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今夜很无聊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复制链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如何寻找水源

如果有朝一日,当你置身於崇山峻岭之巅,整日穿梭於广阔的森林里,而食水用尽口渴难受,且前是林海,后无水源,你如何冯你的智慧去获得所需之水份?相信大家可能均无此经验,但如身历其境的话,你是否立刻能找到水源?

何处是水源?

除非你身在大沙漠,否则水源寻找很容易,而植物代用水亦遍地皆是,只要你对植物有深切认识,敏锐辨别与观察力,都是捶手可得。首先谈谈普通水源:

1、地下水:举凡高山融雪、溪水、渗入地下之雨水,山谷低凹处积水,岩缝里流出的山泉等,均可视为地下水,此类水源易得,唯须注意消毒。

2、地上水:包括泥泞水、雨水、露水等,其收集方法如后:泥泞水:首先将茅草制作成一锥形长约一尺左右的草器,将水例入过滤容,在底部以容器盛接,过滤数次,消毒后即可饮用。雨水收集:下雨时,在大的树干上挖一孔,插入竹筒,雨水及沿此筒聚流,底部以容器盛接即可。如无利器挖孔,可用长布条沿树干缠绕,约留尺许於容器内,雨水及沿雨布条引入。露水收集:利用金属板,夜间露天放置,待水珠凝结成时收集之。或可用石头收集在地上挖一直径三尺左右的浅坑,其上铺一帆布(或纸张、衣料、山芋叶等品)代再用石头在棋上排成高约三尺的V字型,则露水沿石而下积聚於帆布内,代用次日除去石块,即可得3-5c.c然后消毒饮用。

3、若逢地上、地下水源均枯干时,或水源不洁不得饮用时,可在植物上找到代用水,其采集方法於后:

水树:凡树体积粗大、叶阔大、多生果实,则树身藏水丰沛。只要用利器在树干上挖一洞,即有水流出。但须注意,挖洞时应在太阳西落之后,时已黄昏始能得水。

水藤:分布於八百公尺以下溪畔,潮湿地带。将其茎割切一段,即有水泊泊流出,待流尽后,在约其上约一尺年切割一段,水在源源流出。

仙人掌:各种仙人掌含水甚丰,切去顶部,汁液即自切口流出,然后捣碎果壳果果肉以吸管吸取汁浆。但如发现其汁液为乳白色时,则切勿饮用,因可能有毒性。

野生蔗:只要在树干上挖洞,水则流出。亦可砍去枝叶,以切口对嘴儿饮之,为其味生涩,但如无其它方法,则野生蕉亦为最佳植物代用水。棕榄:此法收集较费时,砍倒树干,割去顶端,斜放地上,用容器在根部盛接,每八小时去茎一段,一日约可得五至八cc之水。

竹:如粗大之竹类、麻竹、桂竹、孟宗竹等,茎风均含少许水份,,干裁之竹茎内含更多量水份,成其雨后采取方便,唯须注意筒内水否清洁。

椰子:未成熟之小椰子可食,成熟之椰子果,其汁液解渴清凉无比。可治便秘消化不良诸症。

野丝瓜:将茎与根部切断,以容器纳入收集,或用塑胶袋包扎切口,次日收回,约可得五至六cc之水。

4、另个亦可利用动物之指引而获水,因动物出没处,其附近必有水源。其次也要注意水源是否清洁,普遍监别法是吐口唾液水面,如迅速散开则可饮,若能聚不散,其水必不洁,必须消毒后方可饮用。

常用消毒法:

1、煮沸法。

2、碘酒消毒法:以药箱中碘酒以1000cc加入8.2%之比例即可。

3、药片消毒:普通急救箱中应具备此类药品,1000cc水中加入二片饮水消毒片。



野外探险水处理

不洁净的水中经常会带有一些致病的物质,所以当你在极度干渴之际找到了水源后,最好不要急于狂饮,应就当时的环境条件,对水源进行必要的净化消毒处理,以避免因饮水而中毒或染上疾病,人的体能就会急剧下降,在很短的时间内消耗尽体力,因而丧失行动的能力,严重者,甚至会因之送掉性命。

    那么,怎样对寻找水源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呢?下面就介绍几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渗透法

    当你寻找到的水源里有飘浮的异物或水质混浊不清时,可以在离水源3~5米之处向下挖一个大约50~80厘米深,直径约1米的坑,让水从砂、石、土的缝隙中自然渗出,然后,轻轻地将已渗出的水取出,放入盒或壶等存水容器中。注意:不要搅起坑底的泥沙,要保持水的清洁干净。

    过滤法

    当你所找到的水源泥沙混浊,有异物飘浮且有微生物或蠕虫及水蛭幼虫等,水源周围的环境又不适宜挖坑时,可找一个塑料袋(质量好,不容易破的)将底部刺些小眼儿,或者用棉制单手套、手帕、袜子、衣袖、裤腿等。也可用一个可乐瓶,去掉瓶底后倒置,再用小刀把瓶盖扎出几个小孔,然后自下向上依次填入2~4厘米厚的无土质干净的细砂5至7层,压紧按实、将不清洁的水慢慢的倒入自制的简易过滤器中,等到过滤器下面有水溢出时,即可用盆或水壶将过滤后的干净水收集起来。如果对过滤后的水质不满意,可将过滤后的水再次进行过滤,直到满意为止。

