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01|回复: 20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复制链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qingyun.com/column/yinshi/tanchi/2004032503.htm">http://www.qingyun.com/column/yinshi/ta ... 032503.htm</a><!-- m -->

姥姥家的小厨房
/ 豆豆猫

  这两天一直在写和食物有关的小段子。 
  每每看到电视里那些厨艺比赛的时候,我就觉得好笑,明明是拿冬瓜或者土豆这样的“平头百姓”做主题,却要配上海参鱼翅龙虾这样的“生猛贵族”,最后还要评出个优劣。 
  再就是去一些讲“吃喝”的论坛,却都是在写哪里哪里的某某饭馆什么什么好吃,却不见有几个人是自己亲手做的。现在的人啊,确实是有钱了,邻居家的几岁的小宝宝也已经会点菜了,而真正能操刀上阵、煎炒烹炸至少精通一样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其实我不是什么大厨,平时在家连炒勺、菜刀都不怎么摸,只是觉得有些东西,它已经和你的生活融在了一起,无法割舍分离,但有时候却容易因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而从此消失。这些融入了我、我的长辈或者我长辈的长辈点滴生活的东西,如果就这么一任它们流失,未免有些可惜了。所以希望能把这些曾经让我珍惜的东西纪录下来,让朋友们能够一起分享,借此也希望某些东西可以就此保留,逃过湮灭的命运。 
  想是想了很久,只是天生的惰性让我一直没有动手,直到前些日子,一个生长自南方的朋友连威逼带利诱地要我写些北方的吃食,我才又把这个念头给捡了起来。再加上这几日看盘看得累了,写观影写得心灰意冷了,于是就一鼓作气开始了对过去、对记忆的挖掘。 
  到了此时,却发现有太多的东西一下子涌了上来。 
  原来,那些已经忘记的点点滴滴、那些已经过去的酸甜苦辣,都不曾远离,只是在某个安静的角落里,等着我的探访。 

  昨天有朋友在帖子后面留言,说:我好喜欢猫这个小厨房系列! 
  看过后自己瞎激动了半天,回家的路上看着在居民楼前搭了个小棚子买自制肉饼的那两个人,我忽然笑了,平白地一句话跳出了脑海――这些喜欢姥姥家的小厨房的人啊,都是些穷人家的孩子。 

  我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东西,没有什么名贵的材料、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制作方法,其中有的甚至是当时因为原材料短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对于那些“好”吃、“好”做、“好”品的人来说,这些东西,也许正是他们所不懈的。 
  没办法,谁让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呢。 
  甚是怀念,那些扒在案板旁边,看着姥姥或妈妈熟练地做着各样的吃食,咽着口水等待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春饼篇

  今天立春,也就是说春天该回来了。可是,今天却刮起了大风,最高气温,只有零下一度。 
  不过,气温虽然低,这立春的规矩是不能破的,那就是要吃“春饼”。说实话,我不会烙饼,写这篇东西之前,刚从老妈那里拿着纸笔记了过来,就算是现炒现卖,给那些吃不到春饼的人们过个眼瘾吧。 

  既然叫“春饼”,这“饼”自然是第一重要的,在本猫认为,饼不能一味追求薄,重要的是嚼头儿! 

  先说说原料: 
  富强粉、开水若干; 

  裹在饼里的菜: 
  肉食方面,肘子肉是最好的,其他的自己喜欢啥就准备啥了; 
  豆芽菜、菠菜、粉丝、鸡蛋、甜面酱,这是必不可少的; 
  蒜黄、土豆等能切成丝的都可; 
  葱花及葱丝; 
  花椒、食用油。 

