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卿青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红楼的 fans 有福了.

这儿有许多红楼的MP3 DOWNLOAD, 卡紧吧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honglou.net/music/index.htm\">http://www.honglou.net/music/index.htm</a><!-- 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有些地方一直不大明白。


冒充知道的一次

1。贾琮:这个孩子是红楼梦里一个著名的bug,我印象里正经有场景的只出现过2次。一句台词也没有。
一次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读会真记,宝玉被袭人叫走了去给贾赦请安,宝玉去了在邢夫人那里的时候,说贾琮也来请安,邢夫人骂他说:“那去找活猴去,......你那奶妈子也不收拾收拾你”
二次是宝琴来了之后,那回除夕祭宗祠里,什么“贾敬主祭,.......,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
其他的时候,好像就都是一些零78碎的时候,列在一堆名字里了,比如秦可卿死的时候。后来没作过任何交待。

2。紫娟是另外一个bug。紫娟的出场是没交待过的。但是因为曹雪芹自己后来都改改过前面的几回(比如秦可卿本来是淫丧自尽,后来在脂砚斋要求下改了病死),这个没法考证了。后面高鹗的续本不足为凭,高鹗的续本本来bug就很多。

3。巧姐又是一个bug。去清虚观看戏的那一回就说“奶子领着大姐,抱着巧姐”,那时候刘姥姥还没2次进荣府呢,没巧姐这个名字。在起名字之前,凤姐一直都是叫大姐。这个不好说,也许写的时候并不是按故事顺序写的,失手也是有的吧。

4。龄官就一些不知道了,卿青有兴趣可以看看脂批本的,好多揭密解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果然引来了一块大玉:)

抱抱亲耐的困困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我以前也对贾琮有一点疑心呢:)。周礼中记载,天子礼天地四方以六器:礼天以苍壁,礼地以黄琮,是名贵的美玉。和贾珍,贾琏同为玉字辈,而突然冒出来,名字又经常和贾环等连在一起。现在看来他应该是贾赦第二个儿子无疑了。

不过贾琏和宝玉都被称作二爷,却是很有意思的事。宝玉上有贾珠,而贾琏呢?据说脂本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批注中,把长子贾琏下批了“应为次子”,(不过我下载的版本里没有这句)又有人考证他还有个哥哥,叫贾瑚。  晕死,书里没有的都能考证出来。

今天下午又看到一个更新奇的说法,搬过来和大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关于贾琏为什么是二爷     

本帖版权归原作者,其它媒体或网站转载请与e龙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或原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  
  作者: kokobaby 发表日期: 2003-08-09 11:03:30 返回《红楼阁》 快速返回

  红楼梦里出现了两个“二爷”,分别是琏二爷和宝二爷,我以为这其间涉及到一个世袭爵位,诸子夺嫡的问题。


 贾琏为贾赦之长子,次子乃是贾琮(第二十四回,宝玉至贾赦处请安,贾琮从里面出来,给宝玉问好;第七十五回,贾赦,贾政“两处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可见,贾琮才是贾赦的次子,而长子是贾琏无疑。由于碌碌无为,所以贾琮在本书中鲜被提及。


 可是为什么身为长子的贾琏,被称为琏二爷呢?请大家注意,在第七十六回中,贾府中秋家宴,大老爷先以一个笑话公然指责老太太偏心,而后又对贾环说“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说明贾府一直存在争夺这个世袭爵位的问题,而到了家宴之时,矛盾已犹为尖锐,大老爷蓄意以这句话挑拨二老爷诸子不和,从而渔人得利。怪不得二老爷连忙乱以他语曰“不过他胡诹如此,哪里就论到后事了。”


 这世袭的爵位本由大老爷袭着,顺理成章,将来应由贾琏来袭,可贾政王夫人岂能甘心?况内有贾母匡助,外有元春扶持,岂能不起夺嫡之念?封建社会本来重长幼之序,因此,多半由贾母提议,长房二房的孩子在一起算大排行,如二房的元春是大小姐,长房的大小姐迎春成了二小姐,二房的二小姐探春又成了三小姐,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贾珠是“大爷”,而贾琏是“二爷”,将来袭官之时,这长幼将是一个极厉害的筹码。何况从书中看来,贾珠“人情达练即文章”,其“贤”亦胜于贾琏,且为王夫人所生,则贾珠为“长”为“贤”又为“嫡”,袭官的胜算是极大的。贾赦当然不情愿自己的长子成了二爷,但贾母的身份摆在那儿,他也无可奈何。


