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蛇的常识及自救
一、毒蛇常栖息在什么地方?
毒蛇一般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而又荫蔽的地方,灌木丛、乱石堆、坟墓、杂草从、溪边、塘边、山坳近水处都是毒蛇的常见栖息之处。有些毒蛇,如竹叶青、烙铁头、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等有时还会爬到树上去捕捉食物。海蛇只生活在海水之中。从地区性来说,竹叶青、烙铁头、五步蛇、圆头蝰多生活在山区;金环蛇、银环蛇、蝰蛇多生活于平原丘陵;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则在山区、平原、丘陵均有分布。
二、毒蛇的活动有时间性吗?
毒蛇的活动依其种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活动时间规律,眼镜蛇、眼镜王蛇多在白天外出活动;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多在夜间外出活动;五步蛇、蝮蛇、竹叶青、蝰蛇白天和晚上都出来活动,但以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为主。此外,毒蛇的活动还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4―10月这段时间出来活动,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春初则躲在洞穴中冬眠。在毒蛇冬眠的季节中,其脾性往往也较温和,因此如果咬伤人的话,中毒程度常常都较轻。
三、毒蛇会主动攻击人吗?
多数毒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只有当人们踩中了它或从正面逼近它或去抓它的时候才可能被它咬伤,但眼镜蛇和眼镜王蛇有时也会主动攻击人。
四、毒蛇怕“雄黄”吗?
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我们经常看到蛇怕雄黄的描述,这种说法有科学道理吗?有的。毒蛇对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和有毒物质,如雄黄、硫磺、六六六粉、滴滴涕、敌敌畏、石灰粉等都是不敢接近的。因此‘如果在毒蛇较多的地区露营或居住地有毒蛇出没时,可在住地周围撒上以上物质以避免毒蛇侵入。
五、为什么“打草”可以“惊蛇”?
蛇的耳柱骨一端连接于内耳卵圆窝,另一端与支持下颌的方骨相连,因此,它对于栖息的物体震动的传导相当敏感,加上它的触觉灵敏,一遇到危险就迅速逃走,因此在草丛中行走时可以通过“打草惊蛇”来防止被毒蛇咬伤。
六、毒蛇怕光吗?
有些毒蛇有怕光的特性,如金环蛇在强光照射下常缩成一团,把脑袋埋在肚皮下。因此夜间走路时使用手电筒对防止被毒蛇咬伤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蝮蛇科的毒蛇如五步蛇却有向光性,常向火光处冲过来。
七、如何区别毒蛇与无毒蛇?
特征 毒蛇 无毒蛇
颜色、 花纹 较鲜艳或有特殊花纹 多不鲜艳
头部 多呈三角形 一般呈椭圆形
体型 粗而短,不均匀 一般细长,体型相称
尾部 断钝或侧扁形 长而尖细
动态 栖息时常盘成团,爬行动作迟缓 爬行迅速
性情 性情凶猛 胆小怕人
八、 哪种毒蛇的毒性最剧烈?
我国毒蛇的毒性,以银环蛇毒毒性最烈,但眼镜王蛇的体型大,一次排毒量大,其咬伤人后的致死率最高,几乎达100%。常见毒蛇蛇毒对人的致死量(毫克/千克体重)及咬伤死亡率:眼镜蛇(15,8%),眼镜王蛇(12,100%),银环蛇(1,23%),金环蛇(10,30%),蝰蛇(4.2,30%)竹叶青(100,1%),蝮蛇(25,7%),五步蛇(24%),烙铁头(8%)。
九、上山旅游如何做好蛇伤防治准备
携带防蛇装备:在深山草丛中行走时,最好带一根棍棒开路,“打草惊蛇”,把蛇赶跑;还要穿高腰鞋,绑腿,穿长裤,紧裤脚,头戴笠帽;夜行时还要带照明工具,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携带自救药械:带一些小绳子、小刀、三棱针、蛇药成药、火柴等在身边,以防万一被毒蛇咬伤时能及时进行自救。
十、被毒蛇咬伤后的自救
蛇咬伤后早期处理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是蛇伤救治中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进行早期处理呢?