  饼要好,自然和面又是第一重要的,要用烫面,也就是用开水和面。  
  1、取适当的富强粉到盆里,一手慢慢倒开水,一手用筷子将面粉和水搅匀,这样面粉就基本被烫熟了,面要活得软一点儿。 
  2、将面团揪成大概六至七厘米的剂儿,记得要双数! 
  3、两个剂儿为一对儿(明白为什么要双数了吧,=^^=),中间抹一些油,上下一合,擀成薄饼,抹油的作用就是让这两个剂儿不会粘成一个,烙好了以后一分就开! 
  4、饼铛上火、烧热,倒入少许油,将擀好的饼放入锅内,中小火烙熟,注意翻面,火大容易糊。 
  注意事项: 
  饼要烙一张擀一张,绝对来得及,不要一下子都擀好,没地方放不说,面还容易皴。 

  烙上饼了,就可以开始准备菜了: 
  1、豆芽、菠菜、粉丝焯熟、放一边空干; 
  2、打鸡蛋、加入葱花,摊成葱花鸡蛋饼(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3、炒锅上火、烧热,倒入油,放少许花椒炝锅,待花椒炸糊了,把焯过的豆芽、菠菜、粉丝倒入煸炒,加适量盐、少许酱油,出锅即可;(其它的菜就随便炒吧!) 
  4、甜面酱用香油调稀;(如果有炸酱,也可以一起准备着。) 
  5、肘子肉切片。 
  注意:炒菜的时候可别忘了照看烙饼! 

  大功告成! 

  老爸和我都是喜欢吃饼的,不过老爸喜欢吃烙饼加肉,而我则喜欢在饼上抹上各种各样的酱再加上葱丝和鸡蛋一起吃下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糖葫芦好吃竹签穿 

  中午,同事从外面带回了两串糖葫芦,却不是红果的,黑黄相间,吃了半天觉得像是葡萄和西红柿,向来是怕这种酸的东西,这回着实让我的破牙受了回罪。 
  现在的糖葫芦可真是花样百出,香蕉、桔子就不说了,草莓、葡萄、西红柿、猕猴桃,但凡能穿起来的东西,就都做成了糖葫芦。可要我说,真正好吃的,还是那红果(山楂)或山药的“老配方”。 
  吃着那葡萄和西红柿,肉肉陀陀,只觉得像变了质,不由怀念起小时候老妈自己蘸的糖葫芦来。 

  一到入秋的时候,山上的红果熟了,老爸在车站的同事就会给捎来一大口袋,深红的果子圆滚滚地,还有金色的麻子点儿,如果不怕酸,用水洗干净,直接就可以吃,咬起来沙沙地,里面的种子紧紧地靠在一起,像朵小小的花。 
  红果洗干净了,老妈会挑出个大没有虫子眼儿的用来做糖葫芦,其它的,挖去了两头的硬蒂和中间的籽儿,加上白糖和水,上火熬成果酱,晾凉后方到冰箱里,就是冬天里的甜品。不过,我不喜欢吃果酱,虽然放了很多糖,吃起来还是酸酸的,而且没有糖葫芦那么脆脆的感觉。 

  不说废话了,开始做吧! 
  主料:当然是红果和白糖。 
  辅料:香油少许,水少量。 
  工具:铁锅、玻璃板。 
  准备工作:将红果去掉两头的硬蒂,然后从中间劈开,挖去籽儿再对着用竹签穿成串(如果喜欢吃甜的,可以再塞上些红豆沙),长度最好比铁锅的直径略短。玻璃板上抹上些香油,一会儿蘸出来的糖葫芦要放在这上面晾凉。 
  铁锅上火,加入少量水,加半斤左右白糖,小火慢慢地熬,不用搅拌,让糖慢慢地融化、沸腾,待糖变成金黄色并且冒出很多泡泡,用筷子蘸一下,看看能不能拉出长长的丝来,如果行了,就可以把穿好串红果拿过来,在沸腾的泡沫上转一转,大概全都裹上糖稀了即可,千万不要伸到糖水里去,那样就会变成一个大糖疙瘩了。蘸好了糖的葫芦,顺势在玻璃板上轻轻模那么一下,多余的糖就会在头顶上结成一个薄薄的、金灿灿的糖片。糖葫芦摆放的时候,注意互相不要粘连。等晾凉了糖变硬了,就可以尽情享用了。 