但后来的事情没有按贾母的计划发展,贾珠早夭,通长房二房算来,贾琏为长,所幸后来王夫人诞下宝玉,却又“古今不肖无双”。这下子贾琏为贤,宝玉为嫡。然而论起长幼,对宝玉极其不利,于是贾母又说,现在都自立门户了,还是按照各家的小排行来排吧!于是,你是琏二爷,我还是宝二爷呢,两头二爷,在长幼上打了个平分秋色。


从此,长房二房展开了激烈残酷的夺嫡斗争。


Ps记得第二十六回贾兰拿着小弓追着小鹿从山上跑下来,暗示了贾兰也要“逐鹿中原”窃以为,贾兰可能是这场夺嫡斗争的最终胜利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其实那位大人也不是无的放失啊
  荣府老大和老二的关系,真的是诡异的很啊。为什么老二住在正室,而袭了爵位的老大却偏居一隅呢?看看3回。
  这是对贾母住处的描写: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接着和刑夫人去大舅舅家
“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注意,和荣府不是一个院子)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二舅舅家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最害怕这种东西,把一本红楼梦当百科全书,当政治斗争范本,当解剖台上的兔子,拆开了说,不当一个整体,甚至不当她是人写的书,当作理解清朝中叶一切历史政治文化民俗正史野史的确凿证据。

我喜欢小说久是小说,轻松的看,看到的都是情趣,感情,细节。

不要把贾母,贾政,王夫人一棍子打死了,因为不喜欢他们,连贾赦都有了可同情之处了。久冲石呆子的扇子这一件事情,我久觉得贾赦死有余辜,而相对的,贾琏那个人再龌龊鄙俗,也还有点人心吧。同理可证贾母,王夫人等等。

其实好的小说,必然不是写的百分百高大全的可爱的正面人物,和百分百该挨批斗,事事都必要没安好心的反面人物。那事情境剧,不是好的小说。红楼梦在这点上把握的最好。每个人物都有可爱的地方,而相对的,也有不值得称道的地方。就看这个比例怎么分配了。这样的人物才有生命力,是活的,真实的。

我喜欢迟子建说的那个,我想象中的曹雪芹也应该是个非常温柔的人,同时又是非常矛盾的人。后世那些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红楼梦,把红楼梦作为一个矿藏去发掘的人,实在就是因为缺少了作者本身的这种温柔,而且鲜能理解这种温柔的性格。在他们眼力,也许写小说就一定要有一定的功利的目的,这小说若没有了惊天动地的“中心思想”和隐讳的各种含义,那废那么大气力写来作什么?

我倒是愿意相信,曹雪芹写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要反应什么艰深的隐义,也没想为后世留下个偌大的饭碗。只是因为怀念,因为温柔的缅怀,因为温柔的痛苦,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派遣,就写下来,把这故事留给当世后世所有一样能够体会那种温柔细致的心思的人看,给那些也经历了各种变迁,明白生的不得已的人看。

想起来李义山的一首诗
非关宋玉有微辞  却是襄王梦觉迟  一自高塘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

其实作者写的时候那想过那么多呢?有那么多牵绊的话,还怎么能得这么流畅,细致,自然的故事。故事就是故事,好故事也是故事,红楼梦就是个好故事。恩,我就这么思维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困困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少年哀乐过于人
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
童心来复梦中身

对于曹氏来讲,也许确确如此
而对于读者
百读不厌的红楼,也许因为喜欢,就忍不住一遍遍得复习。
作为非常庞大的结构,它的许多疑点在复习中就难免暴露出来。

我一直很欣赏考据家们作出的许多努力来解释这部奇妙的作品
不过,一味的索隐到无中生有,实在就无趣了。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某人细细地用半文言文,论证在红楼中“似隐实显”的情节:贾蔷实是贾敬的儿子,贾环实是贾琏的儿子,贾赦不是贾母而是通房丫头所出等等……
看得偶FT不已,郁闷至极。居然看完,证明偶也是很自虐的人~~~


不过如果文笔还不错,我们不妨当作红楼的外传小说来看,

今天就看到了这么一个,其实作者不过是借着红楼,抒发自己的情绪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红楼梦》真的结局(最后版本) 贺远 于 2003-05-05 发表在 学术研究