1、缚扎患肢:目的在于阻止蛇毒吸收和扩散。咬伤后应即时就地取材,用绳子或鞋带、布带在伤口的近心端缚扎,以能阻止静脉血和淋巴回流而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原则。如伤手指,可缚扎指根部;伤在小腿可缚扎膝关节上部。缚扎时应每隔15―30分钟稍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一般在伤口排毒、服药1―3小时或注射抗蛇毒血清后可解除缚扎。咬伤已超过12小时则不宜缚扎。另外,眼镜蛇咬伤者容易并发局部组织坏死,缚扎不当则使坏死更容易发生,故有的学者主张眼镜蛇咬伤者不作缚扎。
2、扩创排毒: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紧急情况下也可不麻醉消毒)沿牙痕作纵行切口1.5厘米,深达皮下或作“十”字切口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使毒血排出。血循毒类的五步蛇、蝰蛇、烙铁头咬伤因易致伤口流血能止,故一般不主张扩创排毒。
3、烧灼解毒:用火柴头5―8根,放射状堆放于伤口,然后点燃烧灼1―2次。此法的原理是:任何蛇毒其成分主要都是由多肽和酶等蛋白质组成,通过烧灼用高温使伤口的蛇毒蛋白质发生凝固,失去活性,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注意烧灼必须掌握在伤口局部而不应使面积过大,否则会造成组织的烧伤溃烂。另外,必须在伤后30分钟内进行,否则意义不大。
4、冲洗排毒:被蛇咬伤后,应在结扎或扩创后因地制宜地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等反复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残留的毒液。
5、吮吸排毒:用口吮、拔火罐或抽吸器吸引等方法将伤口毒血吸出。
6、针刺排毒:可在伤口周围及手指蹼间或足蹼间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头与皮肤平行刺入约1厘米,迅速拔出后将患肢下垂,并由近端向远端挤压以排除毒液。五步蛇、蝰蛇咬伤者慎用。
出行,露营注意防蛇! 蛇药的购买及用法
近来驴友们拉磨时频见蛇影,望注意防蛇!
1gt;爬山时要扎紧裤脚,不要穿短裤,凉鞋,更不宜赤脚
2gt;尽量穿长袖上衣
3gt;注意打草惊蛇 ,带登山仗(竹,木仗)还可以防山贼
4gt;不要随便进入杂草丛
5gt;随身携带护身之宝:lt;季德胜蛇药gt;
蛇药是出行/露营必备的
还可以治疗蜈蚣、马蜂等毒虫咬(蜇)伤
而且极便宜,相当于花几元钱买个蛇伤意外险。呵呵
关于野外遇蛇的几点小经验(供参考)
1、躲蛇。最重要的要明白,其实蛇是怕人的,只要有人进入它的生活范围,它就会拼命的跑掉或者躲藏,但是多数蛇的感觉器官比较迟钝,总是等你到距离它很近了才有反映,这时候如果你惊慌失措,动作幅度过大的话,蛇就会以为你要对它进行攻击了,才会对你进行反攻击,所以遇蛇不要怕,冷静的退离,蛇是不追人的(除了电视上介绍的非洲丛林的个别极品蛇出外,当然,你如果在深圳周边看到的话,你也就没有遗憾了,嘿嘿)
2、打蛇。在估计有蛇的地方行走时带上一条竹子,或者棍子(前面像小弹弓叉一样的最好,是俺最喜欢使用来捉蛇的工具了(美味啊,星期了就流哈啦子)),走草丛的时候不断的抽打前方的草丛,或者用石头丢前方的草丛,有蛇的可以吓跑(就是成语打草惊蛇了),看到蛇的时候可以猛抽将其正法,或者用带叉的棍将它的脑袋叉住在地上,就好像打架把别人脑袋案在地方,(敲敲敲敲敲敲,俺敲敲敲,哈哈,过瘾),这时候美味就到手了,建议不要用石块拍它,因为那样会把它的身子拍烂了,就没得吃了,(哦,不好意思,又想到吃了 :).... ),不过能躲就躲,尽量不要打蛇,爱护生物嘛,除非很大,可以做美食的,而且有对人有了威胁。
3、治疗。如果可以的话在露营时在帐篷周围洒上一圈熊黄,我们以前还用熊黄水洗手脚在进山,不过这样对皮肤好像不好,嘿嘿,怕蛇的,外出时做个像香包一样的带点点硫磺还是好,有蛇药的带上蛇药。如果被蛇咬了,赶紧拔毒,包扎,上药,被咬了以最快的速度用清水冲洗,并将伤口的血挤多点出来,洗净,有白酒冲洗更好,必要的给个人帮吸出来(吸的人一定要小心,口腔不能有伤口,比如溃疡,破裂的泡,发炎等,以防中毒),然后敷药(没有带要的就要摘草药了,所以平时多认识点草药好啊,老人家都说蛇常出没的地方肯定有蛇药,不过我也不认识)伤在胳膊腿的,最好将胳膊腿用绳子捆上(不是捆犯人一样捆),阻断血液的循环,防止血液将毒素带到全身,情况严重的应尽快下山送医院治疗,不得耽误。
以上为个人所见,所遇,听养蛇人说,听长辈说,听电视书本上说总结的个人看法,如果有错误的请朋友指正,所说仅供参考。
毒蛇咬伤诊断要点
(一)有被蛇咬伤病史
如伤口有一对毒牙痕,并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且有蛇尸体或伤者证实为毒蛇,则多为毒蛇;如伤口有 2-4 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无局部症状或局部症状较轻,无全身局部症状,多为无毒蛇。
(二)记录毒蛇咬伤的要素
记录被咬时间、地点、咬的部位、咬时的情况、被蛇伤时天气及环境,病人有无把蛇打死或捕住或是否看清蛇的形态、大小、色彩和花纹,结合病人所在地区的各种毒蛇的活动季节,以便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明确毒蛇的准确名称并明确诊断。注意病人对伤口的自救或他救的处理,对处理方式及时间应详细了解。
(三)密切注意咬伤后的病情进展
