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直言无忌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贫困或许是他们无法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不希望成为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或者成为他们消极面对生活的一种理由


无根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百色助学: 请看短信

半云天:你说的对.可惜这次行程太匆忙,没有来得及与家长们深入交流,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注意

微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不过,读书,并一直尽可能地读下去,就真的能够将他们与她们指向光明之路吗?
当我们看到那么多孩子读了那些年的书,仍不免在十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年纪就要跋涉着去远方的血汗工厂里拼命打工时,我也不得不怀疑读书对于他们的人生道路究竟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与影响。也许读到大学还要好一些,至少有可能找到一份稍微体面但也未必赚钱就多的工作。
这并不简单地出于对知识功用性的怀疑,而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实在是在浪费人的宝贵时间与生命,当分数绑架了教育的根本理念时,传道授业解惑就从根本变成了一句往脸上贴金的空话。一个人在踏入社会后所需要的素质、技能、思想、习惯、心理、性格,这些东西统统不大可能在上学的时候加以有效的培养与塑造,那么这种书读来真的是不堪大用了,甚至可有可无了。
当然,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当一位民办教师一个月拿着一百多块钱,边务农种地边教书育人的时候,你除了由衷的钦佩他们为教育事业和这些孩子们所做的伟大与无私贡献外,还能有什么苛责呢?当官办学校不得不向学生们收取柴火费,每学期做一套校服,以向每位老师发几百块的工资和维持学校的运营,你对这样的教学环境还能有什么过高的奢望呢?坐而论道容易,现实的问题总要面对,温饱不解决,遑论其他。
然而,正如前面所讲,并不能因为这扇窗子太破太小,而将它关闭,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它修缮扩大,让更多的光明透射进来。
所以,在认识到现有体系下教育所特有的局限性后,施以援手、资助学费的火中送炭之余,也许在从非物质层面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使他们得到在学校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那些关心、交流与指导,可以更多更好地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
比如说无语所说的,有朋友想给山区的学校捐图书室,姑且不论其操作的复杂性与难度,这确实可以在课本的知识之外开启另一扇光明之窗。
比如说经常与那些孩子们往来通信,与他们做更多深入的交流.
他们与她们,需要金钱的资助,更需要思想与观念的自由呼吸。
  
走在乡政府门前的那条路上,两旁比邻一两百米的两三层房屋还是隐约有着乡镇的模样。
晚饭还没有好,我拿着相机走出饭店,漫步在这黄昏的街上。
两旁各有一个台球室,我走进去。每张球案前都围着四五个年青人,有的叼着烟卷,那最小的,不应该叫年青人,而是少年,看模样也就十一二岁吧,瘦弱的身体,动作娴熟。每人手里攥着一打扑克牌,我问他们怎么玩,他们说一局五毛钱。后来我问别人,说他们在赌钱。
台球室的旁边,一群孩子在墙与山石间的狭小空地上玩着游戏,游戏是这样进行的:空地上有几块建筑工地留下的空心砖,孩子们在砖上跳来跳去,看谁被别人捉到。一块砖旁还有一堆马粪。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快乐有时候很简单,简单到你可以在这样让人不能快乐的地方也必须学会快乐。我总觉得,快乐是在物质比较单薄或者付出的时候的一种感觉,至于物质丰裕或索取时,那应该叫做满足吧。
饭后,我与店家的老伯坐在门口聊天,他说这里缺水啊,本来有一条政府铺的水管通进来,但去年坏掉了,一直拖了几个月也没有修好。有时候有外面的运水车进来送水,要50块钱一吨,他们家的楼顶有一个水池,可以把那送来的水抽上去蓄着,也可以存雨水。
晚上,我们就住在这店里,卫生间里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桶里有多半桶水,里面放着一个水舀子。在这环境里,突然觉得水很珍贵。如果城市里也是50块的水价呢?
 