    沉淀法

    将所找到的水收集到盆或壶等存水容器中放入少量的明矾或木棉枝叶(捣烂)、仙人掌(捣烂)、核桃仁(捣烂)搅拌匀后沉淀30分钟,轻轻舀起上层的清水,不要搅起已沉淀的浊物,这样,你便能得到较为干净的水了。一般说来,除泉水的井水(地下深井水)可直接饮用外,不管河水、湖水、溪水、雪水、雨水、露水,还是通过渗透、过滤、沉淀而得到的水,最好都应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饮用。那么,怎样进行消毒呢?方法如下:将净水药片放入存水容器中,搅拌摇晃,静置几分钟,即可饮用,或灌入壶中存储备用。一般情况下,一片净水药片可对1升的水进行消毒,如果遇到水质较混浊可用2片净水药片进行消毒。

    目前,军队里都采用此方法在野外对水进行消毒。如果没有净水药片,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医用碘酒代替净水药片对水进行消毒。在已净化过的水中,每一升水滴入3、4滴碘酒,如果水质混浊,则在每一升水中滴入的碘酒要加倍。搅拌摇晃后,静置的时间也应长一些,20~30分钟后,便可饮用或存储备用。利用亚氯酸盐,即漂白剂,也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在已净化的水中,每升水滴入漂白剂3、4滴,水质混浊则加倍。摇晃匀后,静置30分钟。即可饮用或备用。只是水中有些漂白剂的味,注意不要反沉淀的混浊物一同喝下去。如果以上的消毒药物均没有,正巧随身携带有野炊时用的食醋(白醋也可以用),也可以对水进行消毒。在净化过的水中倒入一些醋汁,搅拌后,静置30分钟,便可饮用。只是水中有些醋的酸味。

    在海拔高度不太高(海拔3000米以下)且有火种的情况下,反水煮沸5分钟,也是对水进行消毒的很好的方法,且简单实用。在平原郊游或野炊时,多采用这种法对河水、湖水、溪水、雨水、露水、雪水进行消毒以保证饮水和做饭的需要。如果寻找到的水是咸或水时,用地椒草与水同煮,这样虽不能去掉原来的苦咸,却能防止发生腹胀、腹痛、腹泻。如果水中有重金属盐或有毒矿物质,可用浓茶与水同煮,最后出现的沉淀物不要喝。

    目前,有一种饮水净化吸管,在野外非常实用,形如一只粗钢笔,经它净化的水无菌、无毒、无味、无任何杂质,不需经过沸煮即可饮用,很轻便。另外要提醒朋友们注意的是,在水源紧缺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饮用水。不要为一时口渴而狂饮至饱。其实,在野外工作或探险,喝水也要讲究科学性。如果一次喝个够,身体会将吸收后多余的水份排泻掉,这样就会白白的浪费很多的水。

    如果在喝水时,一次只喝一两口,然后含在口中慢慢的咽下,过一会儿感觉到口渴时再喝一口,慢慢的咽下,这样重复饮水。既可使身体将喝下的水充分吸收,又可解决口舌咽喉的干燥。一标准水壶(0.9~1.3升)运用正确的饮水方法,可使一个单兵在运动中坚持6~8小时,甚至更长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野外露营的方法

在野外旅行,不可避免地要在荒野中露营。以下,我们介绍一些野外露营的方法和经验。

  一、露营地的选择

  露营地点的选择,除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之外,首先应考虑靠近水源和燃料,同时还要考虑防避风雨和蚊虫。此外,还应注意防避雪崩、滚石以及突如其来的山洪和涨水等。

  夏季, 露营地点应选择在干燥,地势较高,通风良好,蚊虫较少的地方。通常,湖泊附近和通风的山脊、山顶是夏天较为理想的设营地点。

  冬季,设营地点应视避风以及距燃料、设营材料、水源的远近等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森林和灌木丛是理想的设营地。应避开易被积雪掩埋的地点,如避开崖壁的背风处,因为在这种地形上,风很快会吹起大量的雪将帐篷或遮棚埋没。

  二、简易帐篷的架设:架设简易帐篷可使用方块雨衣,毛毯、帆布等就便器材。

  1、屋顶形帐篷:将绳子拴在两棵树之间,或用随身携带的工具等作为支柱,用背包带连接,两端固定在地上。然后将方块雨布搭在绳子或背包带上,底边用石块压牢即可。也可将数块雨布连接,构成4~8人用的大帐篷。这样屋顶帐篷适合各种地形。

  2、一面坡形帐篷:这种帐篷适于在断墙、棱坎等处架设。架设时,把雨布一头固定在墙壁或棱坎上,另一头固定在地面,两边用树枝、野草堵塞挡风。在林地架设时,也可以用树木固定。

  冬季架设帐篷应注意:在雪层较薄的地区,应先将架设地点的雪扫尽。在雪层较深的地工,如果只是暂时驻留,可不必清扫积雪,但应将寻压实、压平,在冻结的地面上形在一道隔绝层。如果暂时不转移,则应在雪地中挖坑埋设帐篷。这样可以更好地抵御寒风。在开阔地上架设帐篷时,可在帐篷迎风面筑一道雪墙,既可挡风又便于生火。

  三、在森林中露营

  在森林中过夜,最好不要露宿。因为当人睡着之后,血液循环变慢,皮肤松弛,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皮肤上的露水蒸发时又带走了热量,会使人着凉受寒,关节酸痛。林区露营,可就地取材搭制临时的遮窝,首先,选择两棵树作立柱。然后在距地面一米处绑一横杆,横杆上斜搭(约45度)若干后杆,后杆的再绑上两条横杆,即可将树枝像铺瓦一样,一层层重叠地搭挂在支架上。遮棚的两侧也用树枝遮堵。冬季,在遮棚透空面可架设长条形篝火以取暖。