--------------------------------------------------------------------------------


《红楼梦》真的结局

作者:贺远

前 言

这篇文字,十年前就该写了。可是,因为懒惰,以为生命很漫长,时间也有许多许多,它就惴惴地放在那里,象个永不能兑现的诺言。二OO二年底,一个冬夜凌晨两点,静静坐着冥想的我突然想起它,现觉着过的每一天都是侥幸,趁还来得及,我决定完成它。否则,会对几百年前的那个人愧疚。

若你读过《红楼梦》,又稍稍有点喜欢。那么,在秋凉的午后,正巧没有风,请你坐在露台的躺椅里,手边放杯茶,慢慢地、慢慢地听我给你讲《红楼梦》的事情。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完整的读过《红楼梦》(并非初次)。它对我从不是晦涩难懂的,我亦从不看脂批考证之类的东西,因他已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罢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我和作者,有知己之感。正因如此,觉着有义务代他说话。我的谈论,只与前八十回有关。作者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人性的展示,而高鹗的部分与人性无关,高鹗不懂《红楼梦》,所以只能从情节下手,结果给人的感觉如同“宝匣里装上了大粪”那般别扭,我是无法读下去,因为怕气死。所幸我从未看完后四十回,所以对《红楼梦》保留着美好的印象,兼真挚的感动。

他说这本书是“一把辛酸泪”,一点不过分。他的痛苦,我想更深于此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2002.12


宝黛之情达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使作者的忿恨达到了极至。

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作者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作者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形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指作者未必做的出,可能宝玉是作者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作者想将自己隐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才清晰明朗一些。

我疑心作者并未打算将宝黛结局的部分流传出去,也许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也许他唯独不肯在这桩事情上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有N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交待一: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脉络如此清晰,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作者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

请注意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再注意甄士隐(这个名字已说明一切,将真事隐去,以“香、冯、薛”来代)这个人物有无出现的必要(他与此后的故事毫无关系)。最重要的是作者本旨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个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黛玉之父与香菱之父同样于贾雨村落破之际予以相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寄人篱下,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样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作者担心世人不解香菱即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1、皆知黛玉为芙蓉花,芙蓉是莲(荷)的别名,而香菱原名英莲。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俱宝钗、黛玉之美。3、作者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他也令香菱有此向往。香菱此后在书中被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且是耐心好性的,香菱何必舍近求远呢?此乃作者刻意为之。4、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在情理之中,偏又多出个“金陵十二钗副册”,这一册中只列了一个女子,便是香菱(此乃醒眼之意),且看她的判词,其中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可指夏金桂,亦可指“林”。而黛玉的判词图画中有“两株枯木”,这也是巧合吗?5、本书中癞头和尚欲超度两个女子,一是黛玉,另一个便是香菱。为何是香菱?既然她这样特殊,为何书中毫不涉及香菱的性格描写?可见她于作者眼中不是一个人,而是符号。再则,宝黛的前缘为何要从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梦中道出?6、最重要的暗示,即第八十回(最后一回)恰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实际上经过千方百计地布线设局,至此,已无须再交待那隐去的关于黛玉的真相了。

《红楼梦》成稿在作者生前便已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作者完全可以完成后半部,但这传说中的后半部,市井中人却从未得见。反而,在本书的最后几回,我却看到奇怪的迹象,这几回只是间略地述说情节,文字与人物毫无光彩,略显生硬(《芙蓉女儿诔》除外,它可能是作者早先便写好的),已看出仓促之意,不知这部分是有人代笔,还是作者力不从心了。

既然香菱与冯渊的好姻缘被薛蟠毁掉,那么黛玉呢?

薛蟠是本书非贾姓男子中着墨最多,也最被丑化的一个人物,而他在本书里除了香菱一案之外,根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之人,可作者偏偏不放过任何一个丑化他的机会,只要有荒唐的场景,就必有薛蟠出现,就必大暴其丑(此非一般的憎恨)。因作者这种泄愤的需要,为薛蟠制造了很多出场的机会,给读者印象好象宝玉与薛蟠过从甚密。宝玉一个风雅之人,与蒋玉菡做朋友倒是合乎情理,可薛蟠这个浊物,与宝玉有何相似之处?