  要说这蘸糖葫芦也是个技术活儿,主要功夫在熬糖上,火大了不行,太小不开锅也不行。其次,糖蘸少了不行,蘸多了也不行。这其中的技巧,还是后来从姥姥家邻居阿姨那里学来的。想当初老妈第一次熬糖的时候,火太大,熬着熬着糖水竟然又变回了一锅大颗粒的白糖。 
  做糖葫芦最好的季节自然是在冬天,天气太热糖就不爱干,粘嗒嗒地粘牙。冬天的午后,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吃上一串,一个下午都会有种甜蜜的回味,在嘴边,在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简单而实在的炸酱面

  公司春节放十几天假,于是收拾了一大摞没看的盘去了我那乡下的大House。 

  有妈的孩子是块宝。 
  第二天一早,老妈就打电话说她已经在超市买好了东西,要我去车站接她。大包小包地进了门,老妈说:“我给你炸点儿酱,留着你以后吃。” 
  说着,从塑料袋里拿出了从干黄酱到面条的一系列原辅料。 

  炸酱面应该算是老北京的吃食儿了,不然满大街的炸酱面馆也不会都叫“老北京”。我同事的妈妈来北京的时候点名儿要去红桥吃炸酱面,可见这炸酱面在北京以外地区的影响力。    其实,炸酱做起来也不算太复杂。 
  原料: 
  1、干黄酱――有名的,当然要算六必居和天元酱园的; 
  2、肥瘦肉; 
  3、番茄酱一小袋; 
  辅料:葱、姜。 

  首先要将干黄酱加适量的水调稀,再加入番茄酱,搅拌均匀,不要有疙瘩。 
  然后将肉切成小碎丁儿,葱姜切末。 
  炒锅上火,葱姜炝锅,加入肉丁煸炒至变色后,倒入黄酱翻炒几下,关小火,加一点点糖,酱本身是咸的,口重的可以再加些盐,不然的话就这样就可以。 
  等锅开了以后,再多咕嘟一会儿,直到酱的颜色变深、比较粘稠以后,关火,加入些味精。倒入大碗或者储藏盒里,等凉了以后,就可以收入冰箱里慢慢吃了。 

  吃面的时候,如果讲究一些的,就要多准备些菜码。 
  比较常见的,就是焯些白菜丝、绿豆芽、青豆;再切些黄瓜丝、水萝卜丝;面条最好买手擀面,手艺好的,干脆自己抻,这样的面条筋道有嚼头,简直是不一般的享受。 
  面煮好了,加上一大勺炸酱、淋上些腊八醋,加入菜码,拌一拌就是一大碗,再就两瓣儿腊八蒜,围在冬天的火炉旁呼噜呼噜地吃,暖和。    炸酱不仅可以拌面,还可以抹馒头片儿,黄瓜、小葱、萝卜蘸酱都是简单而营养的吃法。 

  吃着面,老妈说:“当初你三姨在延安插队的时候,每次回家都要带两、三瓶子的炸酱回去慢慢吃,一个是他们那里没有肉,二来也没有黄酱。” 
  可见这炸酱的美味以及便于储藏。 
  我还吃过另一种用鸡蛋代替肉丁的炸酱,但是总是觉得没有肉丁来得香。=^^= 

  其实,炸酱面应该属于一种“快餐”,一般家里都会准备一大碗的炸酱,万一哪天忙得来不及做饭,就下一些面条,然后切些黄瓜丝儿、焯几片白菜,热热乎乎地来上一大碗,然后再来点儿面汤――原汤化原食,简单而实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芝麻盐儿与面茶

  今早的大风,将大街小巷铺满了金黄色的落叶。来往的人们裹紧了衣衫匆匆而行,清洁工则很辛苦地扫着路面,可刚刚聚拢了一堆的树叶,却又忽然一阵狂风卷过,将落叶重新铺洒开来。 
  现在的天越来越短了,每天还不到下班的时候,窗外就已经是华灯初上的夜景。 
  办公室里虽然开着暖风,可脚底还是一阵阵的冰凉。肚子里也空空了,于是不由得想起一种最最简单,却又香热满怀的吃食――面茶来。 

