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镜与灯 于 2021-1-26 10:49 编辑
关天是“青话”之后,国内最著名的中文论坛之一。“关天水大”是出名的,如果没有新的跟帖,第一页的帖子一两个小时就可能沉没到第二页或者第三页。而我那个帖子,长时间频繁地漂在首页,几乎成为“关天”的一景。
“一首诗”的最后一个跟帖是2002年11月17日下午。我数了一下,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仅11月的跟帖数就有30个。也就是说,在大半年中,几乎每天都有人将这个帖子提到首页。
因为太火,有两次被人将政治敏感的东西藏到跟帖里。每次,都是天涯社区的版主如风破例,不是全删,而是手工保留了主帖,清空跟帖,再由我将部分跟帖拷贝后贴上去。
现在还可以看出处理过的痕迹:第一个跟帖的时间是6月11日,与主帖发布时间相隔4个月。被删除的跟帖,有280多个。第二次又出现这种情况时,我气急败坏地跟了个帖子说,“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再发生第三次”,“请不要把违禁内容贴到这里,拜托。我们是真心想帮帮孩子”。
幸好没有第三次。
这大半年的时间,不断有人顺着这个帖子里的链接来到希望之光,再将他们在希望之光的感受反馈到帖子里。我自己,也像一个记者那样随时“报道”希望之光的动态,包括每次认捐预告、认捐时的“战况”、义工调查手记、网友意见等等,把这个帖子变成了希望之光在关天的“前沿阵地”。
一开始只有我和石扉客守在这里,他在天涯的ID是“收容遣送”。
2月15日,麦田踏雪跟帖:“刚去看了楼顶提供的网址,感动,惭愧,惭愧。我要汇款,只是,没太多”。我回复:“谢谢麦田踏雪。其实,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不过两三百元,就是我们的一顿饭钱。举手之劳的好事,却有那么多人迟疑,是因为我们不幸生在一个严重缺乏信誉的时代。更多的人缺乏的不是爱心,而是信任。希望之光之所以目前才捐助了几十个孩子,就是想尽最大可能地规避道德风险,每一笔捐款,都有独立的第三方去进行事后调查。从下一批捐助起,发布的名单也将经过网友的事前调查。我们希望能对每一位捐助者负责。我是被他们的精神感召而参加进去的。”
麦田踏雪后来成为义工。他曾与女友骑车去做了希望之光的实地调查,后来因为考研而退出。
石扉客“敲边鼓”:
记得王怡说网络使人获得了无限的认知可能性:“在网上,你说不定错过了无数个王小波”。其实,透过网络,你说不定也错过了若干个特雷莎修女。
2月17日我的跟帖:
担心善心被欺骗,这是一种普遍心理。希望之光正在致力于建立一种有效的信用机制。去我们网站看过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对前三批捐款,我们正在逐一调查跟踪,一批已经完成,另两批正在进行中。所有调查都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承担,其中两批分别是由四川师大和陕西师大的同学担当的。我们将收款人确定为孩子本人,又寄到学校,这样既防止学校那边可能的漏洞,也能确保捐款不被孩子家里挪做它用。由于调查中已经发现一起资料与事实不符(已及时纠正),从第四批起,我们对提供的资料还将进行捐款前的调查。希望之光本身不直接经手任何捐款(亦不代转)。总之,我们正兢兢业业,力图把这一救助做成一件有信誉的活动。
2月18日“左轻侯”:
去过镜与灯的网站了,很感动,他们彼此勉励,为每一道关注的目光,甚至每一下点击而兴奋。严谨负责的态度,无私的付出。我佩服你们......”
2月24日,“延安”:
我和我的未婚妻都很有意向能和你们一起做一点事。我们现在没有太多的钱,没有太多时间,这一段更在做客旅行途中。不过我很想知道我们能做些什么。多少年以来我都习惯用崇高的借口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是未婚妻还有象您们这样的人在开始改变我。其实言行合一最重要。希望我们能够参与这个具体的事情。
我回复:
谢谢延安。记得任不寐有一篇文章,“像说的那样去做”,我读了很是感慨。言行合一,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现实的打击或者诱惑总是来得那么强大,心却柔弱易感,需要怎样的精神支撑才能不在压力下变形呢——既不屈从,又不流于虚妄。在人生的路上,我是在战战兢兢地前行。说到希望之光,参与的方式有多种。最方便的,是去网站做一个捐款预约,到我们发布资料时,会及时通知。通常的捐助方式是一对一长期资助,到孩子完成义务教育。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在300—600元之间。如果学费较高,可以几个人联合资助。
3月3日,延安发送天涯社区的私信给我,我转发到了内部。延安说,他们计划先捐助5名女童,如果顺利,他会把自己即将出版的一本新书20%的稿费和10%的版税捐给希望之光。
内部讨论的结果,当然是无法接受他的捐款,而且,也无法分配给他5个孩子,因为本来就“供不应求”。结果他只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资助人。但不知为何,后来我们的私信交流中,他的语气,就无端端地仿佛亏欠了我们,令我感动。
我一直悄悄地关注他,知道后来他改名“快刀丁三”,那本他提到的书,是《蓝衣社》,第一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
无端端觉得亏欠的,还有余世存。有一次他突如其来地要我为他的一本书写序,他是已经成名的作家,叫我这个寂寂无名的人写序,当然是想“抬”一下或者说帮一下我,我拒绝了,但为此对他心存感激。
严格来说,“一首诗”这个帖子已经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公益活动帖,不太符合关天茶舍的版性了,但关天的几任版主都默许。孤云有跟帖,后来王怡还把这个帖子放到他自己的王怡论坛里。嗯,就是那个著名的王怡。如风是“天涯杂谈”的版主,他不仅将我的主帖转到他那边的论坛,甚至后来干脆加入了我们,成为希望之光的义工。有了他,希望之光备受优待,“硬广”帖子在各个论坛被默许。2002年在天涯社区混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知道希望之光。
我每过几年,都会心血来潮地网络检索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传播到了哪些地方。2020年5月1日,我又用百度检索了一下,发现居然连会计和律师类的网站里也有。知网和维普网里我也看到了,因为有本期刊在2013年还发了这篇文章,标题放在封面,做主打。我想,如果2002年有评中国十大热帖的话,我这篇估计能入选。当然,我从未收到过一分钱稿费。
虽然希望之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背后有很多人的功劳,但我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沾沾自喜,因为我为希望之光带来了最早一批同路人,这些人正是麻雀所期待的“高品质人才”。
我在6月11日的跟帖里说:
这个帖子已经在这里漂了太长时间。仍不舍得让其终结,是因为这里的朋友对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不光是体现在跟帖数与点击数上,而且,来自关天的朋友在我们的义工与捐款人里都是最大的一个群体。我们的成员对关天心怀感激。
|
|