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93|回复: 15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晚央视《社会记录》说的是《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这帖子在天涯看过,希望之光也转载过。有感慨。
昨晚在电视上又看,看着看着,就和希望之光联系起来。一些想法,昨晚睡觉之前想了一下,今天揉成一块砖,抛出来,希望大家听见响动,也亮亮手中的玉。
1、希望之光现在相对沉寂,原因多方面(主要可能还是宣传的停滞)。但有一个原因最值得关注:原有人员的逐步流失。

人员的流失又由于一个原因:希望之光的低效率。导致在这里要做一件“小事”,都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更糟的是,有时候精力付出了,事情却还不一定做得成)。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称,对普通人而言,短时间可以坚持,时间长了,就扛不住了。甚至感到无聊、无趣。

越是一度非常投入的,最后面对一摊终究无法收拾的琐事,那种疲惫和无力的感觉就越强烈。最终,只有选择退出或转机动来解脱。(从去年到现在,那些“特别能干活”的人的淡出,这样被拖垮的有多少?)似乎只有不操心,希望之光才不会成为生活中的负担。

2、这种低效率不仅只表现于“议事、决策”体制,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现在有人提出的“调查资料多、发布资料少”。

还有行动、协调体制的不流畅,常常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人对某一项工作的质疑,使整个网站都陷入紧张。而这种紧张却又只能表现为一种空泛的叫喊(因为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行动的途径。

比如这次被“严重质疑”的这个广西孩子,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即进行实地复查,核实情况。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种能力,只能等待外联电话,在这个等待中,整个网站都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中,这种情绪给每个人都造成很大压力。

3、折回来说“调查资料多,发布资料少”的话题。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贫困地区,整个村庄都是贫困的,但最终在希望之光发布的,是这个村里“最”贫困的。(徐本禹的“两所小学”里的学生,如果拿到希望之光,不知道能发布多少?呵呵,这是闲扯)

其实这里想说的,还是小陆的那句话: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再多做一些?转译一下就是:如果能帮一座村庄,(希望之光)为什么只帮一个孩子?

4、报道里说,徐的那两所小学里的孩子现在都得到了资助,这当然是好事。这里不探讨这其中有没有“失误案例”――即这些孩子中有的不那么贫困的,也获得了资助。

朝另外一个方向探讨,探讨现在困扰希望之光的效率问题。

――假设,现在徐的小学中的某个孩子也受到“严重质疑”,资助人把意见告知徐,那么徐可以马上就进行核实,然后给资助人反馈。而不用像在希望之光这里这样,还要等待电话。

――其中,可以看到,徐的优势在于:1、孩子比较集中,核查相对容易;2、徐就在当地,核查随时可进行,而且成本较小,并可进行实地核查,可信度比电话高。

――可见,徐的效率比希望之光要高。

5、希望之光要提高效率,可不可以借鉴徐的优势?――1、使希望之光发布的孩子地区相对集中;2、在发布资料时考虑这些地区的复查问题,保证至少有一名义工网友就在附近,紧急时,随时可以实地复查。

再往前一点,借鉴徐的做法,希望之光可不可以考虑帮助的面稍微大一点:整体资助某一个贫困村子里的全部孩子?使得这个村子的面貌得以改变。

这其实相当于一项“试点”――希望之光集中自己的力量,整体帮助某个村,使这个村的面貌改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希望之光的资源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使这资源利用的效果显现得更明显,还可以使核查工作也更容易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深表赞同!

人员的流失又由于一个原因:希望之光的低效率。导致在这里要做一件“小事”,都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更糟的是,有时候精力付出了,事情却还不一定做得成)。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称,对普通人而言,短时间可以坚持,时间长了,就扛不住了。甚至感到无聊、无趣。

越是一度非常投入的,最后面对一摊终究无法收拾的琐事,那种疲惫和无力的感觉就越强烈。最终,只有选择退出或转机动来解脱。(从去年到现在,那些“特别能干活”的人的淡出,这样被拖垮的有多少?)似乎只有不操心,希望之光才不会成为生活中的负担。

虽然我不能完全了解希望之光的运作程序,但是,看了很多坛子里的帖子,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就是:LOH缺少非常优秀的管理人才。我相信每一位义工都是充满爱心与激情地为LOH努力付出着,但是,当一个组织(或者说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只依靠勤恳和激情来发展了,他需要一种有机的机制,需要导向,需要领导。否则,那些原本支持着个人的激情总会被消磨殆尽。
其实这里想说的,还是小陆的那句话: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再多做一些?转译一下就是:如果能帮一座村庄,(希望之光)为什么只帮一个孩子?

