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ngel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原来也是打字呀,估计猴子打完全书,成打字界顶尖高手,无人能及了。

信天写的一手好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我想买这书,广州好象没有卖吧?要邮购行么?
一直想找到较为平实一点的游记,但市面上差不多都是不太实用或掺插着英雄主义的书,呵呵 ,所以也老是缠着那些玩户外的朋友讲经验,也老是被经历迷着笔记记不上,转身就忘了该记着的 ,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自己捧一下场~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这速度也太慢了吧,赶快把你跟MM聊天的打字速度发挥出来。真受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2. 骑车见闻

2000年6月5日我从呼市出发,要骑行160公里一天内到达包头。呼和浩特市可真大,我沿着外围110国道走了20多公里,还没离开呼市。10:00,我到达土默特前旗的毕克齐镇,盖完邮戳继续赶路,还是上坡路,这种缓坡对于汽车或骑摩托车的人来说是感觉不出来的,但对于靠人力运动的自行车来说则明显感觉吃力。

到达了右旗我停车吃饭,喝了许多水,要了两碗面条和一碗羊肉,小餐馆里还有两个当地年轻人在喝啤酒,得知我要骑车去西藏后,十分热情地同我攀谈起来,他们也想骑车出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有人在叫他们俩,我一个人又吃又喝,等最后结账时,餐馆老板告诉我,前面那两个年轻人已经替我付过账了,我大为感动,默默地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感谢。

又行了一程,天气渐热,中午我把车停在路旁,拖起吊床准备休息,路边还有机井抽水灌田,我喜出望外跑过去好一阵冲洗,好凉的水啊,冰得我舒服极了,洗毕,回到吊床上睡觉去了。

下午6:00到达了包头市东河区,此区离市中心青山区和昆区还有20公里路程,我住在东河区的“步步高”旅馆,房间里有两个床位,并有洗漱用的自来水池子。

因为头天骑程较远,睡得也早,没有看天气预报,早上9:00我才起床,10:00向前旗出发了,我向路边的行人打听天气情况如何,一位大哥按着腰里的BP机,告诉我今天下午有小雨,他旁边的一个女的听说我骑车10天从北京到了这里,就说我速度太慢了,我不知道她何出此言。

骑出市区,一辆摩托车追上我,停下来同我说话,得知我要骑车去新疆和西藏后,他告诉我,银川市在6月16日开始举行为期数天的国际摩托车旅游节,他是内蒙古车手,希望我们能在银川见面。我说这里距离银川600多公里,16日我肯定能到达,到时候找你。

中午经过一个叫哈业脑包村的地方,在这里停车休息,旁边有一个修自行车的铺子,60多岁的杨大爷正在忙活着。我坐下来喝水,大爷告诉我,他10岁时,这个村子里仅有5户人家,现在已经有100多户了,当时这里全是草原,根本没什么人烟,草有一米多深,经常有野狼出没,他小时候常去北山和蒙古族小孩玩,学了不少蒙语,今天这里都已经是110国道和农田了,草原没有了,狼也绝迹了,人们都忙于淘金挣钱,时代不同了呀。他身边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孙子,我问大爷,小孩会说蒙语吗?大爷说不会,现在不是要学英语了吗?我哑然。

我问杨大爷现在北山还有草原和蒙古族人吗?大爷说沿国道再走16公里,有个哈业胡同,“哈业”在蒙古语中是“二”的意思,“胡同”就是“井”的意思,“哈业胡同”,就是“两口井”的意思。由那里向北两公里阴山下就居住着蒙古族人,那里有草原,属于牧区,到了蒙古包,如果主人不在家,你可以去家里随便找吃的,吃后整理干净即可,蒙古族人都认可这种方式的。

告别了杨大爷,我又上路了,今天是阴天,没有太阳,温度在20度左右,最利于骑车了。110国道正在修路,运土、石的卡车轰隆隆地来往不绝,下午16:00我到达了巴彦花镇,住在镇政府招待所。

巴彦花位于阴山脚下,晚上天气很冷,这里的人都穿着毛衣,看见我穿着短裤,都感慨道:“这人真耐冻,不知冷。”