  四、在热带丛林中露营

  在热带丛林地带,应搭制较严密的遮棚,以防蛇虫的侵扰和暴雨。通常,遮棚可设置在便于排水的高地,在天气闷热时,高地也常有凉爽的微风。

  在丛林中可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树木、竹、藤、茅草、芭蕉叶并结合雨布、蚊帐等就便器材,搭制各种形式的遮棚。其基本方法是:“先撑棚架后盖顶,围墙铺床同时行,最后挖出排水沟,铲除杂草把地平。”

  在热带丛林是露营,注意不要捣破蚂蚁窝、黄蜂窝,要清除营地四周杂草,周围挖一道排水沟,并且撒一层草木灰,以防蛇虫爬入。床铺应离开地面30~50厘米,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先在地上敲打,捕除爬上的昆虫。醒来是,应首先仔细地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的蛇和昆虫会被突然的活动惊动。还要注意保持遮棚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则又会把蛇引来。注意不要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也会把蛇引来。

  此外,由于丛林地带地面潮湿,毒蛇、毒虫多,在地面搭铺易受其侵害,因此吊床非常适用, 在吊床的两端拴在两棵树上,上面再拉一根绳子,搭上方块雨布,四角用绳子系牢,便形成一个防水帐篷。

  五、在冬季露营

  1、寒区积雪厚的地区可以掏筑雪洞以避风寒,洞容量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如无临时栖身的洞穴、帐篷时,烧石睡床也适于冬季露营,挖一个适合身材的坑,在坑底铺上已烧热的石头,上面覆上热灰土使之平坦,然后再铺枯草、枯叶即可。

  2、雪地宿营睡袋不能直接放在冰雪的地面上,可把松树枝和外衣铺在睡袋下面,以免人体使冰雪融化而发冷。在使用睡袋前应使其充分蓬松,这样保温效果更好。睡袋必须经常保持干燥,晴天时应将其晒干。每次使用后,要把袋内的暖空气放掉,以免暖空气遇冷后水汽凝结弄湿睡袋。进睡袋时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穿多了会使人出汗,致使睡袋潮湿,而隔热性能降低。

  3、如果没有睡袋,可将毛毯折迭成睡袋的形式,方法是:将毯子对折,上部比下部长,将较长的部分迭压在身体下方,再把脚部的毯子迭到毯下,如此就可以如睡袋一样保暖。

  4、保持服装干燥,特别是手套和袜子的干燥很重要。夜间最好用火烘干或放在睡袋里,在人睡眠时用体温使其干燥。鞋最好也放在睡袋里面,如把鞋子放在睡袋外面,到第二天早晨,它会被冻硬,不仅不好穿,而且还会磨伤脚。融化冻鞋子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可穿着鞋子烤脚,这样不但不易烘干,反面使鞋内产生水汽,再外出时在冰雪中步行会凝结成冰,容易发生冻伤。还可在袜子外面套上塑料袋再穿上鞋,可使双脚保暖并隔潮。

  5、冬季露营,还有一些辅助增温的方法。例如,将装满热水的军用水壶,去掉保温套,抱在怀里,既可取暖,次日还可洗脸。又如,把一两块烧的石头、砖头放在被窝里取暖,效果也很好。此外,可将少量的生石灰,打碎后装入瓶子、厚塑料袋或水壶内,加入一些水,密封放入被窝,10~20分钟后可产生热量,并可在4~5小时内保持较高的温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户外活动知识之一――徒步穿越