看到那些赌钱与抽烟的孩子,我开始觉得养不教,父之过,但转念一想,父母在外打工,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哪里能够有时间管教孩子呢?而且,从观念上来讲,这对他们好像也习以为常了。父母们本身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哪里懂得要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什么样了,也许在他们看来,把孩子生下来、养活大,就已经尽了天职了。
我们走过的家庭当中,有相当比例的父母我认为是抱着这样朴素却谬误的观念。这不是个体的谬误,而是集体的蒙昧,可能要等到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才能有所改观吧。管子说,仓廪实而后知礼节。但往往的情况是,仓满谷盈的同时,礼与节却不断退步,甚至严重恶化了。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不都上演着这样的情节吗?
晴空说,在县城里,有十几岁的孩子就在外面开房了。在城市,也许这不算什么新闻吧,但在这里,我还是一惊,看来在堕落的精神世界里,没有贫与富的界限。由于邻近越南,吸毒是这里的家常便饭,爱滋病等也随之而来。
贫困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由这张“温床”滋生的更多问题。这些问题跟着贫困来,却并不跟着贫困走。
当然,这些问题,也许并不只是贫困的专利。精神的贫瘠才是问题根本。不仅财富两极分化,精神世界也呈这种趋势。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玉花姐妹被我们叫做五朵金花,其实五姐妹只剩三个了,父母早亡,老大外出打工,五年前就与家里失去了联系,老三已经嫁人,现在只能靠二姐在外打工,供两个妹妹读书。
记不清是哪一个妹妹了,好像是玉春吧,奖状贴了一墙,这也许是让二姐还很欣慰的地方。二姐今年已经22岁了,按她自己的说法,她不准备嫁人了,她要把两个妹妹供出来。是啊,以她这个年龄,在当地早就应当嫁作人妇了。但做为家里顶梁柱的她,只能把重担挑起来了。
我们进来的时候,玉花正在外面打麻将。我们说不要打麻将啊,要好好读书啊。二姐看了玉花一眼,那眼神里含着的寓意正如她内心满含的艰辛与酸楚一样,只有她自己知道。
听说要给她们照相,三个女孩子跑到后面的院里,站在一棵翠绿的小树前,女孩子到底是爱美的。

我们走访的很多家庭都是如此,老大要早早辍学出去打工,减轻家中经济负担,以帮助弟弟妹妹们继续学业。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在这美德的坚持中,隐藏着多少梦想的破灭和劳作的辛酸。
也许,这是在贫困的境地中改变家庭命运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了。这种无私的牺牲,虽然可能未必情愿,但肯定是伟大的。
我想,弟弟妹妹未必真的了解他们的姐姐哥哥、爸爸妈妈们在外面打工的艰辛,甚至屈辱。打工者不仅流汗,有时候还要流泪,甚至流血。住得如同鸽笼,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多,荷着身体超常运转的重负,担着健康的破坏殆尽,用来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碰到无良的厂主,连那点可怜的收入也动辄要一拖再拖,甚至付之东流。喝斥算好的,责令下跪的事出现了好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而遭遇拳脚与棍棒,蒙受人格的践踏甚至生命威胁的事也似经常见诸报端网间,这些于我们来说早已经听得耳朵磨出茧子,麻木得习以为常了。
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他们也习以为常,不同的是我们习以为常听到,甚至懒得听了,他们却要习以为常去承受,甚至要学会懒得抗争,这就叫做逆来顺受吧。同样不同的是,我们的习以为常之后不会在内心留下什么,最多拿来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他们习以为常的平静表面下,是永远不能抹平的内心的烙印与伤痕。
这烙印与伤痕正是我在二姐望着玉花的眼神中所隐约读到的。

贫穷是可耻的,然而真正可耻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对贫穷的制造、漠视、歧视、甚至欺压盘剥。
即使在大化这样的贫困县,你也可以发现高档的夜总会或KTV,出入这里的无外是政府官员之流吧。这样不算什么的和更算些什么的问题,其实不用亲见也都想像得出。正如前面所说,堕落的精神世界没有贫富之分,只要没有制度的束缚,不作为与腐败就会像繁殖力超强的耗子四处肆虐,不分城乡,不问此地富否贫否。
客观地讲,如晴空所说,政府还是做了点事情的,比如在山里为村民们修建蓄水用的水柜,开山修路引水,推进扶贫计划等等。然而以我所见,他们所做得还远远不够,不够快,不够好,固然改变现状决非一日之功,但是本来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即使有朝一日做得够快够好了,不也是份内的本职吗?
对那些官老爷的挥霍与贪婪进行批判也许早已经没有建设意义了,但当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反差时,胸中块垒就不吐不快了。
政府此类行径最大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利益的营私和决策的恣意,更加严重的是,这从根本上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仰体系。回来后,有朋友说,这社会就这个样子,言下之意,你管那么多干什么?打理好自己的事情不就完了吗?这就是当下很多人的价值观,既然社会是这个样子,那么就随波逐流现实一些好了,至少我不去害人。其实,正是这许多人的这种观念,社会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者没有变得更好。
信仰与理想在某些人眼中,是一件比较可笑的事情,正如笑贫不笑娼所反应出的社会心态一样,于他们而言,只有钱与物质生活才是应该和值得去追求的。