是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多做一些?一个简单的例子,A孩子在甲地区相对来说家庭条件比较好,因而不能得到希望之光的资助,可是放到乙地区却是非常贫困的,而乙地区里得到资助的B孩子也许比A孩子的条件还好些。象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会不会在LOH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又该如何解决呢?
5、希望之光要提高效率,可不可以借鉴徐的优势?――1、使希望之光发布的孩子地区相对集中;2、在发布资料时考虑这些地区的复查问题,保证至少有一名义工网友就在附近,紧急时,随时可以实地复查。

再往前一点,借鉴徐的做法,希望之光可不可以考虑帮助的面稍微大一点:整体资助某一个贫困村子里的全部孩子?使得这个村子的面貌得以改变。

这其实相当于一项“试点”――希望之光集中自己的力量,整体帮助某个村,使这个村的面貌改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希望之光的资源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使这资源利用的效果显现得更明显,还可以使核查工作也更容易一点。


集中有限的资源更好的发挥作用,我想这是最应该采取的一种管理思想,同时,这样得到的效果也是对自身最好的宣传,更好的宣传效应又会给LOH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能够进入到资助者的视线,并且能够带给他们更有力的帮助!
也许,这样讲与LOH的低调方式有点相悖,但是,“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再多做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有一句话没看懂,
(-011-)
再往前一点,借鉴徐的做法,希望之光可不可以考虑帮助的面稍微大一点:整体资助某一个贫困村子里的全部孩子?使得这个村子的面貌得以改变。


是说转换成什么方式:
只有整个村子都比较贫困,然后才纳入?
还是作为另一个 模式的试点来部分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是说转换成什么方式:
只有整个村子都比较贫困,然后才纳入?
还是作为另一个 模式的试点来部分进行?


我的意思是,希望之光可不可能借鉴徐的做法,找一个那样贫困的村子,做一个“试点”――由希望之光出面调查、发布村子里所有需要资助的孩子。试试能不能改变一个村子的面貌?

这里是说,希望之光在坚持现有做法的前提下,试试多做一点。不是说整个现有资助方式的转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农村的问题绝对不止这么简单,从孩子方面入手真的能改变农村的面貌吗?我们也可以对比下大学生农调队做的工作,我们是否有那么多精力去做呢?

至少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能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其实这2个方面,在以前内部都有讨论过。想说下当时讨论的情况。

1。资助孩子的分布相对集中,如一个村或一个县,大规模的资助。
优点:孩子相对集中,便于调查和复查,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缺点:a。不符合希望之光低调的原则,这样相对大规模的资助,必然会在当地引起“重视”,希望之光必定会承受来自政府和媒体的关注,而希望之光民间,无正式的身份等原因,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b。在一个地方相对集中资助,必定有些相对富裕或有背景的孩子不能得到资助,这部分孩子后面的势力有可能会造成希望之光和当地地方势力的“冲突”,而造成无法很好的在当地进行助学。

2.在当地发展义工或找当地的人做调查或复查
优点:便于调查和复查,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缺点:由于这个调查人是当地人,负责着这个地区的调查和复查,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有其他地区的义工能及时复查),这个人掌握着是否将孩子的资料提供给希望之光的权利。由于是当地人,而当地孩子的家长得知这个人掌握着自己孩子能不能得到资助的权利(部分权利),就有可能通过各种方法“贿赂”这个人。希望之光无法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而希望之光对这个人没办法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惩罚”只能从道义上谴责,但发生的这种不实案例过多,希望之光就无法承受来自资助人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希望之光调查总则里规定同一地区的义工不能做本地区的调查。

这只是当时讨论时考虑的因素,现在是否还存在,就不知道了。这需要义工们再评估讨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其实无聊说的这两个问题对于局限于一个地方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存在,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重。参加讨论的义工是否就这些问题询问过其它NGO呢,比如心守家园,比如永宁助学行动。

尤其是1b里面的两种势力的斗争,第二个问题里的贿赂,感觉都是义工想像出来
的一种障碍,说到底集中资助的模式和LOH现在的模式差别比较大,不想冒险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再往前一点,借鉴徐的做法,希望之光可不可以考虑帮助的面稍微大一点:整体资助某一个贫困村子里的全部孩子?使得这个村子的面貌得以改变。[


就这一点,想说一些自己的看法,昨天晚上参与了贵州一个户外论坛的公益版讨论会,会中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讨论非常激烈:

首先我们大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改变某个村子的生活面貌本身是政府的事情,政府都不能解决的事情,我们也就想当然啦!