令我欣慰的是,这几天每天晚上都能通过电视收看到法网公开赛,况且是1/4、1/2决赛,而再过几天欧洲足球锦标赛又将开战,我好幸运。

蒙古高原,海拔1000―1300米,所以天气比在北京、河北境内骑行时凉爽多了,虽然我想趁天气凉快多赶些路,但我更明白我此次的目的是旅游而不是比赛,加之110国道正在修路,行走不便,所以决定今天只走50公里,到乌拉特前旗即可。

11:30我从巴彦花出发,13:00到达了乌拉山,这里有一段国道被挖开,我绕道而过,挖开的下面尽是煤,路两边也是煤堆,看来这是一段修建在煤土上的国道,更令我吃惊的是国道的北边仅5米处竟是乌拉山发电厂,在这里骑车,身边全是一些密集的电线杆、高压电网和电线,我真的好害怕。

我已经沿着阴山山脉西行了300公里,始终没有看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丽景观。

路上我还看到公路两旁的墙壁上刷了不少许多有意思的宣传口号。
如“光缆无铜,偷窃无用;光缆一断,损失百万”
“如果你的孝顺心大,请为父母装电话”
“不怕苦爹娘,定把娃儿送学堂”
“女儿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都一样”
“罪(醉)在酒中,毁(悔)在杯中”
……

前旗晚上20:30太阳落山,比北京偏西一个时区。

6月9日,上午9:00离开宾馆,在一家餐厅吃早饭,店主大妈听说我是骑车来的,十分热情,离别时又把自家腌制的咸菜包了一大包送给我,好家伙,这包咸菜够我吃三天的。

中午我给北京的同事马春光打电话,告诉他再过几天我就到银川他家了。

下午17:00到达临河市。临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阴山南麓,河套平原中部,南临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故名“临河”。全境为黄河冲积平原,地面开阔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引黄自流灌溉,有着大片肥沃良田和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是著名的粮、油、糖生产基地,享有“塞上江南”和“塞外明珠”之美誉。

临河是一个由蒙古族、汉族为主,由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藏、锡伯、苗、土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城市。临河市又是内蒙古巴彦卓尔盟的政府所在地,所以繁华似锦,商业十分发达,正街马路两边犹如扩建前的北京西单,人来人往,汉人居多。

6月10日:临河市距磴口县76公里,我于上午10:30出发,此路段属于平路,没有上下坡,加之是顺风,所以时速达30公里/小时,下午14:30就到了磴口县。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黄河中上游,深处内陆,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与河套平原的结合部,海拔1030―2040米,由山地、沙漠、平原三种地形构成,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东临“草原钢城”包头,南接“煤城”乌海。

我的自行车很脏,出去找了地方冲洗,用冲汽车的管子冲自行车,只收一元钱。回到宿舍休息,一会儿刚才那个服务员敲门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也就是通讯录,让我为他签个名字以做留念。

晚上9:30我继续收看法网冠亚军决赛,第一局皮尔斯6:2取胜,第二局正看着,我已经迷迷糊糊入睡了。这是何等畅快淋漓的一觉呀,我抱着被子,感觉无比柔软舒服,小梦不断,浑身发甜,美得我死去活来,在半梦半醒之间,我终于体会到了运动带给人的那种无以言表的甜蜜和快感,啊!但愿长睡不愿醒!

我这一路上睡过很多酣畅甜美的觉,但最令我感到舒服的有两次,今天是一次,还有一次是后来10月份在西藏墨脱县那东村8岁女童姑姑拉姆的姐姐家。墨脱是原始森林,我是徒步去的,腿都快走断了,那晚的感觉也美妙奇特,腿是痛痛的,身是暖暖的,心是痒痒的,感觉是麻酥酥的,舒服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3.穿越乌兰布和沙漠

这次出行,使我深刻明白,看地图上的路线和亲自走一趟,是完全不同的。

6月11日从内蒙古的磴口县到乌海市,行程94公里,穿越了乌兰布和沙漠。我上午9:30出发,刚出磴口县,便看到了黄河,穿过黄河大桥,到了黄河边的沙滩上,一群群中小学生在河边嬉戏,我禁不住跳人河中和一群小孩子一同合影留念。之后一个30岁左右的水手划船靠岸,邀我乘其扁舟到河中一游,河流很急,到了河中央,望着茫茫的黄河水,激动万分。