徒步穿越是指,在徒步区域里主要靠徒步行走去完成起点到终点的穿越里程。中间可能要跨越山岭、丛林、沙漠、雪原、溪流、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户外活动。野外综合技能要求较高,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外生存于一体。穿越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体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时还要有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一次成功的穿越,行前要精心定制份好穿越计划,对要徒步穿越的区域进行了解,包括穿越时间的天气、地貌、难度、风险系数,所需的装备、食物、药品等等
    徒步穿越因富于求知性、探索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穿越者必须掌握相关野外生存知识与技能,去应对千变万化的野外情况。
   徒步穿越含山地丛林、沙漠荒原、雪原冰川、峡谷、平原、山岭、长城、古道、草地、环湖、江河等很多分类徒步。
     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徒步穿越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些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一个体能训练计划,在耐力、力量、负重行走等方面渐渐增进,体能耐力训练可以通过游泳、爬山、长跑、骑自行车去获得,力量训练可以每天坚持做俯卧撑、举哑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去获得。
   徒步行走的基本原理及要领:徒步行走不单是腿部运动,而是种全身运动,注意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控制节奏,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脉搏尽量不要超过120次/分钟,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脚掌触地,从脚跟到脚尖位移,什么时候都要按自己的行走节奏去走,不要时快时慢,时跑时停,尽量保持匀速。
     刚开始徒步可以放缓一点,让身体每个部分都先预热,有个适应的过程,5-10分钟后才加快步伐,行走中从安全角度出发,队员之间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一般为2-3米,这样可以避免有人因各种原因暂停时,如系鞋带、脱衣服、喝水等等,暂停队员与前进队员就不会互相影响,一般情况下,暂停队员靠右边停留,前进队员从左边跨过,与迎面而来的其他队伍相遇时,也是按我右他左,礼貌相让通过,暂停人员与队伍的安全距离一般在白天不能超过十分钟或者200米以内,夜晚必须在5分钟或者20米以内。在行走中,要养成个良好习惯,集中精力行走,不要边走边笑,打闹嬉戏,更不能大声歌唱,这样不但分散其他队员的注意力,同时还会无谓消耗自己的体能。
     行走重心在上坡时,应在脚掌前部,身体稍向前倾,下坡时重心放在后脚掌,同时降低重心,身体稍微下垂,无论上坡下坡,对于坡度较大的坡迹,应走“之”字形,尽量避免直线上下,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走法,上下坡时,手部攀拉的石块、树枝、藤条,一定要用手试拉,看看是否能够受力,才去做其他攀爬上下动作。经常有队员因为拉的是枯萎腐烂树枝、藤条,跌倒受伤,导致意外。
      行走中的休息原则也要讲究方法,一般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一般途中短暂休息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以站着休息为主,调整呼吸。长时间休息以每60-90分钟一次为好,休息时间为15-20分钟,长时间的休息应卸下背包等所有负重装备,先站着调整呼吸2-3分钟,才能坐下,不要一停下来就坐下休息,这样会加重心脏负担,可以自己或者队员之间互相按摩腿部、腰部、肩部等肌肉,也可以躺下,抬高腿部,让充血的腿部血液尽量回流心脏。谨记:休息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仅仅是躺下休息这么简单。走百公里时我与印第安人、井中月等六人结小队行走,就是采取主动、积极的休息原则,定量按时放松,全部都完成了徒步百公里路程。
     徒步行走时,应带足饮用水,每人每天约3升的量,根据天气情况去增减,宁多勿少。如果途中溪流、湖塘、沟河有水补给,一定要先观察水源污染情况,是否有无人畜活动、是否有动物尸体倒于水旁,有无粪便、毛虫污染,是否发黑发臭,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采取沉淀、过滤、离析等方法处理后才饮用。一般情况下最好先用少量水珠涂擦嘴唇,等过3-5分钟后,嘴唇不发麻发痒、无臭无味才饮用。野外补充的水,有条件的话最好煮沸五分钟再饮用。喝水要以量少次多为原则,喝水也是主动的,不要等口渴了才被动喝水。每次喝两三小口为好,太口渴了可以宿短喝水的时间,增多几次喝水次数,一次喝水太多,身体吸收不了浪费宝贵的水源不算,反而增加心脏的负担。一般的徒步等户外运动消耗水份的补充方式最好是250CC/15min为好。正常的徒步时间里排尿也应该是4小时/次,可以通过观察排解的尿液颜色,了解自己体内水分脱失症状。尿液呈深黄色,微感口渴,脉搏速度正常为轻微脱水症状,尿液呈暗黄色,口内黏膜干燥,口渴,脉搏速度加快但弱为中度脱水症状,重度脱水症状为无尿液,脸色皮肤苍白,呼吸急促,口渴昏睡,脉搏快而无力很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关于求生哨的使用规范

符号说明: ● 短音(一秒内); ■■■ 长音(3秒以上); 指令内哨音间隔2~3秒,指令间的间隔30秒以上(比如重复发送指令需要间隔30秒以上)

通讯(T): ■■■ (一长音) 用于队伍的声音通讯联系,以确定相互之间的哨音方位,在收到哨音指令后发出代表收到指令(同喊话 喂~~~~~ 相似)

集合(U):● ● ■■■ (两短一长) 向哨音的方向集合 (同喊话 集合啦~~~~ 相似)

前进(V): ● ■■■ (一短一长) 休息时发出代表全队出发、行进中发出代表加速前进 (同喊话 冲啊~~~~ 相似)

前队等待(W):● ■■■ ■■■ (一短两长) 用于队伍行进距离过长时,要求前队等待后队 (同喊话 请等~~~等~~~~ 相似)

要求支援(S):● ● ● (三短) 当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时发出,收到信号者以通讯音(T)回复表示将前往支援 (同喊话 急!急!急!相似)

求救(SOS):● ● ● ■■■ ■■■ ■■■ ● ● ● (三短 三长 三短) 这是国际通用的SOS代码,请大家熟记

下面是天子剑、红色政权编改的记忆口诀:

持续一长 确定方向 (确认方位,收到指令);

两短一长 集合回房 (全队向哨音方向集合);

一短一长 冲向战场 (全队出发、加速前进);

一短两长 等待后方 (要求前队等待后队);

三短急哨 求援信号 (有情况请支援) (一定要记得);

三短三长三短 我们现在危险 (SOS)(一定要记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蛇的常识及自救