贾雨村在以后的情节中再未出现过,他的作用无非是连接香菱与黛玉两位女子。贾雨村既然在香菱与薛蟠一事中推波助澜,难保不会在贾府势败时给黛玉带来厄运。贾府招祸,食鸟各投林,狠舅奸兄可以把巧姐卖掉,这个无父无母的黛玉又能怎样?此时贾母可能已死掉,宝玉又不能脱身,这个黛玉曾经的老师,他有何事不敢做?此联想皆因首回贾雨村吟出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字“时飞”),后文有详解。

可见,这段冤案已非一般的引子,实则宝黛悲剧的写照。本书首回第二段,仅只一句话“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若此言仅指甄士隐梦中之事岂不多余?那是略有脑筋的人便可明了的。作者即是先著书,而后分出章回,那么“此回”也许并非仅指首回,本书唯一用“梦幻”一词是在第四回:贾雨村得知香菱、冯渊一事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一见钟情的香、冯以“ 孽障遭遇,亦非偶然”来形容不是太勉强了?它是暗指宝黛的“前生木石之约”。原来这个悲剧的真相才是此书立意本旨。

现实中,作者的爱人一定是嫁到了位居于上,使他敢怒不敢言的地方,书中无数的细节暗示了宝玉因黛玉离去才娶的宝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轩小札之〗薄命怜卿鲛泪凝

交待二:第一回,二仙师对动了凡念的石头警示:“好事多魔,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是对宝玉姻缘的预示。石头此去将“空欢喜”,必是起先黛玉许给了宝玉的,此后才发生出乎意料的变故。

交待三: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冷眼看象突兀了些,与其它章回没什么关联嘛,但自有深意在里面。宝玉私塾时好男风,可与冯渊相似?该回两个学童“香怜”(香菱)、“玉爱”(爱玉谐音“黛玉”),这二人曾受薛蟠宠爱,而那个玉爱又是宝玉喜欢的。作者这样设局不仅仅是描述少年的成长历程吧?此处,薛蟠将香菱与黛玉联系起来。

交待四:二十五回,凤姐拿宝黛的婚事取笑黛玉,片刻后,宝玉中邪,众人前来观望。无端的带过一笔:“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蟠与黛玉真是两个世界的人物,薛蟠之好色荒唐书中已有充分展现,无须用黛玉这桩事充数。黛玉于作者心中是多么超群脱俗不容侵犯,为何在此令她遭受无妄之灾?这不适当的情节安排又是个明显的暗示,薛蟠的存在不过是个符号,当然薛蟠和黛玉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隐含的事实是:宝黛婚事将近时,半路会杀出个如薛蟠的混世魔王。

交待五:凤姐弄权铁槛寺,又是生生拆散一桩好姻缘,又是女子被豪门所夺,一对璧人不屈而死。以作者之才,何愁找不出事端以表凤姐之恶?为何他总在这桩事上转圈?此乃作者之恨啊!当一个人不自觉地重复一个言论时,只是因为那是最接近事实的部分,也是最令他无法释怀的遗憾。

交待六:探春判词中有一幅画,画中两人放风筝,一只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船中的女子是探春无疑,她将远嫁,这是后话。那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这是前因。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风筝,那么二人中应有一人是探春,那另外一人是谁,书中已有暗示。七十回(此回极重要,黛玉的结局露出端倪),紫鹃拾了别人落的风筝,马上遭到探春、黛玉二人的反对,说那是晦气之物。紧接着,黛玉提议大家到房外放风筝,这个建议由黛玉提出岂不荒谬,黛玉最是孱弱不好动的,用家仆的话说:“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可以放风筝的天气必是风大的很,黛玉避之不及怎还会出去玩?这个谬误并非作者疏忽,他是一再暗示这个事实:黛玉终将象探春一样做为权势的牺牲品嫁于帝王之家。猜测她婚后不久便因思念宝玉泪尽而亡,作者是否按原意写出宝黛的结局已不得而知。

这风筝放的大有深意。宝玉想放的风筝都未得,只剩了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明明是放晦气的,黛玉的风筝线已放尽,最后撒手时却不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哪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看至此,不禁一阵心酸)。竟说了两句“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既生为情种,必为情所困,这病根如何去得掉,原来此去必死无疑。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不知哪来的”又一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接着又加进个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三下不能分开将线扯断了,飘飘都去了。这风筝占的是婚事,且将有两个皇妃。

交待七:看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不要埋怨东风无情强使别离)。再看黛玉所占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不要怨恨东风,还是哀叹自己命运不好吧)。同是暗示归宿的谶语,作者将之写的完全一样。为何十二钗中唯独将探春的归宿交待的明明白白,没有令人误解的可能,这便是原因。