注意咬伤后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的发展检查牙痕时注意牙痕的多少, 排列及间距,伤口局部及周围情况、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痛情况。全身症状尤其注意呼吸、神志及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四)对既往病史的了解(呼吸、心血管、泌尿、神经等慢性病史,女性病人应包括月经及妊娠史),做好鉴别诊断。
(五)辅助检查
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六)鉴别诊断
(1)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 目 /毒 蛇 / 无 毒 蛇
牙 痕 / 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疼 痛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肿 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出 血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
(2)与蜂螫伤鉴别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4)与蝎子螫伤鉴别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全身疼痛,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根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5)警惕蛇毒毒效会威胁生命
如被蛇咬伤后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红蛋白尿。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表现提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威胁生命的毒效应发生,应分秒必争地竭力抢救。
毒蜂防疗
一。毒蜂概述
毒蜂包括蜜蜂、黄蜂(有些资料又叫马蜂或胡蜂,不一而足,大概只有研究昆虫分类学的才能够说清楚)、大胡蜂和竹蜂等多种有毒刺的蜂类,其毒力以蜜蜂最小,黄蜂和大胡蜂较大,竹蜂最强。
毒蜂尾端都有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注入体内,引起中毒。蜜蜂螫针有逆钩,螫人后螫针常残留体内,而胡蜂的雄蜂无螫针,雌蜂螫针无逆钩。
蜜蜂蜂毒为微黄色透明酸性液体,主要含蚁酸和蛋白质;其他毒蜂的毒液却大都呈弱碱性,主要含组织胺、五羟色胺、缓激肽等成分复杂的毒质,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中毒反应较蜜蜂快而严重。蜂毒性质的这种显著差别,决定了必须对症下药。
一般身体健康的人,同时受到5只蜜蜂螫刺,仅发生局部红肿和刺痛,数日可以恢复正常;如同时受100只以上蜜蜂螫刺,会使机体中毒,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心血管功能紊乱等症状;同时受200只以上蜜蜂螫刺,会死于呼吸中枢麻痹。
外出野游时被蜂螫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些毒蜂的毒性决不亚于任何毒蛇,而之所以较少有人死于毒蜂螫,根本原因仅仅在于进入人体毒液的数量相差悬殊。然而即使只被一两只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伤,也常常会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对蜂毒过敏者,还可能迅速出现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蜂毒还有一点完全不同于蛇毒:不少人被它螫伤后产生的抗体在以后再次遭遇叮咬时常常会起过激的反作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介绍了一个第一次被大量蜂螫伤后康复,而第二次却死于同样的少量蜂螫的案例,并分析了人体中的该复杂生化过程。
二。被蜂螫伤急救法】
被蜜蜂(其毒液是酸性的)螫后,应立即小心拔出毒刺,如有断刺必须用消毒针将其剔出,然后用肥皂水、3%氨水等弱碱性溶液清洗及外敷,如果没有碱性液则用干净的清水冲洗伤口;如被其他蜂螫刺,最好用食用醋洗涤及外敷,然后用力掐住被螫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若被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伤,最好用季德胜或南通蛇药涂抹或外敷,同时口服蛇药片(驴子们如果有这些药就应每次都随身携带),亦可以采撷鲜蒲公英、紫花地丁、景天三七、七叶一枝花和半边莲等解毒草药捣烂外敷,然后尽快送医院治疗(尤其在被成群蜂螫伤后必须即刻送大医院)。
三。症状要点:
1.螫伤处有红、肿、热、痛,重者局部变黑、瘀点,并可扩散,甚至发生组织坏死。若为蜜蜂螫伤,则一般有螫针残留;
2.全身中毒反应可有头晕、头痛,不安等表现,轻者一般可在数小时内消失,若为群蜂多处螫伤,则可发生严重中毒反应,出现呼吸困难,乃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3.胡蜂螫伤中毒还可引起溶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肝脏损害等(应实验室检查是否有肝肾功能异常)。