  面茶的原料都是很便宜的东西――细棒子面(传统上应该是糜子面,不过本猫还是喜欢棒子面的)、白薯(有没有都行)、芝麻盐儿、芝麻酱以及清水。    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商品虽说是丰富了,却也使一些生活的乐趣消失了。 
  就拿这“芝麻盐儿”来说吧,记得我小的时候芝麻是很金贵的东西,连带它的附属产品――比如香油、芝麻酱、芝麻盐儿,都是很难得的。如果家里有亲戚朋友在乡下,能弄到些生芝麻,那可是喜欢得不得了。而要吃芝麻盐儿,自然也要自己亲手来炒。 
  炒芝麻的第一利器,就是那种铁饼铛,如盖帘儿那么大,厚厚的沉沉的,两边有小小的包着布的把手。要我说现在卖的饼铛全都是些好看不好用的东西,只有用这种大饼铛烙出来的东西才好吃。 
  将芝麻均匀地撒在饼铛上,要用小火慢慢地烤,一边烤一边用手搅拌着,以防糊锅。这可是个慢性子活儿,搬个板凳坐在旁边,拿本小人书,一边搅拌一边看书,间或用手指头粘几粒芝麻放在嘴里细细地嚼,越嚼越觉得满嘴的幽香。等芝麻的水分烤干了,飘出了香味,就可以倒在案板上晾凉。然后均匀地撒上些食盐,用擀面棍慢慢地压,将芝麻压碎,然后收到玻璃瓶里,以后的一段时间,就有好东西吃了。芝麻是极油的东西,压完了,案板上都会留下点点的油星。 

  有了芝麻盐儿,就可以做面茶了。 
  小半碗细棒子面加水调匀(棒子面粥极容易熬稠,所以一定要面少水多,充分搅拌不要结块),坐到火上;白薯洗净、去皮,待粥锅开了将白薯削成小块放进去;小火慢慢熬,直到白薯熟软了,关火。 
  盛上一碗粥,淋上一层芝麻酱(芝麻酱如果太稠,则应先用香油调稀。),撒上些芝麻盐,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茶就做好了。 

  面茶不仅有芝麻的香味、盐的咸味,再加上白薯的甘甜、玉米的清香,就着包子或者馅饼类的面食,有干有稀,营养丰富而且暖胃暖心。 
  不过吃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这东西即使表面凉了,下面的还是热的很,千万不要被香气诱惑,烫了舌头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记忆中的爆米花

  下班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还飘着零星的雨点,风卷着寒气往衣领里钻。 
  当我从公共汽车上下来,空气中飘散着一阵熟悉的香气,寻着源头看过去,原来是一对中年夫妻在路边卖爆米花。很久没吃爆米花了,加上肚子早就饥饿难耐,这份香气就越发地诱人,终于买了一大包拎回了家。 
  走着走着,这甜甜的香气却又勾出许多的童年往事来。 

  我三、五岁的时候,爸妈在大山里上班,每天要坐火车来来回回。倒班的时候,往往是一人抱着我坐火车进山,到了站台上交接,另一人再抱着我坐火车出山,他们叫“跑通勤”。有时候,我还会跟着老爸或老妈在那个简陋的山里小站上一天班。 
  对于那时候老爸带着我坐火车头、钻车底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了,倒是火车上经常卖的一些个“玩意儿”,一直记到了今天。 
  有一种竹节蛇,一小节、一小节的竹子穿起来的一条小蛇,尾巴固定在一根细竹棍上,蛇头用绳子吊着,有的蛇身上还会画一些红红绿绿的花纹,晃动一下,蛇就会扭来扭去,惟妙惟肖。不过这种玩具价格比较贵,所以不是经常能玩的。 
  再一种,就是纸老鼠,用牛皮纸糊的,涂得灰灰黑黑的颜色,一头尖尖一头圆,下面用猴皮筋穿一个绕线用的木轴,木轴上缠一小段棉线,从背上的小孔里穿出,往外一拉面线,猴皮筋拧上了劲儿,带着线轴就往前跑。这个东西比较便宜,似乎几毛钱一个的样子。 
  不过,最便宜又最能消磨时光的,就要数三分钱一包的爆米花了。大概十五厘米见方的白纸口袋,印着些绿色的字,撕开了,是胖胖的玉米花,抓一把能吃上好半天。而那种甜甜的大米花,则是五分钱一袋,却不是这样的大口袋,而是卷在细长的玻璃纸卷里。拧开纸卷的一头,轻轻往嘴里倒上一些,又甜又酥。大米花一般是舍不得一下子吞下肚的,总是要在嘴里含到没有了甜味为止。 