那么这东风所谓何事呢?七十回,黛玉初为“桃花社”社主,所填柳絮词已将结局大白天下(堪怜咏絮才):黛玉下半阕――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可叹你今生何处是归宿?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却不闻不问,任凭其四处飘泊,忍心其长久不归)。为着她的爱人没有拯救她,些许有些怨忿吧?正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同样的东风,看给宝钗带来怎样的命运:宝钗下半阕――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这同一个变故,却给宝钗带来了好姻缘。正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黛玉),钗于奁内待时飞”。

交待八:书中仅有两处写宝玉获赠美男的随身物件(宝玉送与湘云的麒麟不算,那是道人的供奉,宝玉在礼品中自己挑的),其一是蒋玉菡的长巾,宝玉将之给了袭人,后袭人嫁于蒋玉菡;其二是北静王的念珠,宝玉送于黛玉。巧的是黛玉与袭人都是宝玉起初欲迎娶的女子,而二女均与宝玉无缘,这两物件又都出自北静王爷之手,此并非巧合。世人皆以为袭人离开了宝玉,实则不然,蒋玉菡(“将玉含”扣含玉而生)在书中为宝玉之副,该人物是虚设,袭人嫁于蒋玉菡暗指袭人仍与宝玉在一起,但为何袭人的判词这样写呢:“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乃作者苦心,以汗巾为信让袭人与蒋玉菡结一段姻缘是虚,以此暗示那个赠念珠的人将与黛玉有婚姻的缘份。黛玉一个贵族女子怎会有香菱一样的际遇,给人做侧室?到此可明了,她的夫婿是王爷一类的帝王人物,在那里可谓“姬妾众多,淫佚无度”的境地,命运与香菱何异?正如香菱之于冯渊是唯一,而于薛蟠只一玩物耳。

交待九:宝玉起先为潇湘馆提名“有凤来仪”(此名用于正殿岂不更合适),“凤”在古时指后妃。后起诗社,黛玉名号“潇湘妃子”。她总是和这类称呼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探春。

交待十:宝玉初见警幻仙子有本书唯一赋文《西江月》(赋,一般都是费话),形容其貌美,但言辞之间完全套用了曹植的《洛神赋》,以作者的文采何需如此?用意何在?曹植爱袁绍儿媳甄氏,欲娶为妻,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立为后,不久她便被赐死,曹植路过洛水,因思念甄氏,便假托洛神宓妃的故事记念她。又是好姻缘被拆散,这是作者反复暗示的真相。作者恐世人不解,于四十三回中,无因说了一句:“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曹植)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宝玉语)
凡此种种不再赘述,下面我要说几句闲话。

以宝钗代黛玉与宝玉成亲一说甚是可笑。宝玉是何等样人,他以忤逆的姿态对抗黛玉以外所有人的观念(黛玉精神上与他是一致的),乃至他的父亲,面对来至整个家族的压力他从未妥协过,某种意义上,他可称做人性上的英雄。他视黛玉为生命,若将她替换掉,这个整天寻死觅活的宝贝会认帐吗?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黛玉不可能是他的了,他才会和宝钗成亲。

看看书中的线索。五十七回,紫鹃谎称黛玉将回苏州,宝玉便已死了大半,后紫鹃又拿宝琴探他:“你如今也大了,连亲也定下了……要定下琴姑娘呢……”,宝玉笑道:“不过是句玩话,他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果然定下了他,我还是这个形景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了然,若将别个女子许给宝玉,必不成功,仅在这桩事上,宝玉会以命相搏,不可能被人按头强吃草的。可知日后失掉黛玉,宝玉该是怎么样一个惨状,不敢想象。

高鹗的意思,宝黛悲剧只因族内人的反对,又是误解。贾家族人从上至下皆认定宝黛婚事必成无疑,这从薛姨妈认真地要为黛玉保媒到贾琏家仆的议论中已明确表露出来。书中唯一支持金玉良缘的,却是元春,这个来至宫中的势力,恐怕这便是悲剧的先兆。

五十七回,借薛姨妈的话已明白暗示宝黛婚事毁于外因:“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再不能到一处(分明在说宝黛)。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黛玉和宝钗),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宝钗已知是眼前的那个,那么黛玉呢?山南海北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癞头和尚交待过,宝玉不能早娶。若早娶,必是黛玉无疑,而日久多磨,才能生变,这与贾家招祸有关。高鹗乃一蠢物,误人。

