间耗费在乘车的路途中),早晨六点半出发,晚上八点下山,也只才访问了两名应该被复查的儿童.当然,这是效率最低的时候,但这种低效率的情况并不特别少见.如果一天里还要把时间消耗在转车等车上,可能一天下来,仍然只能访问两个孩子.
很抱歉我有点搅扰了这般美好友爱的气氛.但如果可以,希望石钎的调查者能对我的疑惑加以开释.这里先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要说我们如此高效的原因:
  1、我们调查的地点比集中,就是两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庄。
  2、存在大量的一个家庭多个孩子的情况,所以说有50个孩子,实际上家庭也就30多个。
  3、最重要的别忘了我是三个人三天呀,呵呵
  4、我们有很好的向导;
  5、较好的前期准备和计划。调查前对当地的地形通过地图搞的比较熟了,并且还通过一个网友获得了一些当地的信息。制定的一个后来执行非常顺利的调查计划。
  我想了一下,主要是以上几点,不知道你去调查的是那里;怎么会如此的慢呢。是不是家庭比较分散,还是没有向导。

关于调查的行程部分还没写呢,不过既然你比较的疑问,那就先记一下流水帐吧。

其实我们路上花的时间是没算在三天中的,三天是指直接调查的时间。
第一天:从县城出发,每人1。5元,坐车到段家湾(我们调查的第一个村庄),那里有两家(我们建议资助4个孩子)。然后叫第一家的小孩带我们去了香树坪,那里在山上,普遍比较贫困。在那里我们调查了4个家庭,建议资助5个孩子。然后从山路去了他们小学,在那里见到了长安营小学的校长和主任,在主任家吃中饭(大约是2点才吃),下午在校长的带领下调查了离学校比较近的龙洞湾和泡桐凹,由于这里人口比较集中,在这里一共调查了11个家庭,建议资助9个孩子。然后返回县城住宿。
第二天:我们带上所有的东西,直接到了他们学校。然后兵分两路,校长陪幽冥和秋雨去较远的袁沟(具体人数我没统计),主任陪我去了罗应坡,共走访了6个家庭,建议资助10个孩子。完成后在校长家会合,已经是下午2点,然后做车到石固乡,夜宿石固乡林业所招待所内。
第三天:在石固九小的一个老师的带领下,包了一个小三龙摩托去泥塘,然后在当地村主任和一个当地教师的带领下分头走访了15个小孩,幽冥秋雨和村长一组,走访了下泥塘(最终建议资助5个孩子),我和两个老师一起走访了上泥塘(我共跑了10多个家庭,最后建议资助6个家庭的10个孩子)。分别在向导家吃中饭,我吃饭时已经是1点多了,下午包车直接回到石阡县城住宿。

不知道这样说满意了不,其实我们还是有几个我们有资料但不顺路的地方没有去的,比如长安营的”力子元“的一个孩子,花桥的大土的两个孩子,以及泥塘的思江崖的几个孩子。其实不去也并不光是因为我们没精力去了, 而是考虑到以后复查的进行等。
要是还是不清楚的话可以加我的QQ:185936155,跟我聊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真诚谢谢无锚及时耐心的答复.
但我还有一个问题好奇想要继续追问, 调查的离长安营小学比较近的龙洞湾和泡桐凹的11个家庭,就建议资助9个孩子,在罗应坡共走访了6个家庭便建议资助10个孩子,那么这些孩子是不是大多只是家庭经济状况有困难而不是真正处于失学和濒与失学的状态?会不会使希望之光对农村失学儿童的资助事实上成为了对农村家庭条件有困难的儿童的援助?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以我的浅见,至少有20%的家庭是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希望之光有能力支持这么大面积的困难儿童吗?又该如何从这20%的儿童里挑选出最后能够受到资助的儿童?而且,当对受助儿童的援助的接受面确定得过于宽泛后,会使那些真正失学的儿童由于精力的限制的问题而无暇顾忌.(正如您说的”长安营的”力子元“的一个孩子,花桥的大土的两个孩子,以及泥塘的思江崖的几个孩子”因为精力的原因而放弃了)
当然,无锚,我现在也只是在安静的书屋里来猜想这些问题,很可能和你接触的实际并不符合.所以,我才抛出疑虑,并希望听到你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呵呵,按义务教育的说法,让孩子失学是违法的呢,所以你非要说我们应该资助已经失学在家的,那怎么可能呢,况且现在的农村,可能也不是你脑子里想的那样,其实你说要是每家都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那谁还会失学呢。所以我们只能保证我们建议资助的孩子都是应该得到资助的,不能保证我们建议资助的孩子是我们国家最应该资助的呀。是吧。
  其实,我们总不能来一个全国大比贫吧,找到全国最贫困的家庭,然后资助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希望之光最早的一个理念就是,我们从来不说我们要帮助所有的小孩子,而是尽自己所能帮助我们可以帮助的孩子。所以只要是那个小孩值得我们去帮助,我们就应该提供帮助,至于你说的,我们帮不了所有的人,确实的, 我们从来不说我们可以帮助所有的人。
  很多人都说,那里那里还有更贫困的地区,可我们现在只有这么大的能力呀,就拿石阡来说,根据我们的了解,那里青阳乡最贫困,可我们调查的是石固和花桥两个乡,我们即使想去,也不能去那里,因为,那里是在更大的山里,这样的话我们以后的复查都没法保证,有谁能每年都去那里呢,本来去石阡就是比较困难的了。何况是石阡最难去的乡呢。还有我们一直想开辟云南和贵州的地区,可招牌启示贴了好几个月了,才有几个那里的人申请呢,我告诉你,才一个人。所以我们在贵州和云南的活动只好更加的慎重了。
  所以关于我们决定资助儿童的标准的问题,我可以告诉你,绝对不是”最“应该资助的小孩,因为那想法是好的实行起来却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朋友可能是太热心了,呵呵,似乎想一下子就解决了我们义务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其实就是是应该解决,那也绝对不是我们希望之光能解决的。我们只是尽一个小人物的良心而已。