一、毒蛇常栖息在什么地方?
毒蛇一般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而又荫蔽的地方,灌木丛、乱石堆、坟墓、杂草从、溪边、塘边、山坳近水处都是毒蛇的常见栖息之处。有些毒蛇,如竹叶青、烙铁头、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等有时还会爬到树上去捕捉食物。海蛇只生活在海水之中。从地区性来说,竹叶青、烙铁头、五步蛇、圆头蝰多生活在山区;金环蛇、银环蛇、蝰蛇多生活于平原丘陵;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则在山区、平原、丘陵均有分布。
二、毒蛇的活动有时间性吗?
毒蛇的活动依其种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活动时间规律,眼镜蛇、眼镜王蛇多在白天外出活动;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多在夜间外出活动;五步蛇、蝮蛇、竹叶青、蝰蛇白天和晚上都出来活动,但以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为主。此外,毒蛇的活动还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4―10月这段时间出来活动,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春初则躲在洞穴中冬眠。在毒蛇冬眠的季节中,其脾性往往也较温和,因此如果咬伤人的话,中毒程度常常都较轻。
三、毒蛇会主动攻击人吗?
多数毒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只有当人们踩中了它或从正面逼近它或去抓它的时候才可能被它咬伤,但眼镜蛇和眼镜王蛇有时也会主动攻击人。
四、毒蛇怕“雄黄”吗?
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我们经常看到蛇怕雄黄的描述,这种说法有科学道理吗?有的。毒蛇对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和有毒物质,如雄黄、硫磺、六六六粉、滴滴涕、敌敌畏、石灰粉等都是不敢接近的。因此‘如果在毒蛇较多的地区露营或居住地有毒蛇出没时,可在住地周围撒上以上物质以避免毒蛇侵入。
五、为什么“打草”可以“惊蛇”?
蛇的耳柱骨一端连接于内耳卵圆窝,另一端与支持下颌的方骨相连,因此,它对于栖息的物体震动的传导相当敏感,加上它的触觉灵敏,一遇到危险就迅速逃走,因此在草丛中行走时可以通过“打草惊蛇”来防止被毒蛇咬伤。
六、毒蛇怕光吗?
有些毒蛇有怕光的特性,如金环蛇在强光照射下常缩成一团,把脑袋埋在肚皮下。因此夜间走路时使用手电筒对防止被毒蛇咬伤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蝮蛇科的毒蛇如五步蛇却有向光性,常向火光处冲过来。
七、如何区别毒蛇与无毒蛇?
特征 毒蛇 无毒蛇
颜色、 花纹 较鲜艳或有特殊花纹 多不鲜艳
头部 多呈三角形 一般呈椭圆形
体型 粗而短,不均匀 一般细长,体型相称
尾部 断钝或侧扁形 长而尖细
动态 栖息时常盘成团,爬行动作迟缓 爬行迅速
性情 性情凶猛 胆小怕人
八、 哪种毒蛇的毒性最剧烈?
我国毒蛇的毒性,以银环蛇毒毒性最烈,但眼镜王蛇的体型大,一次排毒量大,其咬伤人后的致死率最高,几乎达100%。常见毒蛇蛇毒对人的致死量(毫克/千克体重)及咬伤死亡率:眼镜蛇(15,8%),眼镜王蛇(12,100%),银环蛇(1,23%),金环蛇(10,30%),蝰蛇(4.2,30%)竹叶青(100,1%),蝮蛇(25,7%),五步蛇(24%),烙铁头(8%)。
九、上山旅游如何做好蛇伤防治准备
携带防蛇装备:在深山草丛中行走时,最好带一根棍棒开路,“打草惊蛇”,把蛇赶跑;还要穿高腰鞋,绑腿,穿长裤,紧裤脚,头戴笠帽;夜行时还要带照明工具,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携带自救药械:带一些小绳子、小刀、三棱针、蛇药成药、火柴等在身边,以防万一被毒蛇咬伤时能及时进行自救。
十、被毒蛇咬伤后的自救
蛇咬伤后早期处理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是蛇伤救治中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进行早期处理呢?
1、缚扎患肢:目的在于阻止蛇毒吸收和扩散。咬伤后应即时就地取材,用绳子或鞋带、布带在伤口的近心端缚扎,以能阻止静脉血和淋巴回流而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原则。如伤手指,可缚扎指根部;伤在小腿可缚扎膝关节上部。缚扎时应每隔15―30分钟稍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一般在伤口排毒、服药1―3小时或注射抗蛇毒血清后可解除缚扎。咬伤已超过12小时则不宜缚扎。另外,眼镜蛇咬伤者容易并发局部组织坏死,缚扎不当则使坏死更容易发生,故有的学者主张眼镜蛇咬伤者不作缚扎。
2、扩创排毒: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紧急情况下也可不麻醉消毒)沿牙痕作纵行切口1.5厘米,深达皮下或作“十”字切口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使毒血排出。血循毒类的五步蛇、蝰蛇、烙铁头咬伤因易致伤口流血能止,故一般不主张扩创排毒。
3、烧灼解毒:用火柴头5―8根,放射状堆放于伤口,然后点燃烧灼1―2次。此法的原理是:任何蛇毒其成分主要都是由多肽和酶等蛋白质组成,通过烧灼用高温使伤口的蛇毒蛋白质发生凝固,失去活性,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注意烧灼必须掌握在伤口局部而不应使面积过大,否则会造成组织的烧伤溃烂。另外,必须在伤后30分钟内进行,否则意义不大。
4、冲洗排毒:被蛇咬伤后,应在结扎或扩创后因地制宜地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等反复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残留的毒液。
5、吮吸排毒:用口吮、拔火罐或抽吸器吸引等方法将伤口毒血吸出。
6、针刺排毒:可在伤口周围及手指蹼间或足蹼间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头与皮肤平行刺入约1厘米,迅速拔出后将患肢下垂,并由近端向远端挤压以排除毒液。五步蛇、蝰蛇咬伤者慎用。


出行,露营注意防蛇! 蛇药的购买及用法

近来驴友们拉磨时频见蛇影,望注意防蛇!
1gt;爬山时要扎紧裤脚,不要穿短裤,凉鞋,更不宜赤脚
2gt;尽量穿长袖上衣
3gt;注意打草惊蛇 ,带登山仗(竹,木仗)还可以防山贼
4gt;不要随便进入杂草丛
5gt;随身携带护身之宝:lt;季德胜蛇药gt;

