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无锚之舟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四、长安营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次西行实际用于调查的时间只有三天,而这三天中有两天是在石阡县花桥镇长安营村度过的,所以有必要记述一下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了。
  想起长安营,脑子里闪过的记忆特别的多。那给我们带路的小孩,那失去了父亲的小孩在要照相时赶忙换上好点的衣服的景象,那长安营小学的桃李满长安的罗校长......套用一句小学时作文常用的句子,记忆就象那一粒粒的珍珠......然如此珍贵的珍珠,我该用什么来把他们串起来呢?时间?行程?心里总隐隐觉得有一个更深入更本质的主线存在,可那会是什么呢?

  (一)美丽的风景,贫寒的生活和淳朴的乡民

  我一直不想用我的笔来描写我见的乡民的生活是如何的贫寒。因为我一直认为贫穷不是罪恶,而同时贫穷也不是用来博取别人同情的筹码。所以当网友们在怀疑他所资助的或即将资助的小孩是不是贫困得“足够”时,我几乎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因为那标准本来是应该在大家自己的心里的。
  但说到这里,似乎即使再不想说也应该有表白一下的必要了。毕竟我是有意无意的充当了一次判定**足够贫困,**贫困不够的“法官”的了。将来要是万一有“冤假错案”,那即使你并非主观故意,也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们判断是否建议资助的“法律”标准是非常非常简单的:
  是否是木板房?是木房的话是否漏风?
  家里有没有除灯泡和电筒以外的家用电器?
  灶台是不是瓷砖贴面的?上面挂了多少的腊肉?
  ......
  要列的话,还可以列出许多,但我真的没有列下去的勇气了,因为再列的话我似乎残酷无情得足够去做主审耶稣的那个巡抚了。
  “长安营村地处贵州省石钎县五峰山森林公园,紧靠铜石公路(无锚注:就是铜仁到石钎的一条省级公路),属花桥镇,该村下辖8个村民组(这次我们去了其中的段家湾、香树坪、龙洞湾、泡桐坳、罗应坡、袁沟6个村民组),住房大多数是木板防,家庭年平均收入大约2000元......”
  也许这样的说法才可以更容易让大家愉快的接受,呵呵。其实我们在长安营的生活是非常愉快的,因为那里的人非常的淳朴、友善和好客。虽然也有个别不和谐的事件发生,虽然也有很难判断事实情况的时候,但总体上我们对长安营的感觉是可以用“美丽的风景、贫寒的生活、淳朴的乡民”这三个短语来概括的。

