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胡卯

希望之光试验室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对于资料的真实性的审核可以理解
不过,对于“不够贫困”的判断

你们用什么标准呢?

我是觉得,哪些学生是值得资助的,是否应该是资助人去判断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即使单纯把loh看成网络助学的实验室,也已经有了很多成果。比如很多助学团队在创建伊始大量引用loh的制度文件,据我所知直接“复制”和部分“复制”的就不下五家(当然,loh欢迎这种“复制”。);再比如我在和其他助学团队接触时,经常听到他们说吸取了loh的某些经验教训。。。我想如果loh再开放一些,可以和其他助学团队分享更多的实验室成果,目前几家助学团队发起建设的助学交流平台也正是朝着交流、共享的方向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再比如我在和其他助学团队接触时,经常听到他们说吸取了loh的某些经验教训。。。


hehe

经验嘛,我们的也很有限,现在的很多团体,即便一开始“复制”我们的文件的,做的很多事情也比我们多很多

倒是我们的教训如果有总结,不羞于说出来,那么给别人借鉴,也算价值之一

不过,永远给别人提供教训,让别人避免,有点搞笑了。发现自己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实践的内容。这个真的不能算试验。只是没人知道结果,我们只能去解决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7、“格桑花”的在2005年一年之中捐助了1400个孩子!是希望之光5年助学孩子数额的接近两倍。

--格桑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我们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能够通过集中调查、集体发布、本地义工、简化流程等方式极大的提高效率,感到大有可借鉴之处。

8、恰好我参加了希望之光最近一批拟发布孩子的审核,调查人员提交了30个孩子,从“横向”的比较来看,这些孩子比自己周围的同学都要贫困,或者说面临着读书和经济能力之间的巨大矛盾。他们的状况首先肯定是打动了希望之光的实地调查人员,调查人员的工作也做得非常细致,基本上入户调查把他们的整个家庭家底都摸清楚了,于是他们才可能成为被提交的对象。但是,最终,这30个提交审核的孩子,在希望之光的内部审核中,只通过了3个……

9、我不知道其他审核人员的想法。我只能说,我在审核和最终投票的时候,非常矛盾,我知道,这些孩子,确实面临着失学的可能。他们的家庭,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既保证他们上学又保证家庭的生活不受太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他们很有可能在下一个学期失去继续上学的机会。但是,我仍然在投票截至前两个多小时的时候,咬牙投出了我的反对票:30个孩子我投了25票反对……实际上,此时,我还是第一个投票的审核人员,可见,其他审核人员也面临着同样的艰难抉择时刻。

10、这些孩子家普遍都有过上舒服的日子,有什么别的理由送孩子去读书?

11、家里正在享受电视的孩子,如果也面临着失学的可能,是需要社会帮助的。希望之光不属于社会帮助的范畴

12、我对那些家庭条件看起来不错的孩子投了反对票,因为在我看来,希望之光的资助,还是属于来自私人,来自朋友,不是“社会资助”。

--在他们有失学可能的同时,他们的家庭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取舍,虽然不是孩子的过错,但并不能成为我们支持网友间接资助家庭提高生活水平的理由,对这些孩子的被放弃,义工是无奈的,同时,也是对希望之光涉足的其他生活水平远不如这个地区,而同样存在失学可能的孩子的一份负责。在另一个帖子中,小胡也提到,如果这些孩子被通过,就是对其他地区虽未通过审核,但也远不如他们的其他孩子的一种不公平。

而出现这批孩子通过率很低的状况,另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原因是调查义工由于首次参与希望之光的调查,对希望之光普遍掌握的尺度由于没有过往的调查经历,缺少感性的认识,这绝对不是说义工有什么问题,相反,对于真实反映被调查地区和学童的情况,调查义工的工作得到了很多好评。但调查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其中反映出的问题还包括 调查前的培训、新地区开辟前的评估 等其他环节中的问题,设想如果是其他有过调查经历的调查义工前往,许多孩子未必能最终提交。



12、这里的义工,天然的有义务为资助人把关,但是(我不知道)这种义务来自何处。

13、这批孩子,如果在心守家园,很有可能大多数可以通过。为什么在希望之光就通不过?(答案可能是)作为希望之光的审核人员,(有一种)“尺度紧”的感觉(压力)。

--我们不知道其他组织如何确定资助的对象,如何确定孩子是否需要资助,孩子是否存在失学可能,大概都有各自的标准,或紧或松,但我想自有其理由。正因为此,也形成了自己的资助人群体。这种组织本身的特质,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很多时候来源于对某种理念的看重,和一种一脉相承下来的责任心,而不一定代表对其他理念的舍弃。

14、以希望之光现在的资源,如果审核尺度放开的话,我个人觉得非常有可能一年发布1400孩子,但如果真的是那样,也许这里就不是希望之光了。

15、希望之光里面的某种力量决定了希望之光不可能一年发布1400个孩子。这种力量也决定了希望之光每次内部审核的苛刻。

16、我可以把它称作是“试验室的力量”。希望之光就有这种“精细”的特质,试验室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投入高、产出低。或许,试验的结果能为其他的网站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是,对于希望之光自身,试验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大?