蛇药是出行/露营必备的
还可以治疗蜈蚣、马蜂等毒虫咬(蜇)伤
而且极便宜,相当于花几元钱买个蛇伤意外险。呵呵

关于野外遇蛇的几点小经验(供参考)

1、躲蛇。最重要的要明白,其实蛇是怕人的,只要有人进入它的生活范围,它就会拼命的跑掉或者躲藏,但是多数蛇的感觉器官比较迟钝,总是等你到距离它很近了才有反映,这时候如果你惊慌失措,动作幅度过大的话,蛇就会以为你要对它进行攻击了,才会对你进行反攻击,所以遇蛇不要怕,冷静的退离,蛇是不追人的(除了电视上介绍的非洲丛林的个别极品蛇出外,当然,你如果在深圳周边看到的话,你也就没有遗憾了,嘿嘿)

2、打蛇。在估计有蛇的地方行走时带上一条竹子,或者棍子(前面像小弹弓叉一样的最好,是俺最喜欢使用来捉蛇的工具了(美味啊,星期了就流哈啦子)),走草丛的时候不断的抽打前方的草丛,或者用石头丢前方的草丛,有蛇的可以吓跑(就是成语打草惊蛇了),看到蛇的时候可以猛抽将其正法,或者用带叉的棍将它的脑袋叉住在地上,就好像打架把别人脑袋案在地方,(敲敲敲敲敲敲,俺敲敲敲,哈哈,过瘾),这时候美味就到手了,建议不要用石块拍它,因为那样会把它的身子拍烂了,就没得吃了,(哦,不好意思,又想到吃了 :).... ),不过能躲就躲,尽量不要打蛇,爱护生物嘛,除非很大,可以做美食的,而且有对人有了威胁。

3、治疗。如果可以的话在露营时在帐篷周围洒上一圈熊黄,我们以前还用熊黄水洗手脚在进山,不过这样对皮肤好像不好,嘿嘿,怕蛇的,外出时做个像香包一样的带点点硫磺还是好,有蛇药的带上蛇药。如果被蛇咬了,赶紧拔毒,包扎,上药,被咬了以最快的速度用清水冲洗,并将伤口的血挤多点出来,洗净,有白酒冲洗更好,必要的给个人帮吸出来(吸的人一定要小心,口腔不能有伤口,比如溃疡,破裂的泡,发炎等,以防中毒),然后敷药(没有带要的就要摘草药了,所以平时多认识点草药好啊,老人家都说蛇常出没的地方肯定有蛇药,不过我也不认识)伤在胳膊腿的,最好将胳膊腿用绳子捆上(不是捆犯人一样捆),阻断血液的循环,防止血液将毒素带到全身,情况严重的应尽快下山送医院治疗,不得耽误。

以上为个人所见,所遇,听养蛇人说,听长辈说,听电视书本上说总结的个人看法,如果有错误的请朋友指正,所说仅供参考。

毒蛇咬伤诊断要点

(一)有被蛇咬伤病史
如伤口有一对毒牙痕,并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且有蛇尸体或伤者证实为毒蛇,则多为毒蛇;如伤口有 2-4 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无局部症状或局部症状较轻,无全身局部症状,多为无毒蛇。

  (二)记录毒蛇咬伤的要素
  记录被咬时间、地点、咬的部位、咬时的情况、被蛇伤时天气及环境,病人有无把蛇打死或捕住或是否看清蛇的形态、大小、色彩和花纹,结合病人所在地区的各种毒蛇的活动季节,以便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明确毒蛇的准确名称并明确诊断。注意病人对伤口的自救或他救的处理,对处理方式及时间应详细了解。

  (三)密切注意咬伤后的病情进展
  注意咬伤后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的发展检查牙痕时注意牙痕的多少, 排列及间距,伤口局部及周围情况、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痛情况。全身症状尤其注意呼吸、神志及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四)对既往病史的了解(呼吸、心血管、泌尿、神经等慢性病史,女性病人应包括月经及妊娠史),做好鉴别诊断。

  (五)辅助检查
  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六)鉴别诊断

(1)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 目 /毒 蛇 / 无 毒 蛇
牙 痕 / 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疼 痛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肿 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出 血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

(2)与蜂螫伤鉴别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4)与蝎子螫伤鉴别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全身疼痛,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根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5)警惕蛇毒毒效会威胁生命
  如被蛇咬伤后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红蛋白尿。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表现提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威胁生命的毒效应发生,应分秒必争地竭力抢救。