  (二)贫穷下涌动着发展的春潮

  在那里的第二天,我在他们小学教导主任的陪同下到罗应坡调查,中午在他的一个亲戚家吃的中饭,那家人正好在做新房子,所以那天中午我就有幸跟盖房子的工人们(其实也都是家人亲戚朋友)一起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村民们很是好客,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善意。这让我有机会了解到这里的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和家庭情况。穿着上,年轻人跟外面的差别不是很大了,中老年的要穿的老旧一些。饭桌上也有啤酒了,不过是用大碗喝,喝完了还加喝用塑料壶装着的白酒。菜也是用的大碗装的,有些辣,我满喜欢吃。想来想去,感觉有点象我老家90年左右的样子(是安徽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想再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这里也有希望达到甚至超过我老家现在是水平(大量人口进入集镇,有劳力的家庭会盖起两层小楼,家里有电视电话等等,大概就是人均生产总值2000元左右吧,现在石阡的是1000元)。
  我不知道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会是怎么看这个小山村的,但因为我是经历过并且记忆着长安营正在经历的时代的。所以现在脑子里乱极了,少年时代家乡的景象与现在的长安营的景象在不断的交迭着,幻动着。不得已喝上一口清茶,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词汇是我们应该记住的。
  路。前面写过去石阡的路,但去长安营的路更让人记忆深刻,那不光是因为我们在这条路上多洒了许多的汗水,而更是因为我们从这条路上看到了这个小山村发展腾飞的希望。从段家湾顺着大公路往前面一点,有一条连接铜石公路的叉道,那旁边有一个大大的标志牌,“五峰山森林公园”,不知道这几天让我们一路喘气的山是不是就是五峰山了,但我知道顺着这条可以走机动车的砂石路,转过几个弯,翻过几个山梁就可以到达长安营的中心地带了,龙洞湾、泡桐坳就在这里,以我的印象,这里平均要比香树坪和袁沟要“发达”不少。也许就是这条路的功劳呢。
  旅游。按我搜集的一些资料,在湘黔线沿线,象凯里、镇远等,民族旅游很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而石阡,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开发。当小孩们看到幽冥和秋雨背着的大包,都在唧唧喳喳的小声说与‘爬雪山’的人的包是一样的。也许,就跟‘爬雪山’离他们很远一样,山里人只是听说过有旅游这回事,旅游这东西他们是寻思不明白的。
  烤烟。要是说旅游意识他们还有待提高的话,那另一个词,却是在他们路旁的标语上随处可见的,那就是‘烤烟’。其实,要是非要用文字来说,应该叫‘改善种植结构’。但我见过一个标语:“种水稻,种烤烟,大家算一算,哪个更划算”,呵呵,够直白,但也确实说明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家里有烤烟房的家庭就真的要相对富裕一些,也许前面的标准里可以加上一条:“家里是否有烤烟房?”
  打工。在我们访问的家庭中,有不少父母在外打工的,确实,这是农村富起来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了(我们老家的人就是依靠赴苏、浙、闽、粤等省打工而渐渐好起来的)。也许,只有脚步走出了大山,才能找到真正走出大山的路。在我离开石阡的时候,车上几乎都是外出打工的石阡人,在跟他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几乎是一直在独自的承受着本该属于他们的苦痛。有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很认真的说,他的希望就是能在广东找到一个每天有8-10元收入的工作,年底能带2-3千元回家。我问他这次是准备去做什么工作,怎么工资这么低,他的回答竟然是去“锯木厂”。我无语,我拿着每天几十元的工资,可工作就是在宿舍上网跟朋友聊聊天,偶尔去对着话筒喊几声,可我还在说按酬付劳。他的话还没说完,旁边的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说他在浙江的一家制衣厂上班,每月工资也就300多。并且说那些挣的多的,大多数是做那些事的......看着他们对山外的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也只能是独自的在为他们而辛酸了。套用一句话,“也许销往美国的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滴黔女的汗水吧”。

  (三)发展前景中我想说的话

  发展是好事,我在跟他们校长聊天时说,我能感受到他们村子发展的希望,他们校长说,是你们希望之光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不过在为他们有发展的趋势而高兴之余,我也有些担心。按我的经验,发展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在我看到有些家庭的情况时,我仿佛就看到了十几年后他家还是如故,而邻居们却都已经“富裕了”。真的是这样,我老家的最贫困的家庭的状况现在还跟这里我见到的贫困家庭差不多。均无贫,可一旦不均了,那时的贫困就更难帮助了,这样想来,我们现在对这里的家庭的帮助就更加有意义了,你想,现在的小学的小孩不就是十年后的青年嘛,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呀。是啊,在这样一个时期去帮助那些稍弱的家庭比以后去帮助那些已经失去了希望的家庭要有效得多。

  不知不觉,写的字数可以凑成一篇的了,但我的主线是什么呢?美丽中的贫穷,贫穷中的希望,希望中的隐忧。恩,我明白我的主线是什么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写到现在才知道的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这些天也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
如果可以给这些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不只是几十几百块钱的学费……,这是个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写得真是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幽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幽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看见你们拍的照片,读到你写的感受,心中充满了了解实情后的喜悦、默默思考后的隐忧、支持自己的希望。