过了黄河桥不到两公里,即是乌兰布和沙漠,公路两边60公里内没有人烟,望着远方绵绵不断的黄沙丘,我准备好饮用水和干粮出发了。公路两边是起伏不平的固定沙丘,上面稀稀疏疏地生长些生命力极强的旱地龙,距公路3―8公里远的是黄河,黄河沿岸生长些树木,被称之为防护林带,可以说这些防护林根本不堪一击,和沙漠相比,它是多么的渺小,它无非是黄河岸边因为水的属性本能地生长出的绿而已。还是缓缓上坡的路,我行走困难,一阵阵疾风裹着黄沙像箭一样掠过地面,不时打在脸上,生疼。

刚一进入沙漠,我的一只眼睛就被迷住了,连忙戴上防风墨镜,一步步移动。好厉害的风沙啊,它硬是钻进我的防腿和防臂服,紧贴住我的皮肤,嘴巴里也进了沙子,更不适的是沙漠里也在整修公路,但没人干活,仅断路而已。行走在小道上,忽上忽下,全是尖而硬的石头和松软地足以陷住车轮的沙地,苦不堪言。路漫漫,我一心骑车,一公里又一公里没有尽头,地图上的桃司兔和呼和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根本看不到一间房子和一个人影,进沙漠前我还用手量了一下这两个地方的距离,没想到地图上的路和实际走的相差甚远。

中午13:00我停车吃了随身带的干粮,又行驶了半个小时,终于上了已修好的国道,而这时顶头风吹得更紧了,今天温度虽然是34℃,不过由于风的原因,并不感到热,但这并不阻碍身体汗水的无形蒸发,汗刚一出来就被风吹跑了,体内盐分在减少,我不断喝盐水以补给身体的损失。

17:20将要驶出沙漠时,我终于看到了路边有饭馆了,都起着一些特浪漫的名字,有“月月红”,“梦非梦”,“野玫瑰”等。我把车子停在了“野玫瑰”餐馆门口,里面的人对我这个骑车远行的人可真热情,一个小姐给我打了好几盆凉水,让我冲去了满脑袋的沙尘,我大口喝着啤酒和凉水,他们好奇地问着我的行程。我们聊着天,过了一会儿,屋外传来了摩托车的声音,一个小伙子在外面鸣喇叭催人,给我打水的小姐转身去了里屋,几分钟后出来了,我大吃一惊,怎么刚才还是个青纯秀美的女孩子,一转眼就变成了一个都市摩登女了呢,头发攒得高而蓬松,眉毛上沾着金粉,嘴唇涂得发紫,指甲也弄得银闪闪的,超短裙露着屁股,只见她把小皮包往背上一撩,扭腰出门,跨车而上,摩托车冒着黑烟,突突突放着屁跑了,我搞不懂,他们去沙漠里干嘛?

18:30我终于到达乌海市。这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煤炭、化工、水泥、玻璃制品在这里已具规模。乌海的农牧业比较发达,有黄河流经市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

晚上,我在市中心的夜市上吃到了当地特色莱排骨烩酸莱,这是由河套平原传过来的一道莱,经乌海人精琢加工后,可口美味。一位回族大妈在照料着旁边的小摊,她是卖羊杂碎的,2元/碗,鲜嫩的羊肠加工得微红肥美,辣椒油飘着独特的焦香覆在碗里,面对这么一碗色味诱人的美餐,即使有“痔”青年也会垂涎三尺!

骑车环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感到的是辛苦疲惫,但我此行感到的是惬意自在、充实健康。我一般早上6:00多起程,天气凉爽,微风习习,路边还有植物的清香和晨鸟的啼鸣,正适宜赶路,中午过后即可到达目的地,先找邮局盖邮戳,然后记一篇日记,并在每页盖上当地的邮戳,然后找旅馆住宿,休息过后,到外面逛街,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品尝着特色小吃,还可以去当地的文化馆打乒乓球(3元/小时)或看大片(3―5元/票),内部设施并不逊于北京的同类场所,在北京因为紧张工作而失去的爱好在路途中被激活后得到了充分而实惠的补偿。傍晚时分我骑车到街上兜风,在一个陌生的城镇里我感到了新鲜和快乐,之后到菜市场买些蔬菜水果以备第二天路上食用,有条件的地方晚上还可以上网或在住宿宾馆里的舞厅蹦一遭,每到一个地方,我一般住宿在当地较大的饭店的便宜房间,这样设施完善且价格不贵。我每行1―2天,就能到达一个县城,而县城里又基本上都有网吧或电信局的上网室,价格为3―4元/小时,所以我经常上网给朋友们写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4.西行路上养蜂人