  后来,上学了,老爸老妈也调回了城里工作,就再也没有享受过坐硬板车跑通勤的乐趣了。 
  不过,爆米花还是可以吃到的。 
  只要听到楼群里有“嘭!”的巨响,第一个反应就是――崩爆米花的来了!于是赶快找个大笸箩、再用大碗装上一碗老玉米或者大米,那上几毛钱寻声而去。路上定能遇到一般大的小孩拿着大同小异的家什,然后互相询问,谁拿玉米谁拿大米而谁拿的是粉条…… 
  记忆中,崩玉米是两毛钱一锅,如果加一毛钱,崩爆米花的就会给加一些糖精,不过,有时候糖精化不开就会又糊又苦,所以,还是吃白米花的人多。 
  玉米倒进那烧得黑黑的小锅炉里,而崩爆米花的人的脸和手,也几乎和那锅一样黑。看着他不急不慌地拉着风箱,盯着那锅盖上小小的压力表,心里想这爆米花也算是个技术工种了。想着想着,就见他把锅从火上取下,按上个长把,把开盖的这头套在一个麻袋里(那麻袋也是黑乎乎的),胆小的人立刻堵起了耳朵。那人用脚这么一踩…… 
  “嘭……”热气化成白烟一下子把口袋包围起来。 
  我小的时候,还不需要学英语学钢琴学画画,所以总是有大把的时间,一笸箩米花、一本小人书,陪我度过了多少个儿时的午后。 

  可是,不知何时,这些走街串巷崩爆米花的人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似乎是从广播里说这种爆米花含铅太高的时候吧。 
  再后来,忽然出了一种叫做“爆裂玉米”的东西,个头儿比普通的玉米豆要小,可是放在油锅里一加热,竟然会自己爆成白白的米花。于是,爆米花就成了我的新任务,晚上看电视的时候爆上一锅,和老妈一起边看边吃,其乐融融。 
  后来,大街上开始出现卖爆米花的小贩,推辆小三轮车,一个煤气灶、一个经过改造的高压锅、一桶色拉油、一口袋玉米豆再加上一大罐白砂糖,再后来还推出了奶油味、巧克力味的新品种。这些人,大都是些下岗职工,趁着五六点钟人们下班回家的时候出来,所以连城管有时候都对他们睁一眼闭一眼。 
  有时候,百十来米的路上竟然能碰到五六个,骑车回家的路上就会被这种甜甜香香的味道包围着,只是再也没有了那惊心动魄的嘭然巨响,和蒸腾而出的白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鱼儿浑身都是宝 

  大概在九零年左右,老爸迷上了钓鱼,买了一堆的海杆、手杆、鱼轮儿、鱼漂儿、鱼线、鱼钩不说,就是装渔具的箱子、遮阳的大伞、折叠的小凳子都是一应俱全。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每周末都去钓鱼,早出晚归,晒得真和海边的渔民一样黑。于是,家里的冰箱便总是塞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鱼。 
  老爸最爱吃鲫鱼,用醋和盐小火慢慢地焖,直到骨头都酥烂为止,可惜他老人家口重,每每做出的酥鱼我们都拿来当咸菜,不过我家喵喵倒总是很捧场,让老爸得意地说我们没水平。 
  我是不太会吃鱼的,往往总是因怕扎刺而对鲫鱼退避三舍,所以又肥又大刺又少的草鱼,便成了我的最爱。当老爸去钓鱼的时候,就叮嘱他要记得钓几条草鱼回来。往往草鱼的个头都很大,一两条就塞满了冰箱,让人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老妈有了如此的条件,更是训练出做鱼的技巧来。 