--希望之光的种种实践(而不是实验),对其他组织的借鉴作用,我以为并非象所说的那么无法抵偿所付出高成本,如果要作投入产出分析,不能只看希望之光一家直接资助的孩子,而应该把其他组织从希望之光的经验教训和积累中吸取的力量,所促成的资助实现一并考虑进去,如果加上之后,仍无法收支相抵,再说希望之光付出了过高的代价,会更有说服力。况且,希望之光自成立之初,就未将资助的数量作为衡量希望之光是否达到自己存在之目的唯一标准。


17、我把希望之光称作一个“网络助学试验室”,希望之光的助学,在每一个环节,都是精益求精,反复打磨,其品质有绝对的保证。(但不)可以工业化生产。

18、这种精心打磨的价值如果不体现在发布更多的需要帮助的孩子上,它是不是就成了一种义工自娱自乐、磨砺自身智慧,招摇自己智力的幌子?

这种精心,使得希望之光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这种小心翼翼,现在已经成为制约希望之光取得更大价值的阻碍。

希望之光如果永远只满足于“助学试验”,那么我对这种精心无话可说,甚至举手拥护。但是,所有的“试验”如果永远停留在试验上,没有任何实用,那这试验的意义何在?

19、现在没有通过审核的孩子,他们是不是明白他们的价值――他们只是希望之光“助学试验“的原材料,最终,他们被证明是不适合希望之光的助学试验的。就像爱迪生当年,用了上千种材料来试验白炽灯的灯丝,他可以说:我没有失败,每淘汰掉一种材料,我至少就多知道了一条走不通的路……。希望之光当然也可以说,每拒绝掉一个孩子,至少就多知道了一种不适于资助的孩子类型。(但是,现在还有一个情况是,同样的情况仍然在不断提交,试验的结果并没有很好的用于指导生产……)。问题是,白炽灯最终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希望之光的大规模生产时代在哪里?

20、希望之光如果进入不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那么,这里的助学就永远只能是试验,是义工的自娱自乐,在这里帮助孩子,其对于义工的意义就永远要大于资助人、甚至大于孩子。就像一个试验室,如果没有什么实际的成绩,它存在的意义,对于试验室工作人员来说就要远大于整个社会。

21、也许希望之光的终极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最好的“网络助学试验室”。在这个试验室里,网络助学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被提出来研究,网络助学的各个环节都被分析得无比透彻,这里可以提供网络助学的所有指导方案,提供所有的解决办法,这里存在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规模化生产”,所有的案例只不过是研究的素材。其目的在于“研究”,而不在于实实在在做事。希望之光现在确实做得挺不错。

--希望之光未必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如果工业化仅仅指一个数量的话。在2005年,希望经历的一费制、两免一补等大环境的变动,因此发布速度明显下降,这是必须看到的客观事实,而在2003年度,希望之光的发展速度某种程度上与现在的格桑花类似,四面开花。不能不看到,如果一定要比,格桑花今年尚没有遇到两免一补问题,由于主要面对的是相对明显贫困的青海地区,她有条件可以集中的大量的一次性将一个地区迅速覆盖,如果放眼其他服务地区及规模与希望之光类似的助学组织,一年上千名的发布数量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当然,我们在流程上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个的确有改进的余地,只是,以“试验”来定义这许多义工的努力和发心,并不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再说说存在的问题。

楼主的文字,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主要的意思:希望之光对细节的关注正逐渐超过了对目标的把握。比如过于严苛的审核环节,比如承担了过多责任的沟通和反馈环节,比如过于追求公平的发布环节,比如过于局限的自我定位,比如过于追求民主的决策机制... 这些,都确实是希望之光存在的问题。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用在此处,彼处势必会减少。如果牺牲一些可以牺牲的环节和精细程度,换来更多的发布,和对孩子更多的帮助,为何不为之呢。

2006年,相距成立之初的2001年,已是四年多过去了,而希望之光在扩大外在包容力方面,作的远不如在内在精细化操作方面为多。也许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使得希望之光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给自己设定许多限制和规定,以避免可能的不能承受之痛,但时代在变革中,社会的观念也在更新中,希望之光同样到了要逐渐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这些改变,给自己的存在确立更为充足的理由的时候了。具体的改变可以一点一点开始,甚至真的改变了也并不会觉得困难,但观念上的改变却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决心。

这个帖子,如果能促进大家思考这个问题,起到这个作用,我想,就达到了楼主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转型后的LOH操作的两个项目,资助对象的选择,都不应该再理解为:资助的前提条件,是资助对象已经失学或可能失学.我觉得可以朴素的理解为:家庭贫困,上学困难.
我想这个观念可能是需要LOH首先需要转换过来的.