6月12日我在由内蒙乌海到宁夏石嘴山的路上碰到一家养蜂人――崔严伟、张今今夫妇,他们带着才出生3个月的孩子,婴儿因为经常吃蜂蜜和花粉,看上去像10―13个月大,白胖健康、乖巧可爱。养蜂人都很健康,他们永远不会得风湿性关节炎,因为经常挨蜂蛰,蜂毒治关节炎,他们在搬迁蜂箱时,每天被蛰40余次,被蛰次数多了,便具有抵抗力了,现在蜜蜂蛰在他们身上仅泛一点红而已。

他们家乡在安徽,但每年要按月份举家带着280箱蜜蜂到云南、贵州、湖南、陕西、内蒙等地收蜜。3月中下旬―4月上旬到湖南澧县;4月上旬―5月上旬在安徽老家;5月十下旬到陕西拢县;6月上旬―7月上旬到内蒙古乌达县;7月上旬―9月上旬到内蒙古林河市;9月中下旬―11月底到贵州兴义市;12月―次年3月中旬到云南罗平县。

他们很辛苦,一路上就在马路边搭帐篷过日子,收成好的话每年能挣1万多元,收成不好则持平或略赔,现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蜜的花儿一年年减少,因为养蜂是祖传,他们与蜜蜂有了感情,所以一直舍不得改行。

在养蜂的路上,他们会偶尔遇到地痞的敲诈勒索,地痞经常是结伴来到他们住处,向他们“借”钱花,一次要40―60元,或者向他们索要蜂蜜,崔严伟夫妇惹不起他们,也就忍气吞声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毕竟崔严伟夫妇是外地漂泊者。

我问他们晚上在帐篷里住安全吗?崔严伟说,在帐篷里住并不安全,但我不怕,我随身都带有尖刀,如果有人敢欺负我老婆和儿子,我就豁出去和他们拼命,我们总共家当也不过就这些蜜蜂,我不怕死!只要有人逼我。

我感到他的话里充满了男人的坚毅和对生活不屈的抗争,他每天都用刀子护爱着他的妻儿,用生命护爱他的家庭,在异域他乡,在荒山野岭里。

我敬佩他,也同情他!

我们都谈了漂泊旅途的感想,“同是天涯一过客,邂逅倍觉情深重”,临行时,他们赠给我一斤蜂蜜。

(注:12月份,我到了云南,崔严伟给我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哥们儿,我是内蒙古路上那个养蜂的……”,如此久违的声音,如此亲切的问候,他特意告诉我他买了一部手机,并打听着我的行程,声音热情而质朴,我问他今年收成如何?儿子现在会说话了吗?会走路了吗?在电话里我们动情地交谈着,一面之交的兄弟啊!我们却建起了纯真的友谊,我永远挂念着你,我那漂泊四方的朋友!)

下午16:00,我轻松到达石嘴山区,住在区宾馆。晚上上网2小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5. 回民家庭――马春光的家

马春光是我的同事,在北京就说好我骑车到银川时一定到他家看看,石嘴山距离银川仅有116公里路程,我计划一天赶到。

6月13日,早上5:40我就起床了,在桥头吃了两碗羊杂碎后上路了,一路上坡且逆风行驶,非常吃力。

如在这里110国道的两旁全是绿油油的麦田,早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鸟鸣,也就不觉得有多累了。

下午13:00到达了银川老城区,这里距离新城还有15公里。马春光家住在新城,银川市区大,道路宽,相对人口少,车也不多,下午我到了小马家。

这是一个回族家庭,马伯父今年已经50多岁了,是一名小学教师,他早就听马春光说我要骑车到银川,一直盼着我的到来。从我出发那天他就算着,今天终于来了,我已经走了18天,骑行1300公里。