四。临时急救措施:
1.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甚至没有食用醋,可在患处用力涂抹柠檬、橙子等水果,酸性越强的效果越好,酸性不强的也有一定效果;
2. 如果没有水果,又不认识解毒草药,就地采摘一些酸性的草本植物涂抹;
3. 民间有用人奶治疗蜂螫的验方,颇有效果,在野外可以用携带的纯牛奶擦洗,想必可以吸收并中和一些毒素;
4. 有全身症状者,在采用上述措施后应多饮水,以加快毒素排泄;
5. 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五。注意事项:
1.被野外的毒蜂螫伤后,往患处涂氨水、肥皂水等基本无效,因为这类蜂毒中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被蜜蜂螫伤后,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其他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等碱性液体;
3.被蜂螫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否则切莫掉以轻心。
六。防蜂注意事项】
驴子们出游山野,一般应当不抹香水、发胶和其他芳香的化妆品,以防毒蜂闻风而至;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要密封好,以免招蜂引蝶;在山野丛林活动时,不要乱捅蜂巢,以免群蜂攻击;如不小心触动有蜂巢的树枝、灌木,引起蜂群骚动,千万不要拔腿狂奔,而应就地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可用随身携带的草帽遮挡颜面和头颈,耐心静候十几二十分钟,等蜂群活动恢复正常之后,再慢慢退却,以躲过“劫难”;另外,鲜艳的服装、头花等都容易诱发毒蜂的攻击行为,因此一定要注意穿着,避免红黄橙等接近花蕊的颜色。
野外常见的伤病的防治
昆虫叮咬的防治:在野外为了防止昆虫的叮咬,人员应穿长袖衣和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涂搽防蚊药。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宿营时,烧点艾叶、青蒿、柏树叶、野菊花等驱赶昆虫。被昆虫叮咬后,可用氨水、肥皂水、盐水、小苏打水、氧化锌软膏涂抹患处卡痒消毒。(别一条毒蛇咬过,是山民救的我)
蚂蟥是危害很大的虫类。遇到蚂蟥叮咬时,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让其自行脱落,然后压迫伤口止血,并用碘酒涂搽伤口以防感染。部队行进中,应经常查看有无蚂蟥爬到脚上。如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约为4~8小时。此外,将大蒜汁涂抹于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作用。(我右脚还有一块疤)
昏劂:野外昏劂多是由于摔伤、疲劳过度、饥饿过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脸色突然苍白,脉搏微弱而缓慢,失去知觉。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一般过一会儿便会苏醒。醒来后,应喝些热水,并注意休息。
中毒:其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胃疼、心脏衰弱等。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触咽部引起呕吐,然后吃蓖麻油等泻药清肠,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药及其他镇静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为保证心脏正常跳动,应喝些糖水、浓茶,暖暖脚,立即送医院救治。
中暑:其症状是突然头晕、恶心、昏迷、无汗或湿冷,瞳孔放大,发高烧。发病前,常感口喝头晕,浑身无力,眼前阵阵发黑。此时,庆立即在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裤带,使全身放松,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药。发烧时,可用凉水浇头,或冷敷散热。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容穴使其苏醒。
冻伤:如发现皮肤有发红、发白、发凉、发硬等现象,应用手或干燥的绒步磨擦伤处,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冻伤,轻度冻伤用辣椒泡酒涂擦便可见效。如生身体冻僵的情况,不要立即将伤者抬进温暖的室内,应先磨擦肢体,做人工呼吸,待伤者恢复知觉后,再到较温暖的地方抢救。
蜇伤:被蝎子、蜈蚣、黄蜂等毒虫蜇伤,伤口红肿、疼痒,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要先挤出毒液,然后用肥皂水、氨水、烟油、醋等涂擦伤口,或用马齿苋捣碎,汁冲服,渣打外敷。也可用蜗牛洗净捣净后捣碎涂在伤口上。此外,蒜汁对蜈蚣咬伤伤有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