  俗语说:不吃四条腿儿的,少吃两条腿儿的,多吃没有腿儿的。这没腿儿的,自是指的“鱼类”了。 
  其实,鱼不仅营养丰富,更是全身是宝,几乎没有什么浪费的地方。 

  先说鱼肉吧。 
  家中常吃的,除了平常的红烧之外,更有“炸鱼块”和“鱼肉馅”可选。 
  每当老爸钓了三四斤的草鱼回来,老妈便将鱼去鳞,但是鱼鳞不要扔,留着有用。取鱼头和腹部之间的只有几根大刺的部位,切成两厘米左右的块,然后放入葱段、姜块、大蒜、适量的糖、盐、料酒和酱油,将鱼块腌大约半天时间,然后调一些超市里卖的炸鸡用的粉,或者弄些面糊(这个容易糊),裹在鱼块外面下油锅炸至熟透。 
  此时,鱼块已经吃透了佐料的味道,外皮又有油炸的酥脆,吃在嘴里真真是回味无穷。 
  剩下的鱼后半段,先剃去脊椎骨,然后尽可能把其余的刺剔除,然后剁成肉馅,冷冻起来,吃的时候,要比一般的猪肉馅多加些色拉油,补偿鱼肉缺少油脂的不足。 
  与肉馅的饺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是没的说了。 

  鱼头和鱼尾做汤,鱼的内脏煮熟了,就是我家喵喵的美食,最后,还有一道美味,那就是一开始留下来的鱼鳞。 
  鱼鳞能做什么?当然是――鱼鳞冻!不过,做鱼鳞冻需要比较多的鱼鳞,一般一条两、三斤的草鱼的鱼鳞,也就只能做出一小碗来。 
  首先,将鱼鳞洗净,放入锅内,加入葱段、姜块、盐和料酒,再加入适量的水,鱼鳞和水的比例大约是一比二,水如果太多,则最后不容易凝结。 
  将锅放在中火慢慢熬,等到水开了、鱼鳞全都卷成卷儿,汤的颜色变的有些半透明时关火,将汤滤出来,倒入比较平浅的方盒内,待凉透后放入冰箱的冷藏室。一段时间后,汤便可自动凝成水晶般剔透的鱼鳞冻。 
  吃的时候,用小刀将鱼鳞冻切成块、倒入盘中,加入黄瓜丝、蒜末、少许醋和香油。吃上一口,冰凉、鲜滑,入口即化,而且还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比花钱买来的药丸可经济绿色多了。不过,鱼鳞冻吃的时候可要抓紧,不然化成了水可就糟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方便快捷的凉面 

  这几日北京的天气很奇怪,一会儿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又飘起雨来,温度也不很高,早晚的时候甚至有些微微的凉意。不过,据天气预报说,明天后天都是连续的艳阳高照,气温肯定会飞速窜升,想想这样的天气还要闷在厨房里炒菜做饭,真的是一种苦刑,不如弄些简单的东西,还可以去暑,何乐不为? 

  说到简单,煮面条是最简单的了。所以么,我要说的,就是这“凉面”。 

  其实我最喜欢吃的,是朝鲜冷面,又辣又酸,吃下去凉个通透,只是这地方特产咱一般家里还真做不出,超市卖的那种半成品简直就是垃圾,所以,还是从传统的切面入手吧。 

  首先,说说芝麻酱面,这个是最简单不过的了。 
  用小碗盛上适量的芝麻酱,依个人口味加入盐,不过因为要拌面,所以应稍咸一些。芝麻酱中加入凉开水(开水也行),用勺子搅拌均匀,一开始芝麻酱会变稠,就再加水,直至变得像米汤般的稠度。 
  面煮好,用大盆盛一盆凉水,将面在里面过一下,然后捞到碗里,浇上芝麻酱、淋些香醋、辣椒油,用筷子充分地搅拌均匀,黄瓜洗干净,也不用切,再包两瓣大蒜,端个小凳儿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一边呼噜呼噜地吃上一大碗,真是又简单又美味。 
  不过,芝麻酱面的缺点在于太素,象我老爸这样的,盯不到下午就又饿得眼冒金星,所以,最好配上些酱肉肘子童子鸡之类的肉食才好。 