毒蜂防疗

一。毒蜂概述
     
    毒蜂包括蜜蜂、黄蜂(有些资料又叫马蜂或胡蜂,不一而足,大概只有研究昆虫分类学的才能够说清楚)、大胡蜂和竹蜂等多种有毒刺的蜂类,其毒力以蜜蜂最小,黄蜂和大胡蜂较大,竹蜂最强。
      毒蜂尾端都有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注入体内,引起中毒。蜜蜂螫针有逆钩,螫人后螫针常残留体内,而胡蜂的雄蜂无螫针,雌蜂螫针无逆钩。
      蜜蜂蜂毒为微黄色透明酸性液体,主要含蚁酸和蛋白质;其他毒蜂的毒液却大都呈弱碱性,主要含组织胺、五羟色胺、缓激肽等成分复杂的毒质,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中毒反应较蜜蜂快而严重。蜂毒性质的这种显著差别,决定了必须对症下药。
  一般身体健康的人,同时受到5只蜜蜂螫刺,仅发生局部红肿和刺痛,数日可以恢复正常;如同时受100只以上蜜蜂螫刺,会使机体中毒,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心血管功能紊乱等症状;同时受200只以上蜜蜂螫刺,会死于呼吸中枢麻痹。
      外出野游时被蜂螫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些毒蜂的毒性决不亚于任何毒蛇,而之所以较少有人死于毒蜂螫,根本原因仅仅在于进入人体毒液的数量相差悬殊。然而即使只被一两只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伤,也常常会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对蜂毒过敏者,还可能迅速出现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蜂毒还有一点完全不同于蛇毒:不少人被它螫伤后产生的抗体在以后再次遭遇叮咬时常常会起过激的反作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介绍了一个第一次被大量蜂螫伤后康复,而第二次却死于同样的少量蜂螫的案例,并分析了人体中的该复杂生化过程。

二。被蜂螫伤急救法】

     被蜜蜂(其毒液是酸性的)螫后,应立即小心拔出毒刺,如有断刺必须用消毒针将其剔出,然后用肥皂水、3%氨水等弱碱性溶液清洗及外敷,如果没有碱性液则用干净的清水冲洗伤口;如被其他蜂螫刺,最好用食用醋洗涤及外敷,然后用力掐住被螫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若被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伤,最好用季德胜或南通蛇药涂抹或外敷,同时口服蛇药片(驴子们如果有这些药就应每次都随身携带),亦可以采撷鲜蒲公英、紫花地丁、景天三七、七叶一枝花和半边莲等解毒草药捣烂外敷,然后尽快送医院治疗(尤其在被成群蜂螫伤后必须即刻送大医院)。

三。症状要点:

1.螫伤处有红、肿、热、痛,重者局部变黑、瘀点,并可扩散,甚至发生组织坏死。若为蜜蜂螫伤,则一般有螫针残留;
2.全身中毒反应可有头晕、头痛,不安等表现,轻者一般可在数小时内消失,若为群蜂多处螫伤,则可发生严重中毒反应,出现呼吸困难,乃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3.胡蜂螫伤中毒还可引起溶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肝脏损害等(应实验室检查是否有肝肾功能异常)。

四。临时急救措施:

1.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甚至没有食用醋,可在患处用力涂抹柠檬、橙子等水果,酸性越强的效果越好,酸性不强的也有一定效果;
2.  如果没有水果,又不认识解毒草药,就地采摘一些酸性的草本植物涂抹;
3.  民间有用人奶治疗蜂螫的验方,颇有效果,在野外可以用携带的纯牛奶擦洗,想必可以吸收并中和一些毒素;
4.  有全身症状者,在采用上述措施后应多饮水,以加快毒素排泄;
5.  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五。注意事项:

1.被野外的毒蜂螫伤后,往患处涂氨水、肥皂水等基本无效,因为这类蜂毒中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被蜜蜂螫伤后,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其他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等碱性液体;
3.被蜂螫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否则切莫掉以轻心。

六。防蜂注意事项】
   
   驴子们出游山野,一般应当不抹香水、发胶和其他芳香的化妆品,以防毒蜂闻风而至;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要密封好,以免招蜂引蝶;在山野丛林活动时,不要乱捅蜂巢,以免群蜂攻击;如不小心触动有蜂巢的树枝、灌木,引起蜂群骚动,千万不要拔腿狂奔,而应就地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可用随身携带的草帽遮挡颜面和头颈,耐心静候十几二十分钟,等蜂群活动恢复正常之后,再慢慢退却,以躲过“劫难”;另外,鲜艳的服装、头花等都容易诱发毒蜂的攻击行为,因此一定要注意穿着,避免红黄橙等接近花蕊的颜色。

野外常见的伤病的防治

  昆虫叮咬的防治:在野外为了防止昆虫的叮咬,人员应穿长袖衣和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涂搽防蚊药。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宿营时,烧点艾叶、青蒿、柏树叶、野菊花等驱赶昆虫。被昆虫叮咬后,可用氨水、肥皂水、盐水、小苏打水、氧化锌软膏涂抹患处卡痒消毒。(别一条毒蛇咬过,是山民救的我)

  蚂蟥是危害很大的虫类。遇到蚂蟥叮咬时,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让其自行脱落,然后压迫伤口止血,并用碘酒涂搽伤口以防感染。部队行进中,应经常查看有无蚂蟥爬到脚上。如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约为4~8小时。此外,将大蒜汁涂抹于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作用。(我右脚还有一块疤)

  昏劂:野外昏劂多是由于摔伤、疲劳过度、饥饿过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脸色突然苍白,脉搏微弱而缓慢,失去知觉。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一般过一会儿便会苏醒。醒来后,应喝些热水,并注意休息。

  中毒:其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胃疼、心脏衰弱等。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触咽部引起呕吐,然后吃蓖麻油等泻药清肠,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药及其他镇静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为保证心脏正常跳动,应喝些糖水、浓茶,暖暖脚,立即送医院救治。

  中暑:其症状是突然头晕、恶心、昏迷、无汗或湿冷,瞳孔放大,发高烧。发病前,常感口喝头晕,浑身无力,眼前阵阵发黑。此时,庆立即在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裤带,使全身放松,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药。发烧时,可用凉水浇头,或冷敷散热。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容穴使其苏醒。