伯父帮我把行李带到楼上,打好洗澡水,让我冲个澡,他告诉我回族人家的淋浴是用特制的一个木桶漏水而洗,我进了卫生间,发现头顶是一个木桶,木桶下面有一个小孔,小孔里插着一根细竹签,把竹签向上一捅,水就流了出来,很新奇的淋浴方式。

洗完澡后我与马伯父聊天,他告诉我,回族人很讲究卫生,平时洗脸洗手都用“洗壶”,不用脸盆,“洗壶”就是一个水壶,用壶嘴里流出的水洗手洗脸,洗澡就用漏桶,不用浴缸。

马伯父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是对伊斯兰教充满感情的穆斯林教徒。

伊斯兰教的教徒统称穆斯林,穆斯林是阿拉伯用语,意为“服从真主的人”。回族是一个古老传统的民族,要求穆斯林要讲究文明,做一个有修养的善良人。回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形成了团结互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讲究卫生、注重礼仪习俗是回族特有的性格和民族传统。

马伯父的老家在平罗县高庄村,距银川有几十公里。高庄村是一个纯回民村,有近两千人口,穆斯林每日的五时礼拜,一日做一到五次的局部淋浴。由于习俗的约束,使得穆斯林们干净卫生,七八十岁的老大爷,头戴洁白的回回帽,羊肚子毛巾搭在肩头上,花白的胡须显得清爽、精神而有民族特色。那里的穆斯林生活不宽裕,但长寿的人很多,80岁的老头骑着自行车上街赶集在这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马伯父的母亲今年77岁了,身体很好,还经常在家里做家务,马伯父的母亲兄妹八人,老大今年90岁了,精神矍铄,还能下地干活。邻村还有一老太太今年已经120岁丁,还常去街上买菜,她的儿子都90岁了,孙子也都60多岁了,不断有记者去采访这位老寿星呢。

马春光在北京结婚了,娶了一汉族女孩,其实马伯父最希望儿媳是个回族人,但他尊重儿子的选择。他对我说:“小马结婚了,我们做父母的都很满意。只是希望他们在发展事业的同时要尊重回族的礼仪习俗,尤其是生活习俗,饮食方面千万不能走向汉化,我说这些你一定见笑,我想这就是民族差异,我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谈话间,马春光的妈妈也回来了,她在外面做小生意,听说我来了,就急忙赶了回来,先给我泡茶喝,我没想到这里的茶还这么讲究,马伯父说,宁夏的回族非常好客,遇到客人登门,一定要招待“八宝茶”,就是在碗内发放入茶叶、红糖或白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核桃仁、桂圆、枸橘等八种原料,用沸腾的开水冲泡,色味齐全、清爽可口,是回族的一大饮食习惯。

我在马春光家住了三天,晚上把窗户打开,外面凉风阵阵,真像是秋天一样,而此时的北京则热得像火炉,据说现在我国有四大火炉城市,除了原有的武汉、重庆、南京外,新加了一个北京。

在银川的工商银行自动取款机上,我还能用从北京带来的牡丹灵通卡取款。

这里正举行首届银川摩托车旅游节,6月17日我与摩托车手们并骑了20多公里,还去了选手们下榻的太阳神宾馆寻找那个路上遇到过的内蒙古选手,但没有找到。

在银川我查看地图重新安排了行程计划,从这里有两条路到甘肃武威(去新疆必经之地),一条是沿国道南下兰州,再由兰州西北方向到武威,这条公路是国道,地图上很粗的线条显示着这条路交通繁忙,比较安全;另一条路是从中卫县一直向西,穿过腾格尔沙漠南缘,直接到武威,比第一条路线能少走300多公里,但这条线在地图上用纤细的线条标出,显示着很少有人走。

在银川很难打听到具体的路况如何,最后我一横心,决定到中卫县走第二条路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6.黑暗中的舞蹈

6月18日晚我到达了宁夏中卫县,打听到从这里直接向西到武威的路没多大问题,就是路上人烟稀少,还要穿过部分沙漠。

吃过晚饭,上街去玩,前面文化馆门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走过去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舞厅,门票才1元,我大喜过望,一是门票便宜,二是还能了解这里的文娱生活。