  芝麻酱面是属于咸味的,而我更喜欢我妈做另一种凉面。 
  先看看需要的东西:面条,食用油,花椒,糖,醋,蒜末,黄瓜丝,鸡肉丝(或者其它熟肉),电扇(=^^=)。 
  首先,将面条煮好,过水,沥干。 
  炒锅上火,加入较多的油,油热后,抓一大把花椒扔进去,待花椒变黑之后关火,将花椒捞出。 
  取大碗,加入醋和糖,将黄瓜丝、蒜末、鸡肉丝、糖醋汁和面一起倒入锅内,将锅端到电扇前,一边吹一边搅拌,这样面条可以凉得快一些,直到搅拌均匀、面条全部凉透,就可以开吃了。 
  这种凉面又甜又酸,还夹杂着花椒的麻香和大蒜的辣,味道和朝鲜的冷面却又各有千秋,剩下的可以放到冰箱里留着下顿接着吃,而那时候糖醋的汁更是被面条吸了进去,只是此时的面条会变得没有了咬劲儿,所以我还是喜欢吃“新鲜”出锅的。 
  不过这种冷面的缺点就是油性太大,不利于减肥,所以不可常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清心爽口的酸辣瓜条 

  “五・一”是闷在家里过的,偶然出去遛遛,也不敢离家太远,只是在小区里乱转,真是浪费了多少美好的艳阳天。 
  这两天更是被闷得有些发烧,还好没有超过三十八度,不然,估计以下这些文字,就要到隔离病房里去写了。 
  最近,姥姥的身体一直不好,我们却有段时间没有去姥姥家,因为怕把病毒带了去,看如今这个势头,爱热闹的姥姥估计还要寂寞一段时间了。 

  《姥姥家的小厨房》也停伙了一阵子了,我这个不擅长做饭的人偏要“赶鸭子上架”地写关于食物的东西,实在是一种折磨。虽然大家并不挑剔,但是越是这样,对于我越是一种压力,总希望能写出那些渗透在普通的食物中的不普通的情感,而对于情感的表达,又偏偏是我的另一个缺口,于是就是难上加难了。 
  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不需要太多表达的,就如同某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食物,也许只是一道小菜,平平白白,但是其中的滋味,却要食客自己去体味了。 

  眼看来到五月,天气也渐渐热了起来,有时候竟然能到三十度,预示着酷暑就要来临,那么,在这个燥热的天气里,爽口的“酸辣瓜条”,才是大家的最爱。 
  夏天,正是黄瓜上市的时节,冬日里曾经三、四块钱一斤的黄瓜,也要沦落到撮堆儿的境地,却让我们可以一饱口福。 
  黄瓜便宜了,象老妈这样过惯了节俭日子的家庭主妇难免一买一大堆,吃不了又怕坏了,这时候,就要看我来处理了――因为老妈一丁点儿的辣都吃不了,所以这“酸辣瓜条”从做到吃,都是我一个人包办了,也可算我在家里的“保留节目”。 
  不罗嗦了,马上开始。 

  先将黄瓜(一般三到四斤)洗净,纵向剖成长条,如果黄瓜太老,已经结了大粒的瓜子,就将瓜子用小勺刮去。切成一寸来长的小条,放到容器里,加盐(可稍多些)大料和花椒,抓匀。放在阴凉处,腌上半天。 
  待黄瓜腌出了汤,可用手轻轻攥一攥,再挤出些水分。其实这时的黄瓜已经有了咸味,嘴急的,可以就这么干吃。不过还要经过“炒”才来得美味。 
  炒锅上火,加入食油,将干辣椒下锅炒出香味,再加入姜丝,倒入瓜条,翻炒,待瓜条变得有些透明、用铲子能轻轻铲断,即可出锅。倒入一个带盖的小盆或者盒子里,阴凉,收入冰箱。 

