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ippa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同意无锚的意见,至少在讨论过程中因改就事论事吧。。。。。

希望到底资助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希望的论坛讨论也不是第一次了,而且在有过多次的讨论后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希望早期发布的孩子中间有一批孩子是因为没有入室调查的,而且中间也出现了不少失实的个案。对希望来说确实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到后来调查,审核,发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义工都严格了自己的尺度。

但是这个尺度到底该怎么把握,其实最有发言权利的因该是实地调查的义工,因为只有他们才看见了最真实的一面。那么对于调查义工的压力就很大了,至少在填写调查报告时,大家都很谨慎,对于一些有关于孩子家庭情况和家庭介绍方面的东西都不愿意放过。相对来说也就有了网友提出的那些问题的存在。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改进调查组的工作也许是有帮助的。

像这次云南的调查报告,就连孩子家有几个碗,几个桶,几个盆,有几头猪,猪多重,家电是什么牌子,那年购买的,花了多少钱,这些都需要记录。也许有些人认为过于细致了,有些人认为还不够。这个到底该怎么去算呢?

希望大家能够对于希望的资助标准给予更多的探讨性意见,毕竟希望之光承受不起太多信任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一是调查义工在农村该表现出什么样的姿态。施舍者吗?不说他们了,我自己都觉得很恶心。但事实上,看到他们感谢的时候自己确实又是处于这样的地位,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表现出一种友好而简单的感觉?

说到这里只是想善意提醒大家一句,请对农村的孩子和家长表示出必须的尊重,不要摆出一副村干部的嘴脸。比如:不等里面有人回应就冲进别人屋子里溜达,家人还没出来就在人家板凳上坐下,湿淋淋的雨伞随手就放在别人椅子上。比如:让小孩跑到几里地外去把山上干活的奶奶叫回来,人还没来我们却因为时间关系先走了,就这么让别人白跑一趟。

这些只是细节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问题的时候一副审讯的表情,跟他们说话时总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起码看上去是这样)。总之,就是一种高高在上很官派的感觉,别人对我们那样子都是有点怕怕的,即使是我在旁边也觉得有点不舒服,但又说不清楚怎么不舒服。当然,可能这些人家其实都很无所谓的,只是我多虑了。我也知道我们调查是需要质疑的,但是我们不是村干部,我们应该讲究语言艺术。具体又该怎么说怎么做才合适呢?不清楚。.

对于上面的帖子,我仅就第一点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1。“义工在农村该表现出什么样的姿态”这个问题是希望之光一直有强调的,对待受资助人,LOH从来都明确要求是平等的。至于具体在细节上,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2。“对农村的孩子和家长表示出必须的尊重”,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具体的不问人就进门是不是等于不尊重呢?其实我本人在农村长大,这样的事情在小时候很平常,没有什么不尊重的问题--当然现在珠三角的农村这个情况有变化了。至于自己在板凳上坐了,够不上不尊重的地步吧,农村绝对不想城市里那么讲究......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保留,绝对称不上“村干部的嘴脸”!
  这些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应tomorrow的要求,删除了他的部分跟贴;
并删除后续的回帖;
删除当中部分无关紧要的回帖;

请大家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讨论,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赞同胡卯兄:

  1. 有时候过分的尊重是一种拘泥,而拘泥则有时候会让人理解为一种距离。比如说,坐凳子,在农村就不一定非要人招呼才坐吧,很自然的坐下,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平等。
复制代码


但是这种自然的平等很难达到,这需要有一种很高的修养,这个帖子让我想到老糊曾经转过一个帖子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4950highlight=%CA%D6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像那个老李一样能紧握住行乞者的手把钱到送到他手上?


  自认为如果做老师一定可以是一个好老师,后来看到这么一篇文章,(呵,搜索它已经搜索不到了)我已经不太记得具体内容了,只记得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学生的最高境界是用""教育学生.当时蒙了一下,竟然从来没有想过用"爱"教育.是呀,如果没有爱,这世界还存在吗?但"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成了稀缺元素.

   呵呵,还记得胡卯兄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记得原话了,只记得大意)"善意的出发点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又有人说"高明的外科医生把病人当做精美艺术品".
   感性,理性,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呵,尽量从结果去考虑吧,尽人事,知人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什么叫尊重和礼仪,感觉上农村里和城市里确实有很大的差别
常常看到有报道,农村的爸爸妈妈来找城里的孩子,刚开始,孩子的先生或太太都是很开心也很热情的招呼,时间长了矛盾就出来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错位导致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这样的故事好象很多了
随便说说,城里到别人家先要敲门铃,开门后还要换鞋,说话都客客气气,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老感觉隔了层纸,一幢楼左邻右舍如果没有同年孩子的话
好象是不会互相串门的,干什么,姓啥叫啥的都不清楚,是不是这样就算有礼貌互相尊重呢,是不是带了这些标准到农村去才算是尊重老乡呢,我觉得老乡们肯定不是这么认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1:56 , Processed in 0.7890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