至于我上面说到的,11个家庭9个孩子,那是因为有些他们团委提供的原始资料有问题,我们认为不应该资助的家庭。6个家庭10个孩子,是因为那里一家3-4个小孩是有存在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又看了一便你的发言,才知道自己还是理解错了一点。呵呵

  你的意思是11个家庭中的9个孩子,6个家庭的10个孩子;是比例太高是吧。呵呵,其实我们走访是根据他们县团委提供的名单去走访的,也就是说走访的都是他们已经认为是当地最贫困的家庭了。况且我们是有他们学校的校长主任带着的,他们也只带我们去他们觉得应该资助的家庭去的。
  比如,我给泥塘村主任就说过,最先带我们去这样的一些家庭去:孤儿,单亲家庭,家里有成员重病的家庭,家里孩子较多的家庭,等。
  所以一个准确有效的原始资料也是调查效率的一个关键。呵呵,我忘了说了,差点抹杀资料组JM们的工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真诚谢谢无锚及时耐心的答复.
但我还有一个问题好奇想要继续追问, 调查的离长安营小学比较近的龙洞湾和泡桐凹的11个家庭,就建议资助9个孩子,在罗应坡共走访了6个家庭便建议资助10个孩子,那么这些孩子是不是大多只是家庭经济状况有困难而不是真正处于失学和濒与失学的状态?会不会使希望之光对农村失学儿童的资助事实上成为了对农村家庭条件有困难的儿童的援助?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以我的浅见,至少有20%的家庭是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希望之光有能力支持这么大面积的困难儿童吗?又该如何从这20%的儿童里挑选出最后能够受到资助的儿童?而且,当对受助儿童的援助的接受面确定得过于宽泛后,会使那些真正失学的儿童由于精力的限制的问题而无暇顾忌.(正如您说的”长安营的”力子元“的一个孩子,花桥的大土的两个孩子,以及泥塘的思江崖的几个孩子”因为精力的原因而放弃了)
当然,无锚,我现在也只是在安静的书屋里来猜想这些问题,很可能和你接触的实际并不符合.所以,我才抛出疑虑,并希望听到你的声音.


虎口脱险同学一看就是一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你说的问题的确挺关键的――希望之光应该如何选择孩子的资料进行发布呢?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发布?
这次暑期有很多网友和义工去往希望之光已经或者还没有展开工作的地区进行复查和调查活动。那么,在带回来大批资料之后,紧接着的步骤就是你提的问题――如何选择?

我想,第一,关于发布资料的时机,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我们随时了解到某个学校有某个孩子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刚刚失学。我们及时取得和发布他的资料,由网友及时认捐帮助他完成九年制的学习。
不过,这样的了解充其量只是通过电话得到的信息,因为我们不可能总是能够安排特别及时的实地调查和复查,比如,每个月一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不现实的。

另外,关于“失学、濒临失学和上学困难”的标准问题。石纤那里的情况怎样,我不知道,就说说陕西佛坪的情况吧,都是个人的见闻和想法,与虎口脱险兄探讨。

正如您说的那样,当地存在着普遍的贫困,所以“上学困难”的概率非常非常高,大部分的家庭在交纳杂费时,都需要东拼西凑。在当地经济的整体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之前,以希望的微薄之力,的确难以帮助这么多的家庭和学童,所以,才有必要去做实地调查,以此甄别――虽然对于条件较好的人来说,这么多“困难”的学童也属于需要帮助之列。
但是,“失学”和“濒临失学”之间的界限就不太容易区分了,因为对于经济状态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家庭来说,一个小小的事件(请允许我用这么冷冰冰的字眼儿,比如,一次婚葬,一场疾病,一季天灾人祸引起的歉收,总之,一个意外。)就足以使“濒临失学”的孩子转眼之间变成“失学或辍学”的孩子。而且,如果不是毫无办法,当地学校也会采取“减免缓”的种种方法,尽量推迟学童彻底失学或辍学的时间。但是,当地学校也有他们的困难,比如,他们必须为大多数孩子提供食宿条件,很多孩子的家庭住处和学校还有较远的距离,学童多数是平时住校,每周末回家。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是等到我们在若干时间之后辗转得知这样的信息,孩子已经失学甚至外出打工之后,再去劝导他们回来读书呢?(这样的优点勿庸置疑――发布的资料全部是失学儿童的,但是,缺点也同意明显――孩子可能已经失学数月,不能或者不愿重返学校了)还是由实地调查者根据自己的见闻,作出选择,先资助那些可能会失学(濒临失学)的学童呢?(这样的优点是可能防患于未然,缺点是受到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网友实际上资助的可能不是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庭,而只是局限于调查者能够亲眼见到的范围之内,甚至可能因为其他偶然的因素,在实际调查复查范围内,还有更需要帮助的孩子,而调查/复查者不知道,没有看到。)

呵呵,发布还是不发布,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舟舟,下次如果你们再来贵州,记得一定叫上我了,
我是贵阳的,起码在和当地人的沟通和交流上能帮一点忙嘛~
前期我有些犹豫,而且最近工作一下子多起来
看到你们做了那么多工作,我真是惭愧得紧
无论人力组是否批准我加入调查队,我觉得这个都不重要了,
关键是我思考了,我付出了,我认识了,我体验了,我得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26 21:43 , Processed in 0.1238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