相关项目定位,具体参见:
中小学生助学金方案 

一、助学金概念

1. 定位
  希望之光针对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调整原有的资助方式,将资助贫困中小学生的方式,由仅资助学费转换为资助金额相对固定的助学金,以鼓励他们完成学业。

2. 受助学生条件
1) 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中小学生
2) 贫困地区
3) 贫困家庭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33198\">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33198</a><!-- m -->
高中生资助项目方案

一、项目定位
  为在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情况下,在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助学范围,希望之光开展高中生资助项目,以资助农村贫困家庭高中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中生资助项目将先从希望之光资助的初中毕业生开始做起,以后逐步开展新的高中个案。

二、资助对象及原则
  高中生资助项目的调查范围,确定为调查时已在高中就读的学生,以及调查时(主要指暑期调查),已初三毕业,明确确定考上高中的学生。
  高中生资助项目现阶段的资助对象,以普通高中学生为主,谨慎开展职高和技校学生。
  高中生资助项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作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身对学习有兴趣,应勤奋上进,但不对学习成绩作具体的限定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33199\">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33199</a><!-- 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转型后的LOH操作的两个项目,资助对象的选择,都不应该再理解为:资助的前提条件,是资助对象已经失学或可能失学.我觉得可以朴素的理解为:家庭贫困,上学困难
我想这个观念可能是需要LOH首先需要转换过来的..





首先o上W困y,不等于o家庭困

那么lohτ诩彝ゲ皇呛茇困o比如就是要IC但是要放孩子上W@NF象怎么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这是我看过的希望之光最好的帖子,一定要留言!呵呵

说点个人想法,希望之光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至少我看不出来。

希望之光是做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希望之光将来想做成什么样,谁能用一句话(最好20字以内)来回答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希望之光是做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希望之光将来想做成什么样,谁能用一句话(最好20字以内)来回答我?


hehe,安猪的问题很尖锐嘛!

先回答,我不能,而且自己臆测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能。可能我心里想的,LOH将来的样子就是和现在差不多,但是比现在的更大更好一点。

问题既然不能直接回答,就说说我看到这个问题产生的一系列随机联想:

第一,目标是不是一定要有。一般来讲好象是的,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不过好象我自己就没明确的人生目标,基本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很多时候我觉得这样挺好。

第二,LOH为什么没有目标(当然,这是说我前面说的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不能回答问题的话成立,否则,就当我后面的都没说)。我想是以为LOH 没有“所有者”,在一个泛民主化的团队里,明确具体的目标往往是不同意见争吵分歧的根源,所以LOH 一直对这个问题有所规避。相对而言,可能更多的团体都有明确的领导者或者领导层,那么这时候,明确的,性质定义性的,可以陈述的目标,产生就容易一些。否则,就只能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做的更好。

第三,LOH到底有没目标。如果说是完全盲目的,就是曲解了LOH的工作。我们的目标,其实就是我们对工作的定义,比如帮助贫困学生返回课堂,比如推广公益的观念,比如尝试民间助学的方式等等。我知道这确是泛的东西,不过LOH也确实没有一个“要把自己建设成。。。”的事业性的目标。至于这好还是不好,我还不敢说。

第四,没有“目标”带给LOH什么。我喜欢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没有远大理想,LOH一直内耗严重,效率不高,纠缠细节,做事掣肘,甚至原地打转,当然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不思进取。不过同时,也保证了LOH没什么功利之心,不会急功近利。到底哪个更要紧,我确实也没想好,一时一时,我有时觉得这样好些,有时觉得那样好些。

其实以上这些并不形成观点。一定要总结一下,我想LOH 到现在为止,眼光还是局限在自己已有工作形式,如何改进的技术层面。我们没有,或者可以说避免,触及原则层面的变革。LOH有太重的传统,传统带来一些好处,也必然带来一些累赘,不过没有事情不是双刃剑的。虽然我对这个局面也一样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试验室

安猪的问题很好,我最近也经常问自己同样的问题,说实话,我也没答案。

兔子说:
第一,目标是不是一定要有。一般来讲好象是的,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不过好象我自己就没明确的人生目标,基本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很多时候我觉得这样挺好。


这句话我不赞成。个体可以没目标,但作为团队不可以。没有目标的团队是无法决策的。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同时资助10000孩子,我们目前的能力显然不够,那么就要修改流程,要大改;如果目标只是500个孩子,我们现在的流程基本可以胜任,无需大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19:25 , Processed in 0.40144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