司机师傅开始走差了道,绕了很远,才把我们送到小肖辽家。知道我们是来做助学调查的,司机师傅很热心,帮着我们把小肖辽的父亲从外面找了回来。
小肖辽不在家。父亲是比较开明的一个人,看得出来也有些文化底子。虽然家里较穷,但他说不论如何也要供一双儿女继续读书,种地之余,他自己做一些木匠活赚钱。这是我们走访这么多家,对孩子读书最支持的一个。听到他这样说,我们很开心,也很欣慰。
如果这些家庭的每一位父母都能如此,那么这些孩子就更有希望了。从这点上来讲,也许孩子的家长们比孩子们更需要教育与帮助。他们是决定与影响孩子们一生的最关键因素。而目前这因素中有太多有消极与负面。
而小森狄家的境况看上去虽然比其他家都要好,但小森狄却是我们见到的孩子里最不开心的一个。整个走访过程中,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默默地坐在我们对面流泪。她的爸爸因为腿受伤,失去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就此陷入困境。所以表面良好的境况下,其实有着无比的失落。
疾病确实是相当一部分家庭陷入贫困甚至绝境的首恶。而究其根源,还在于相应救济与保障体制的缺失。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因为这个原因支离破碎,勉强挣扎。
看到坐在身旁的弟弟也在默默流泪,我伸手去握了握他的胳膊,试图给他一些安慰。宽大的运动服下面掩着的是不应该有的瘦弱,令我立刻想起了《包身工》里的芦柴棒。
当问及小森狄,如果可以找到资助人,她是否愿意继续读书时,她点了点头,这是她唯一与我们进行的交流。
走出小森狄家,这是我们三天所走访的十二家中的最后一家,坐在回住所的三轮车上,我默默地望着身后的路,突然地有了一丝离愁。

贫穷,既可能是奋斗向上的动力源泉,也可能是消沉怨怼的罪恶渊薮。我们当然不希望它成为后者,但也不希望它成为前者。因为,贫穷本不应该存在。不论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贫穷,也不论别人是否叹息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这些亲临的人都无法也不应当漠视这贫穷的存在。
一个小孩救助海滩上因退潮搁浅的小鱼,有人过来问他,这么长的海滩、这么多的鱼,你救得过来吗?你这么做谁在乎?这孩子捡起一条鱼扔进海里,说,它在乎,又捡起一条鱼扔进海里,说,它在乎。
也许我们的努力杯水车薪,但这决不应当成为一种借口。每一个人的一杯水就会汇成一股洪流。


岩滩距县城有两个小时的车程,穿流其间的红水河是风景名胜区。在船码头我们登上一条长长的机动渡船。
河面很宽,水色潋滟。两侧是连绵旖旎的山,捧着这一湾荡漾的碧波。无语说这风光不输于阳朔,只是山势不似桂林那般秀,各有千秋吧。
无根与晴空饶有兴致地轮流开着船。站在船头,望着这如画的风景,不禁令人迷离陶醉,恍惚以为置身世外桃源。
而这世外桃源中,还有着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与家庭。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公平又不公平。
回县城的路上,我一个人在古河下了车,这一段的风光与岩滩不同,河面较窄,山在河对岸一侧比肩林立,连绵不绝,甚是秀美。
我在渡口上了一条船,偌大的渡船只有我一个人,老船家说,你想去哪儿都行,没有时间限制,就5块钱。
船家在这河上开了30年的渡船了,从最初的小桨船,到现在的大机动船。我与他攀谈的时候,他那黝黑透红的脸上一直洋溢着质朴而开朗的笑。

无根和无语先一天去百色了。我自己乘车返回南宁。
大巴在公路上急驰,望着窗外两侧一座座山向身后退去,那些孩子们的身影一点点浮现在眼前。那些纯真的笑脸、眼中的期盼与泪光,那破旧而昏黑的家,那些污浊的衣服,挥手作别的不舍,都像电影胶片一样一格格在我脑海中掠过。
听着耳畔许巍的《礼物》,我在心底默默地说:再见了。
有一片湿润在我眼角轻轻泛起。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又一个网络写手诞生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无忌,相片放到哪里了,很想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无锚之舟:呵呵,差距还很大啊,要继续努力。

无根:有些照片可能不适合放在网上吧。要不我给你发邮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写得真好,好感动。我是否可以将这篇文章转载到别的论坛?
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孩子,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希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1 17:12 , Processed in 0.0471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