又有人说黛玉皆因宝玉落难悲伤而亡,此后宝玉娶了宝钗。这里有几个不通之处:一、宝黛婚事在贾府上下皆知是必成之事,二人对此皆有希冀,一个有希望的人再怎样也不会因悲伤而死的,宝玉不死,黛玉无论如何都会争着一口气活下来的。世人作这样的判断只是简单地照搬了首回的预言“泪尽而亡”。若黛玉真死在这上面,作者又有何惧,为何扭捏着不肯说出黛玉的结局,这很难说出口吗?二、黛玉为宝玉而死,应是宝玉最悲伤的时候,此刻怎么会接受别人迎娶宝钗呢?迫于家族的压力?如果在此刻,他是一个可以屈服的人,那么婚后,和宝钗过了一阵子又出家是为了什么呢?是有比黛玉的死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吗?以至他想断绝世上所有的女子?不合逻辑。

自然的推测是这样的:黛玉因始料未及的变故被迫嫁人,不久宝玉无耐之下娶了宝钗。黛玉婚后不久因思念宝玉而死,宝玉得知悲痛以极才会出家,证前言。在这里又要引入一段故事:尤三姐与柳湘莲。书中明指尤三姐与黛玉面貌身段不差什么,这样比较不是很荒唐?一个是下层荡妇,一个是贵族才女,于意念上对黛玉不啻是个侮辱。非也,书中写柳湘莲不太与人交往,独与宝玉亲厚,这便是作者之意了。三姐与柳湘莲是除薛蟠、香菱、冯渊之外唯一独立发展的故事,如果说冯渊一案是前因,那么柳湘莲便是后话。尤三姐一死,柳湘莲就马上出家了,这是暗示宝玉出家的原因,若没有这个意图,作者也无需带出个尤三姐来,她与本书情节毫无关系,只尤二姐便够了(与凤姐有关)。

隐隐觉得,尤三姐与黛玉的联系不仅如此。尤三姐与柳湘莲相逢,在五年之前,黛玉入贾府至离开,可是五年?作者触及尤三姐一段,不是如香菱那般寥寥几笔带过,而是悉心写尽二人的性格、矛盾,这必有缘故。柳湘莲对三姐先“慕”再“疑”后“悔”,这是否是宝黛情事的后续发展呢(后半部书无缘得见,证据已无处可寻)?黛玉他嫁,宝玉可有误解之意?黛玉之死,作者并未出家,却造就了一部《红楼梦》,以祭奠她。书中仅有两处托梦之事,秦可卿与尤三姐,二人均为自杀,又都与黛玉相似,她们与黛玉有某种联系已很确定。但秦可卿在何事上与黛玉相关,却是我不能解的,这是考证者的功课,我意不在此。

看着看着,凤姐与贾琏似曾相识,分明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嘛。可以理解,他的时代,可以称得上小说又能入他眼的,恐怕只有《金瓶梅》了。




后 话

看至宝黛初会一节,便会泪湿眼眶。想作者写这段文字时,应满含热泪,心中酸楚的罢。

宝黛的爱情,我又见了一次,是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情感与宝黛本质上是一类。那是超脱了人世间一切羁绊的,不可能被摧毁的,也不能再改变的情愫。好象这样的情感只能发生在青梅竹马之时,是种灵魂上完全的认同和倚靠,是相濡以沫的境界。

宝钗之美似胜黛玉,为何宝玉独爱黛玉?黛玉来探宝玉,不遇,她会翻看宝玉案头新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宝钗则不然(宝玉熟睡可视作不在),宝钗在意他的起居饮食,绣个布兜儿或是仕途前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虽然都是爱,黛玉关心他的灵魂(她与宝玉不止生活在浮浅的生活层面上)。宝钗关心的是他作为人的本体,宝玉这种人物又怎会满足乏味而无共鸣的情感呢?

有人问:为何宝玉嘱晴雯送两个旧帕子给黛玉?黛玉对宝玉: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宝玉遭受体罚,黛玉比他还痛,这一点宝玉自是清楚的,所以叫晴雯谎称身体已渐好,不要挂怀。黛玉为宝玉而痛,定是泪流不止,送那帕子是为她拭泪,旧的帕子自是宝玉用过的,必有宝玉的气息在上面,帕子去了,如同本人去了是一样的,此意黛玉明了,慨叹宝玉不负知己之心。

不敢说这些故事情节是真实的,但情是真,恨是真的,想作者写此书的过程是颠狂悲感的罢?有时竟恍惚觉得,作者莫非一女子?世间男子皆庸俗蠢笨之辈,而他何以,何以如此了解女人,如此懂得爱呢?

看宝玉《芙蓉女儿诔》,悲从中来,若得此男子之爱,终生何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5 03:36 , Processed in 0.1931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