讨论一个问题:
你提到:“因人而地”存在的缺陷。我这样理解:比如说我在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我可以自己设定自己为中心,以交通条件而论,方圆300公里以内(或者更多)的地方,我都可以参与调查与复查。也就是说,我可以在山东、河北、河南进行调查(甚至安徽、江苏)。依此类推,很多义工或者网友,完全可以扩大行走半径,当然,这要因人而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呵呵,大汶河朋友,是这样的,当然如果你一直在承担工作,那以你为中心是可以的。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都是业余时间在这里且以不严重干扰正常生活为前提,这就客观上导致我们的义工流动比较快,象我们调查组,基本上2002年做调查的义工都已经离开或者暂时离开了希望之光了。那他们去年调查的孩子的复查谁去保证呢。如果我们引进了一个新的义工来代替你,那他的以300里为范围的地方会有多少跟你的不重合呢。
  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因地而人”,而不是因人而地。就是说按照我们的计划要求去引进调查义工。而不是有一个可以调查的人就让他去发展一个新的地区。
  不知道这样说满意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五、山里的孩子早当家

  “吾本农家,少尝与父母耕作于田间......”,曾经在描述自己时用过这句话,自己也一直自豪于自己曾“亲自躬耕”于枞阳过。但也一直遗憾自己没有机会学会传统农业中的所有技术,尤其是那些属于真正的“当家人”专利的那些技术,比如:“犁田打耙”。可能有人不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者虽明白字面意思却不了解其真正涵义。不过大家肯定都听过类似“小寡妇由于不能犁田打耙,然后......”的故事的,呵呵,开个玩笑,不过比较能说明问题。
  说到这里,本文的主人公陈文深(化名,以下均为化名)该出场了,事情要追溯到西元2003年7月22日,那天清晨,我们早早起床,坐车翻过几个山,然后徒步翻过一个山,来到石阡县某小学,按前一天的约定,我与学校的教导主任一起前往罗应坡,计划调查那里的6个孩子。其他与主人公无关的事情暂且不表,单表我与主任一起来到他家(本来我们要调查的是他弟弟陈文广,后来他也被作为新增加资料列入了12A次发布了)。远远的主任指着一处低矮破旧的木屋对我说,那就是陈文广的家了,从外表看,木屋已经非常破旧了,有些木板已经变成白中带黑的颜色了。想想还是不要沿这条思路写下去的好,这违反了我不刻意描写贫穷景象的原则了,叫想了解的朋友失望了,呵呵。进到室内,四处打量一下之后,主任把我介绍给了他们的母亲,一阵热情之后,就是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父亲外出打工,家里母亲带三个孩子,开始是陈文广,后来说到文广的哥哥在上初中,姐姐下学期也要上初中.......后来就听到了主任笑着带夸奖的口气说他看见陈文深在今春“犁田打靶”的事迹。母亲不好意思的说父亲不在家,家里又没多余的钱请人,只好他做了。主任开玩笑说怎么没注意小伢子就成大人了,我们都笑了,我注意了一下陈文深,他显得有些既骄傲又有些腼腆的样子,他应该看出我们笑他的善意了。当我告诉他,我会尽量争取给他找到一个资助人,给他提供学费时,他又显得有些象小孩子了,看着他母亲,似乎是等他母亲说感谢的话。我觉得这样一家人努力去改变命运的家庭要比那些动不动就不让孩子读书的父母要高尚得多,尤其是我看他们家对文深的妹妹很爱护的时候。于是就有了如下的调查报告中的关于他一段:
编号: 39

姓名:陈ws
性别: 男
民族: 侗
出生年月 :1988年5月
就读年级: 初二
学习情况:学习努力,成绩一般

家庭地址: 贵州省石阡县******
家庭邮编: 555102
家长姓名: ****
家庭成员: 家有五口人,父母、弟弟、妹妹
家庭情况:父亲在外打工,两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住房非常破旧,只有两间,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学校地址: 贵州省石阡县**中学
学校邮编: 555102
学校电话:
学校联络人:

学期费用: 261元
就学情况:就学

调查义工及调查时间:无锚之舟,2003年7月22日
调查附记 :这是一个新增的孩子,是陈文广的哥哥,建议资助。听邻居说,父亲不在家,就他犁田打耙,非常懂事,去***家也是他带我们去的,一路上不说话,我们问一句就说一句。他们家的房屋是我见的这个组最破的一家了,我们进屋的时候他们全家正在外屋(兼厨房)炒瓜子,三子妹都在,看得出家庭很和谐,听他母亲说,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可由于没什么技术,挣不到什么钱,他已经初二了,妹妹下学期也要上初中了,小弟也四年级了,现在学费还没酬齐,从言语中看得出他们父母是很支持孩子读书的。

  随后,我们要去这个组的最后一家,据主任说这家在一个距村子比较远的地方,主任也没去过,于是就叫他给我们带路,路上,主任说他家确实非常困难,父亲也是迫不得己才出去打工的,且又没什么一技之长,只能卖苦力,挣不了几个钱。问及文深的学习情况,他说不怎么好,说真的,当听到这的时候,我竟然有点奇怪的私下庆辛起来。因为我不由想起我的父亲在当地还算比较能干的,可当我和我妹妹一起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到我城里的姑姑家借钱,结果我姑姑就说送你们1000块钱,不用还了,意思是以后不要来借了,可这一年将近10000的学费到那里去酬呢,有一次酒醉后他说,当时他都想钻到哪辆车子底下去算了,可以给我们留下几万元的尸身钱。还有我母亲为了支持我们读书,竟然肾积水三年都没有治疗,还在田地里干活,等我们毕业的时候,把他送到医院,只能切除一只肾了。对不起,想起自己就有点控制不住,是啊,要是我与我妹妹成绩不好,不上高中,那他们就不至于那样了。我很肯定的对主任说,再过几年,等他毕业了,他家就好过了,我指了指在前面带路的陈文深。主任说,还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出息呢。我看到他脸上有一点悲凉的神色,于是就再也没有跟主任聊关于他的话题,他就一直默默的在前面给我们带路。
  回来之后,一直有他的印象,所以想起又该再写一篇随笔了,就想起了他,可能是我真的有些嫉妒他可以犁田打靶吧,也可能是想到他我就想到了我自己吧。也许我跟他不一样的原因就跟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洛们的命运是不一样的一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基本上2002年做调查的义工都已经离开或者暂时离开了希望之光了\"

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7-29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散记----贵州石钎调查随笔。

不是尾声的尾声

    七月从石阡出来已经有几个月了,可由于自身生活的变动等原因让计划中的完整的西行散记变的有头无尾起来。翻看前面的日记,已再也提不起写下去的兴致,看着最初草拟的提纲,感觉万分的对不起关心那里的情况的网友们和喜欢我的混乱的文字的朋友们。
    最遗憾的是我在写绪言的时候就计划好的几篇还都没有写完。其中“罗校长”,“贫穷是淳朴的代名词?”,“普九更应普实”等篇的篇名都已经取好,内容也酝酿的差不多了,并且这些是我最想阐述清楚的几个命题。其中“罗校长”原本计划以长安营小学的校长为原型,描写有血有肉的普通山村教师的生活。“贫穷是淳朴的代名词?”是想探讨物质生活的变化对人的人生观的冲击。因为我见到的长安营的人和泥塘村的人给我的印象的反差是如此的大,一个是贫穷而淳朴的,一个是相对富裕一些却让人不由唏嘘人性的原罪。想起我最喜欢的费洛姆的那本著名的书的书名,“现代西方社会,爱及其瓦解”,不知道现代中国是不是正在重复昨天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催生“跨掉的一代”的时代。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喜欢类似瓦尔登湖的西藏。。。。。不能往下写真是遗憾,但这个问题确实让我思考的很多却没有答案。“普九更应普实”是来源于当地的一个标语牌上的文字,内容我不说大家也应该能够明白我想说什么了。
    好了,不多说了,就此打住,虎头蛇尾也罢,有头无尾也罢,也许残缺才是真正的美吧。其实我也一直在挣扎着想把这个散记一直记下去,但这三个月来,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想不明白,所以也就拖到今天才下定决心来个结尾,也许真如篇名所说这个是不是尾声的尾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26 21:43 , Processed in 0.0647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