  吃的时候,用干净的筷子加出些,然后加上适量的白糖和陈醋。夹一条看着有些发软的瓜条,放在嘴里,白糖在慢慢地融化,而瓜条却是脆生生的,酸甜辣的滋味在舌头上滚动…… 
  夏天里在厨房里“煎炒烹炸”实在是件苦差使,不如下一锅面条,调些芝麻酱,拌上一大碗,再来盘又酸又甜又辣又脆的瓜条,顿时暑气全消。 
  说起来,“酸辣瓜条”实在是太过平常,但是,自己做的东西,吃起来滋味自然不同。 

  多说一句,经过腌制的黄瓜再炒就会很脆,平时如果做“鸡蛋黄瓜片”,也可以先将切好的黄瓜片用盐稍微腌一会儿再炒,黄瓜不仅入味,而且鲜脆可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姥家的小厨房(ZT from 清韵)

肉馅豆腐沙锅 

  上次说过,小时候不喜欢吃两种东西,一是面条,一是豆腐。 
  也说过,我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既然是穷人家的孩子,面条和豆腐这两样便宜的食物自然说少不了吃的。 
  说起来,也真有些心酸,曾经有一段时间,老爸工作忙,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我和老妈两个人吃饭,于是老妈就经常偷懒只做些面汤之类的东西,或者吃前一晚的剩饭。 
  这对于既在长身体,而午饭在学校已经是胡乱对付的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忍无可忍的日子。再加上我是个喜欢“刺激”的人,食物多贪酸辣麻甜,而面条和豆腐家里做来总超不出淡淡的范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思维中,每当家里吃这两样东西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应付”的意味。 

  哎呀,似乎变成“痛说革命家史”了…… 
  不过,俗话说:野百合也有春天。 
  在我摆脱了剩饭和面条汤之后,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喜欢起这些过去厌恶的东西来。 
  细想起来,生活中似乎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豆腐沙锅。 
  一直想给这个沙锅想个好听的名字,无奈我在取名字这方面灵感极其匮乏,只好就这么又平又白地叫:“肉馅豆腐沙锅”了。 
  主料:豆腐(提醒:最好是豆腐房现磨的豆腐,可不要用冻豆腐或者日本豆腐啊!)、调好的瘦肉馅(肉馅的调法前面已经说过多次了,这里就不罗索了) 
  辅料:鸡蛋、花椒、大料、水(或高汤)、盐、鸡精 
  首先,将豆腐切成四厘米见方、一点五厘米厚的块,再在每个豆腐块中间劈一刀(不要切断),将肉馅夹到豆腐里。 
  炒锅上火,加入适当食油,中火。 
  将鸡蛋打散,将夹好肉馅的豆腐裹上鸡蛋后放入锅内炸至金黄。 
  等豆腐都炸完了,放到沙锅内,加水(或高汤)没过豆腐,加入花椒、大料、盐、鸡精,小火慢慢地熬啊熬。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熬出的汤会变得有些乳黄色。为什么不是乳白色?因为豆腐上有油啊,所以汤会带一些黄颜色。 

  沙锅的好处在于需要小火慢功,保温性又好,做出来的汤美味之极。而豆腐吸收了鸡蛋、肉馅和汤的味道,不再平淡无味,而是水润香滑,所以可以伴饭吃,不过这时候我一般都是只吃豆腐不吃饭了。 
  寒冷的日子里,做上一锅肉馅豆腐,多撒些黑胡椒粉,热热辣辣吃上一大碗,再看上一个喜欢的电影,幸福的感觉就这么慢慢地滋润了忙碌的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6 05:58 , Processed in 0.1247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