其次,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助学还是扶贫?只能选一样,在希望来说,目的很明确,就是助学!

再其次,资助整个村子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希望发生的后果,谁能考虑得到,当我们一行人到达千篷山,我个人感觉比希望现资助的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情况都还要差很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全村资助下来?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赞同者:给孩子们请一个好的老师,费用由论坛的爱心人士来出,这些费用他们信折誓可以解决,那么谁又能保证接下来的效果如何呢?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能上去?村民的观念可以改变?没有人能保证!!既然保证不了,最终我们怎么办?放弃?还是继续?继续的理由又是什么,又多少人能再给自己一个继续的理由?至少我不能,浪费精力及时间、金钱。

帮助他们致富,教他们种竹子,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经常以户外活动的方式到其处察看,并引导他们动脑筋,进而使他们认识的知识的重要性,而督促、鼓励孩子们上学,可是谁又能保证这一方法可以长期的持续一下,显而意见,可行性不大,效果也不一定能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好。也偏离了助学的目的,快成了扶贫啦!

帮他们解决用水的困难,这个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是谁又知道解决了这个水池,接下来又解决什么?难度有多大,到底有多少潜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谁能看得到,或许连村民自己都没有发觉呢?但这不表示将来也浮现不出来。那么一旦浮现出来之后,我们是否要继续解决?不解决,可能下面的工作开展不了,解决了,那么之后呢?太多的?啦。

反对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反对者认为利用科学的知识去为他们解决现有的生活困难,是不太现实的,况且容易造成严重的依赖性!

为他们请个老师,也是可行性不大的,如果孩子们的学习观念得不到改善,一味的像其父母一样,想着呆在这个小村子里面,不能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可以走出山村的意识,即便是请了老师,孩子们也不至于会好好的学习,与其这样,不如我只是资助一个孩子,并将资助的条件和标准公布于整个学校,慢慢建立起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态度,让孩子建立起对外界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并能清楚的认识到只有通过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走出这大山的期望。这样,我们的助学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的,而不是让整个教室的孩子认识几个字,之后,继续重复其上一代的每个生活环节。这样,既脱不了贫,也没有达到我们助学的目的,不如不做,因为他们现在也能认识到字,虽然他们的老师,再如何的不合格,教他们认字的本事还是有的!

所以我不赞同这种资助整个村子的全部孩子,这样很容易造成很多依赖性,受助者都没有了可比性,所以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容易受影响,反正大家都有受助,学习好与不好,没有任何的激励措施,后果会如何?孩子可不会把握是否感恩的哦,不过我非常赞同受助孩子的集中,集中某个乡,或是某个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1、希望之光现在相对沉寂,原因多方面(主要可能还是宣传的停滞)。但有一个原因最值得关注:原有人员的逐步流失。

人员的流失又由于一个原因:希望之光的低效率。导致在这里要做一件“小事”,都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更糟的是,有时候精力付出了,事情却还不一定做得成)。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称,对普通人而言,短时间可以坚持,时间长了,就扛不住了。甚至感到无聊、无趣。

越是一度非常投入的,最后面对一摊终究无法收拾的琐事,那种疲惫和无力的感觉就越强烈。最终,只有选择退出或转机动来解脱。(从去年到现在,那些“特别能干活”的人的淡出,这样被拖垮的有多少?)似乎只有不操心,希望之光才不会成为生活中的负担。


如果上述中人员是指义工,那这些结论是有偏差的。

如果说希望之光现在相对沉寂,那也仅仅表现在外部论坛,这确实和暂停宣传有关,从内部来看,我看不出有任何沉寂的迹象,义工的流失并未对内部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据我所知,因为希望的低效率而选择淡出或者离开的义工可能有,但极少,绝大多数退出义工是因为个人生活发生变化。

从去年到现在,那些“特别能干活”的人的淡出----我不知道楼主所指的那些人是谁,如果发贴量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工作量的话,希望论坛发贴量前二十位的义工中,目前只有两人在机动组,机动的原因,一个是考研,一个是工作发生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扩大助学形式的建议

我很喜欢试点这个主意。很多时候改变是很困难的,不过有的困难,却像jerry讲的,也只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如果值得试一下的话,可以通过试点这个方式。关于效率的问题,如果能找到当地的义工,结合现有的模式,一定会对解决现在的一些问题有帮助。。我想是不是可以考虑和其他组织合作一下,尝试一下,比如和心守家园合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9:28 , Processed in 0.1700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