  冻伤:如发现皮肤有发红、发白、发凉、发硬等现象,应用手或干燥的绒步磨擦伤处,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冻伤,轻度冻伤用辣椒泡酒涂擦便可见效。如生身体冻僵的情况,不要立即将伤者抬进温暖的室内,应先磨擦肢体,做人工呼吸,待伤者恢复知觉后,再到较温暖的地方抢救。

  蜇伤:被蝎子、蜈蚣、黄蜂等毒虫蜇伤,伤口红肿、疼痒,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要先挤出毒液,然后用肥皂水、氨水、烟油、醋等涂擦伤口,或用马齿苋捣碎,汁冲服,渣打外敷。也可用蜗牛洗净捣净后捣碎涂在伤口上。此外,蒜汁对蜈蚣咬伤伤有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关于山野迷路的一些知识

希望此贴对我们出行的安全有所帮助
1,出发前进行详细的行程计划。

2,关注当天的天气报告,避免在天气情况不佳时进行探路或难度较高的活动。

3,紧记带齐以下必需物品:

地图:携带你所能得到的最详尽的目标地地图,地图会使你更明确自己的位置,方便选择线路,深圳地区推荐《深圳写真地图》

指南针:除了用于辨别方向以外,学习一些简单的定位方法,可以使你在迷路后通过指南针和一些标志物,较为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方位,以方便救援工作的进行。

充足的水:正常情况下每公斤体重每天需要30-40毫升的水分,对于运动和炎热的气候下则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携带水量应该1.5~3倍于正常需水量,并且遵循少量多饮的原则,在迷路后等待救援期间更应该尽量节约用水,并通过减少运动、保持平静、减少食用消耗水分大的食品、用鼻呼吸等等方式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食品:携带搭配合理的正餐食物和一份以上的备用餐(压缩饼干、巧克力等易于携带与保存的食品)

头灯与备用电池:除了夜间照明以外,头灯是最重要的求救信号工具,普通灯泡的头灯耗电量太大,个人认为不适于野外使用,推荐还是选择LED的头灯,并时刻携带一组正牌的碱性电池以备用

雨衣:天气变幻无常,雨衣除了可以遮雨,还可以在用于保持体温或者搭建临时帐篷

急救药箱:携带常用药品并学习基本急救护理知识

救生哨:救生哨便于发出声音求救信号,并使救援者通过声音确定你的位置

手机:将你的手机充足电并携带备用电池,在你孤身一人的时候,这也许是你唯一的求救方式,选择覆盖范围最广的移动通讯服务商(别指望市话通)

3,当迷路发生后:

◇ 应利用指南针及地图设法找出所处位置。

◇ 设法记忆曾经走过的途径,并经原路折回起点。若不能依原路折回起点,应留在原地等候救援。

◇ 若决定继续前进,寻路时应在每一路口留下标记。
◇ 如未能辨认位置,应往高地走,居高临下较易辨认方向,亦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高处的手机信号往往也比较强。切忌走向山涧深谷,身处深谷不易辨认方向,向下走时虽容易,但下山危险性高,要再折 回高地时也困难,以致消耗大量体力。
◇ 在发现迷路后应及时寻求外界的帮助,不要等到筋疲力尽资源耗尽才求救,向救援人员描述你的大概位置、行进路线、可以看见的标志物、你与标志物的相对位置、你的联系方式、目前的身体状况、携带的物品情况、信号约定等尽可能详尽的资料,求救后尽量减少活动留在原地等待救援

预警心最重要。当你有迷路的可能预感时

1。仔细评估周围的环境,记住有可能使你获得安全的大致方位。
2。努力记忆来时的路线,寻找开始迷路的特征点。往回走一般
是极好的选择,不要因为找不到原来的路线就不往回走,有可能
迷乱一阵之后,你突然间记起来这个是你原来走过的地方,或者
无论如何是在你原来走过的地方附近,往前走你就找不到这种提
示了。
3。寻找可能的人迹。有人迹的地方一般容易找到安全的出路。
仔细注意人迹出现的蛛丝马迹,一旦有要判断方向和类型。可以
这么说,有人迹的地方总有一个方向你可以走得出去,但是过于
久远的人迹、过于杂乱的人迹有可能使你迷惑很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这个帖子有点长,但真的很有用,建议调查组即将出门的朋友们多看看,要知道调查中如果发生意外,不仅会给个人家庭带来损失,而且可能会给希望之光带来灭顶之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常用医药用品清单 作者 Kristian

3人队药品计量

个人药品:
板蓝根冲剂 1周剂量
创可贴 10
维生素 1周剂量

公共药品:
内服药物
感冒药---------百服宁 50 2片X3人X7天
消炎药---------阿莫西林 40 1天量X2人X3天
肠胃药---------黄连素 40 1天量X2人X3天
抗过敏药-------扑尔敏 10 2片X2人X2天
消化药---------吗丁林 10 2片X2人X3天
口腔药---------西瓜霜 100 5片X3人X6天
眼药水---------红霉素 1
外伤应急-------云南白药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了解一些户外生存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调查毕竟与户外运动、野外探险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去的都是有人家、有路的地方,所以也不必太过担心,可别被这一长串的户外生存的帖子吓着了,那可就适得其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这贴子真增长知识. 适当了解些户外活动的常识, 可以减少调查组义工的出意外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8 21:22 , Processed in 1.1319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