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2-11-17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解忧,惟有笑话
爆笑:央视新大楼“好评如潮”
(凯迪网友搜集--全部转自新浪)
看上去好象不那么稳定
坐在马桶上设计出来的吧?
这确是个很有创意的设计――摩天大楼在空中拐了几个弯又重新回到地面。
这玩意儿挺新奇,和地球引力开玩笑。
好象一个人蹲在那里拉屎。
不论是呆在上面还是呆在下面都得够胆量。
“残缺”的美~
地震,第一个塌
是象蹲马桶,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哩
想想在顶端悬空一角办公的人――得要多好的心理素质
真鸡巴难看,估计走了不少关系,花了不少银子。
发生恐怖袭击 逃生率会比纽约世贸低
重心歪了,即使勉强站住
一遇风险,容易整体倒掉
好节目没有几个,怪房子到是不少。
从建筑上说,实在是太难看了。
谁敢在那底下站着
大伙注意到旁边那栋东倒西歪的没有?怎么这么象911现场?
我儿子要是在那上边办公,我得天天担心
怎么象我的花短裤?
不用飞机撞,自己就倒!
伽利略看了这幢楼肯定不去比萨斜塔了,这里要方便得多。
好是好,但还是有一点不好――我们要考虑经济性和实用性呀...
天堂与地狱对比更加强烈。
此建筑将成为北京最危险的建筑。
不伦不类,手法变态
太夸张了吧???
我的评论为什么没发表新浪你妈大逼
不管怎么样,看着就是悬!
很有点象911纪念碑。
what the hell is that
危房
还应该在两楼之间挂俩茄子,中间加一根黄瓜
你走眼了吧,这是个女的!
结构安全吗?
博士论文――从新浪网友评论看中国语言的艺术:
一个字-丑
两个字-难看
三个字-真难看
四个字-确实难看
五个字-谁说不难看
六个字-不得不说难看
七个字-说实在的很难看
八个字-横看竖看还是难看
九个字-只有领导认为不难看
十个字-浪费那么多钱买个难看
专家评委认为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无排他性。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又可以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和文化性。其结构方案新颖、可实施,会推动中国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结构思想的创造。
公布的消息还说,专家评委认为能实施这一方案,不仅能树立CCTV的标志性形象,也将翻开中国建筑界新的一页。
谁能告诉我这他妈的是什么东西
我觉得cctv大楼的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要知道,cctv在国际上根本就是不入流的电视台,于是只好在电视台的设计方面露露脸。
什么火星上的造型???
跳楼是个好地方
摇摇欲坠!
啊???伊朗连头姐妹。
我个人实在不喜欢这个方案
风吹会晃的 地震要倒的
什么j8玩意。
像乱摆的积木,像撞坏的大门,像马桶上的两条腿!
白白浪费一块好地
多数构件以极不合理的状态承受地球吸引力
真是脑子里灌了水
该方案可以称为“马步门”,类似毛主席喜欢的蹲马步
丑是其次的,安全第一位!!!!!!!!!
如用此方案,应再设一恭桶
“上梁不正下梁歪”,很有时代特点啊!有创意!
一间东倒西歪屋
几个南腔北调人
北京: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2003年04月09日南方周末吴晨
我对目前中国建筑的风气不是很欣赏。我担心,中国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这种印象最初来自国家大剧院。我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好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个关于北京城的航拍照片,中轴线的感觉非常强烈,但那个国家大剧院已经拱出地面了,中轴线左侧那个蛋形的平面轮廓极端醒目,和北京的尺度、肌理、形态格格不入。联想到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保护一种文化的惟一办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险境地”的说法,很让人不舒服。而且,我知道为了实现这个建筑,在建筑功能上作了很大的妥协。
安德鲁是一个不错的建筑师,但他毕竟是以做交通建筑出名的,并不是说他不能做剧院,但用此项目让他做了试验,却不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目前并不很富裕的中国人要为这个剧院付几十个亿。
现在,一些先锋的建筑师也进入了中国。也许有的建筑师得过大奖,号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但是,正如诺贝尔的有些奖项也有意识形态问题一样,本质上,西方的意识形态是单边化的,它的建筑也是要输出自己的文化,是带有强迫性的。
库哈斯的CCTV大楼,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与尊重人性的今天,这个方案对这两方面都没有着墨。它的确会给你某种震撼,实际上,它除了震撼没有带来其他任何东西,而且这个震撼将非常昂贵。做CCTV结构设计的公司就是当初做悉尼歌剧院的公司,以做挑战性的结构出名,但是我从这家公司得到的信息是:CCTV大楼的难度和糜费甚至超过悉尼歌剧院。但是悉尼歌剧院毕竟是美的,很少人怀疑这点,美在眼里,愉悦在心里。但是,CCTV大楼那个扭曲的门被巨型的钢结构捆绑着,给人不安定的感觉。库哈斯在国外也没做过这么大的建筑,这回中国人又要为另外一个几十亿付账了。
而我们注意到,在这次国家体育场的评选中,库哈斯是评委之一。
总的来看,中国有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在丧失城市特色的同时,到处都要建造城市雕塑式的建筑物,似乎有遍地开花的趋势,也许只能用社会心理的浮躁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不介意眼前一亮,但是如果到处都亮,那就成了炫光了。人们最终将对形式麻木,对城市厌恶。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对城市规划、城市保护是控制得比较严的,对待大的建筑都比较谨慎,并无追求雕塑型建筑的风气。只有一小部分建筑可以让建筑师这样玩。但是似乎中国正在提供这样一种外国建筑师在自己国家都得不到的机会。
每次竞赛都要请“大师”,动不动都要进前几名,一个城市没有大师作品好像就是遗憾,评委如果不附和它好像就没有水平―――果真如此,那就是中国的悲哀了。
将来,责任由谁负?没有人负;包袱由谁承担?中国人承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