撩过两道棉布帘子,进了舞厅,舞厅好大,中间空地约180平方米,四周摆放着一些长桌子和沙发凳子,人们休息时可以在坐在沙发上喝饮料嗑瓜子。舞厅里很暗,只有一个满是鳞片的圆形舞灯在大厅上方旋转着,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照着下面相拥蠕动的人群。里面男女老幼有200多人,年轻人居多,有些还是十几岁学生模样的孩子,40多岁的人也不少。乐曲放的是慢三和慢四,两两相拥的男女缓慢趋着步子,很多人并不和着舞曲,而是自由地晃动着。

我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喝着水,大约过了20分钟,惟一的一个七彩舞灯也熄灭了,全场一片黑暗,这是舞厅灯光师故意设计安排的吗?难道要成全跳舞者什么?我的心也为之一震,舞池里可是挤满了人呀!没有灯光怎么跳舞?漆黑一片是什么意思?大厅里飘浮着慢三《心雨》的歌词“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让我最后一次想你……”多么露骨的表白,多么暧昧的气氛,多么骚动的人儿。我站起来四处走走,舞池里的人好像更多了,黑暗的空间里弥漫着一团妖精气氛。我感觉到他们不是在跳舞,而是沉浸在一种难言的氛围中,在几分愉悦幸福而又夹杂几分慌乱不安中体验着一种临时“情感”。

我还没有见过这等场面,难道这是西部小县城里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抑或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抑或在黑暗中,他们只是依旧小心翼翼地跳舞?

我向门口移动,想揭开棉布帘子出去一趟,结果被把门的大汉挡住了,他说现在只许进,不许出,我问为什么,他笑了笑说,不为什么,这是规矩,让里面的人高兴高兴。我猜想这位老兄说这话时也没有什么恶意,因为从他表情来看,他分明显出一种君子成人之美的自豪和侠义。

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6-1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完全版)

7.沙坡头

6月19日,我从中卫出发到甘塘镇,约75公里,向西骑行15公里就到了闻名全国的治沙模范区沙坡头,现已开辟为游览区了,门票10元,游览沙漠20元,坐缆车和游艇均要收15―20元,加在一起也100元了,唉,全国各地都这样,给我的感觉是沙坡头人现在不治沙了,或者说不以治沙为主了,他们全力发展旅游业了,向钱看齐。在沙坡头附近穿行的铁路南边仅有70平方公里的小林区,剩余部分全是杂草,用草来固定沙丘,因为这条公路以北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路南是部分沙漠和连绵不断的大山,沙坡头治沙并非在干燥的沙漠里治沙,而是利用黄河治沙,黄河在沙坡头绕了几道弯,使这里天然地有了绿的生机,到沙坡头游览,主要是在看黄河和沙漠,决没有想象中的片片层绿,但在这里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我想起了一首流传在黄河岸边的优美动听的甘肃临夏“花儿”:
“山高高不过太子山,
山连山,
九枝把叶叶的牡丹;
若要是我俩的婚姻散,
石头烂,
十二道黄河的水干!”

高亢优美的旋律,唱的是一对年轻人永不变心的海誓山盟,他们用黄河之水不会干来印证爱情,可惜呀,黄河两边的植被日益破坏,下游山东地区一色黄沙,河里流动的是沙,而不是水。“大风一起不见家,庄稼年年遭沙压”黄河下游已严重成为人们的灾难河了。“十二道黄河的水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沙坡头向西行,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进入林区”的标示,可是我连一棵树都看不到,这怎么叫林区,后来我才明白,沙丘上的草即是林区。太阳照在沙漠上,沙漠呈现出亮黄色,没有太阳照射,沙漠即成了暗黑色,一路上没有人家,几十公里的路海拔却提升了400多米。下午16:OO我到达了甘塘镇,奇怪的是这个镇没有一辆自行车,更没有修车铺了,小镇约300人,不种地,不放牧,也没有工业,一边是腾格里沙漠,一边是高山,他们以何为生?曰:开饭馆,这里通铁路和公路,汽车司机到此地要吃饭住宿,当然饭价也很贵,在北京的小饭馆里宫爆鸡丁卖12元左右,而在这里卖到了20元,打开菜谱,30―40元的菜比比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8 21:17 , Processed in 0.1938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